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捷径”之思(随笔)
每日通勤,就像在城市的道路网里找路前行,206国道,是这途中挺显眼、有特点的一段。它像条披着灰色铠甲的大蟒蛇,太阳一照,水泥路面泛着冷光,跟蟒蛇的鳞甲似的,气势汹汹地朝着长江边延伸,六道车道并排着,那场面,就像小型飞机场落在地上,特别有派头。
以前,最左边的公交专用道,对我来说像一道跨不过去的深沟。导航的警示音,又冷又刻板,每次开车靠近,紧张和害怕就像两把钳子,紧紧夹住我的心,我只能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了,被开罚单。可倒霉事说来就来,有一回路口掉头,我走神了,车竟开进了这片“禁地”。刹那间,脑子像被抽空了,一股寒意顺着脊背往上蹿,心像断了线的风筝,悬在半空,满心的惶恐和不安,一下把我淹没了。好在,罚单没等来,消息在司机群里悄悄传开,大家心底那点胆量,就像冬眠后被春风吹醒的种子,冒出头来,新手女司机们也不再那么胆小,常把车开上这条以前不敢走的道了。
这条国道,像个沉稳的巨人躺在大地上,和浩浩荡荡的长江交叉,形成个有力的“丁”字,笔挺地向南北延伸,给城市添了不少活力。清晨,阳光像细碎的金子洒在路面。瞧,几个老人慢悠悠走来,他们穿着旧衣裳,满是岁月痕迹,脊背弯弯的,像被时光压弯的树枝,手里提着精巧的菜篮,脚步带着股倔强劲儿,横穿国道,直奔热闹的菜市场。市场里,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像鱼鳞似的,菠菜叶上挂着露珠,晶莹剔透,像翡翠配着水晶,番茄堆成小山,红彤彤的,果香扑鼻。老人们在里头挑挑拣拣,眼睛像老手艺人找宝贝一样,就盼着选出又好又便宜的菜,装满菜篮,回家给家人做顿热乎饭。
与此同时,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背着五颜六色、装满希望的书包,红领巾在胸前飘着,像跳动的火苗。他们嘻嘻哈哈,脚步轻快得像踩在云朵上,穿过国道去学校,嘴里嘟囔着昨晚好玩的事儿、课堂上没解开的题,满心期待学到新知识。中年人呢,神色匆匆,眉头被生活的压力压出深深的沟,满脸疲惫。他们穿着利落的工装,或者紧紧攥着公文包,怀揣对家庭的责任、对事业的期望,大步迈向不远处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工地,用汗水筑起生活安稳的基石。
这儿本来没有斑马线当“护身符”,但人来人往,像涓涓细流,时间长了,天天有人走,就在滚滚车轮间走出一条“民间斑马线”,正应了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面下藏着浓浓的烟火气,还有大家对走路方便的执着劲儿。
行人过马路,就像演短剧,啥样的人都有。谨慎的人,像荒野里防着天敌的野兔,早早站在路边,脚像扎了根,身子紧绷得像拉满的弓弦,眼睛像探照灯,盯着车流的缝,瞅准车少的空当,像箭一样冲过去,全程肌肉紧绷,耳朵像雷达,稍有动静,立马停下,稳稳当当。肆意的人呢,沉浸在手机里,手指乱点,像被线牵着的木偶,对身边呼啸而过的车,跟聋了瞎了一样,慢悠悠往前走,眼睛死盯着屏幕,像被迷住了。直到司机气不过按喇叭,尖锐的声音像利箭,刺破他们的“迷梦”,才回过神,满脸不耐烦,隔着车窗和司机瞪眼。司机被困在车里,气得大骂,可声音被车窗闷住,消散在闷热空间,只能无奈看着他们走了,才气鼓鼓地开车离开。
看到这些日常事儿,我心里一动,想到这国道上的“捷径”,就像社会万象的镜子,照出了藏在繁华背后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像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快节奏”嗡嗡响,浮躁的风气像沙尘,迷了大家的眼,功利心像疯长的藤蔓,缠住了人心,让人找不着方向。
