
【东篱】直到精神的荒年,被风吹走(诗歌)
那个秋天
人们从榆树上纷纷坠下的光阴
和果实里,去追述
一个仅存于遥远过去,在培养的玻璃器皿中
可供生长的天赋
以此增持颜面的荣光
精神层次上的信心,以及骨子里
与身俱来的那种傲娇
用油光的唇和一根穿过清晨齿缝的牙签,昭示
丰衣足食
在诸多表象趋近完美之时
那些勒紧的裤腰和空空的口袋
让一个甘愿囫囵的自食其果,无处藏身
直到那个精神的荒年,被风吹走
榆树下的人们,纷纷从时间的假象中
醒来
其后,在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残败景象中
白菊的陷落,至此
不可名状。而一个不被秋天所能理解的
冬雪,在江的两岸
繁花开遍后,没有一种力量可强大到
让时光回塑到故事的源头
在音乐的颂词,风的祝福
和神迹的镜像再现里
那个秋天,从此不再回来
而纷纷耗尽了热情的人们,在天黑之前
也远离了荒年之苦
且从集体失忆的车祸现场
重返。迫使雪
在煮锅的持续增温中
融化成水
并蒸腾出,一副极具想象的空间影像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
【编者按】再怎么不堪,精神是荒年都会在人民的虔敬和坚持里丰盈起来!镜头拉到那个秋天——榆树,不负光阴,落下了果实,人们不责其吝,郑重珍藏,这是收获,带着天不负人的荣光,暗示着生活的骄傲。不必钻进肚子里发现食物的精细,油光的唇,还有那根剔牙的牙签,足以判断他的足食。其实,这是勒紧裤腰带后的一个最值得炫耀的日子,因为哭诉、抱怨,和时光断绝往来的想法都无法让精神世界从此丰满,荒年,期待一场风,或者是时代的,或者是幸运的……老榆树还是老样子,榆树下的人,开始了精神的醒悟。于是,才有了一些变化——关注白菊的陷落,关注冬雪的无情。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生活拉到从前,一切都有了精神色彩的转变——颂词和祝福,神殿的影像,都开始变得讨好起来。那个秋天不再来,也不必来,人们已经摆脱了精神的荒芜,秋天存在的意义也应该终结了。以前的故事,就像一场车祸,尽量快快忘记,失忆,生活需要的是将雪化成温水,蒸腾出袅袅的气体……作者的这首诗歌写得特别空灵,诗歌以故事的形式,写一个秋天的完结,也写之所以完结是因为秋天给了人们果实,从此也改变了精神的荒芜。我们常说的“生活希望梦想”,都是轮廓化的东西,诗人将人们感恩生活,满足所得不断追求的精神力量寄给那些还在贫穷里的人们,表达出最世俗的慈悲心怀,诗歌的意义在于给人们崭新的透彻的希望。诗歌组织的一组组意象,非常饱满,也颇具特色,那些句子,一下子就入眼,惊目,惊心。诗人也在传达一个哲理——世上本没有什么荒年,有的是怎样建立精神的起点。【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8 17:51:55
“蒋诗”,这一首,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向导。所谓的精神,并非是在丰衣足食的时候才容易出现,诗人选择打破精神荒芜的时间是秋天有了果实的时候,尽管果实很不丰,但对于精神的启迪,同样不输丰盛。感谢蒋老师投稿东篱,佳作频出,东篱之美声,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作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12-06 10:07:21
写《直到精神的荒年,被风吹走》不是为了缅怀,而是为了警示。贫穷虽不值得骄傲,但足以让人记忆深刻!感谢老师的深入解析
热茶敬上。。。。。。
热茶敬上。。。。。。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1-28 17:53:49
又令我深思——人在最脆弱的生活,往往需要精神,因为脆弱是荒芜的状态,哪怕什么也没有了,还有生命的一口气,也需要在荒芜里栽插一株秧苗,用微弱的气脉作水,来养着……
回复2 楼 文友:蒋玉龙 2024-12-06 10:11:29
赞同老师的观点,就像最卑微的一颗灵魂,也曾有过梦想一样!生,容易;活,也容易。可生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