新兴行业像“狂野西部”,乱糟糟的。以前有个有名的短视频创业公司,那时候资本热、流量值钱,为了一夜暴富、变现流量,他们背后的团队像夜里的幽灵,偷偷用灰色算法,在数据里捣鬼。他们写的代码,成了造假的机器,弄出一堆假点赞、假评论,数据短期内好看得很,引来好多投资、广告合作。可假的终归是假的,事情败露后,舆论哗然,用户骂声一片,合作方索赔、追责,就像潮水倒灌、箭雨落下,辛苦建起来的“数字楼阁”塌了,只剩残垣断壁,成了行业笑话。
仔细想想,根源在于监管不行。一开始,行业监管像张破网,准入门槛没定清楚,新行业起来时,相关部门没及时细化要求,让些心怀鬼胎的企业混进来;审核标准也跟不上,技术、业务变来变去,老一套审核办法识别不出灰色操作,给造假留了空子。社会舆论也有问题,开始时“唯数据论”盛行,大家追捧高流量,媒体也爱报道流量高的“成功案例”,助长了造假风气。不过,后来乱象曝光多了,大家慢慢清醒,舆论转向了。现在不少专业媒体深挖数据造假危害,讲真实数据的价值,引导大家看内容、创新这些关键;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也对虚假流量开骂、举报,逼着行业整改。
要整治好行业,监管得跟上。监管部门得赶紧定出符合新兴行业特点的准入门槛,把技术实力、经营合规、社会责任这些都考虑进去,从开头把好企业质量关;还要建个能动态更新的审核标准体系,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监测行业变化,及时更新细则,揪出造假手段;同时,加大对违规的处罚,提高违法成本,让想造假的不敢造。
直播领域更是乱得像起了妖雾。以前有个红极一时的“某美直播间”,主播和不良商家勾结。屏幕上,假观看人数像疯跑的羊,数字乱跳,弹幕像复制粘贴的,整齐划一地滚,营造出产品热销的假象。主播扯着嗓子,像发疯的巫师,吹嘘产品多神,说得天花乱坠,骗大家掏钱,收割关注和信任。可法网恢恢,出事之后,平台封了,法律追责,主播从云端摔进泥潭,风光不再,只剩后悔和骂名,在悬崖边的“疯狂”也到头了,落得个凄惨下场。说到底,是因为直播行业当时鱼龙混杂,平台为赚钱审核松,内部监管不管事;大众消费心理不成熟,跟风、轻信夸张宣传,才闹出这场闹剧。
种种事表明,走捷径可不是通向成功的路。它像在沙滩上堆的城堡,开始看着漂亮,让人眼馋,其实根基不稳,海浪、海风轻轻一碰,就成了一堆沙砾。人生是场漫长的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能靠耍小聪明赢,得一步一个脚印,在磨砺中长本事,用汗水、智慧铺就前路,打下坚实根基。
不过,也得客观看待“捷径”。在科研领域,科研人员用超级计算机,能快速处理海量实验数据,加速理论验证。像气象研究,以前模拟气候演变,人工算要好几个月,用超算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行,科研效率大大提高;生物制药研发里,基因编辑技术能精准改基因序列,助力新药突破。工业制造上,汽车企业引入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按订单快速切换生产模式,省时间还保质量;传统手工艺传承里,刺绣艺人用数字化图案设计软件,方便设计、修改图案,保留手工韵味,还减少失误成本。这些“捷径”是靠科学进步、经验积累,合理利用资源,帮我们省事儿、少走弯路。但坏的“捷径”,就是个陷阱,掉进去就出不来。
正道前行,就像逆水行舟,每前进一步,都得跟湍急水流、汹涌波涛对抗,艰难重重,可也满是荣耀。就像屠呦呦团队,几十年扎根简陋实验室,环境差、设备旧,抵住功名利禄诱惑,坚守科研正道。失败了千百次,实验笔记堆成山,药材残渣到处是,才从中医药里挖出青蒿素,为全球健康事业立了大功,写下“坚守本心,踏实耕耘”的篇章。在这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希望我们都能擦亮眼睛,分清对错,坚守正道本心,面对捷径诱惑,冷静辨别,稳稳当当地跨过生活坎坷,走出踏实有力、无愧于心的人生之路,驶向理想彼岸。同时,社会各界要筑牢监管防线,引导好舆论,让好的“捷径”发挥作用,坏的“捷径”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