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忆】心中有苦也有乐(散文)
最近,我在写作上总是心不在焉,无论是文字新闻稿,或是图片新闻稿,还是文学稿。不管是几十字,或是几百字,乃至几万字,写出来总是牛头不对马嘴,脱离事实,不符合逻辑,让人笑掉大牙。编辑老师便在微信上,或邮箱里提出“文字与图片内容不符,需认真写好文字稿”等字样,长篇稿子就更不用说啦!
以前,我写出来的新闻稿,不管是多少字,一口气就写出来了,而且不要修改,第二天报纸就一字不差地刊登出来。记得《中国特产报》用了我一篇通讯稿,两千多字,一个字也没有改动,但多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本报记者某某”的名字。写这篇稿子时,我深入到政府各部门及各村组,采访调查,收集的素材都记在小本本上。回来后,我基本上没去看本本,而是凭采访记忆,实事求是地把稿子写出来,并且一气呵成,一阵工夫,几千字的通讯稿就出来了,觉得没有问题后,没有去看第二遍就交给当地政府领导审核,同意后就用电子邮箱发往报社,第二天就见报了。
那时,我写了很多通讯稿,有的在三千字以上,最少最短的也有一千六百多字,都没有修改,一气呵成。在《人民之友》《人民代表报》《湖南农业》《村委主任》《乡镇论坛》《农家顾问》《农家致富顾问》《邵阳工作》《邵阳人大》及《湖南科技报》《致富快报》《新农村商报》等报刊上发表,有文学稿,也有新闻通讯稿。记得在《湖南日报》读者来信版上用的那篇稿子,是我最失败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这篇稿子是调查稿,在文字组合上、标题应用上把握不住,编辑老师就在我的标题前面加了十几个字,便与读者见面了。
为此,我的写作被镇政府一把手看上,于2004年春把我聘用到崀山镇政府当宣传报道员。每天跟着领导下乡调研,写材料,发新闻,大部分新闻稿被湖南日报、邵阳日报、崀山报采用。2014年,新宁县人武部把我从崀山借调出来,成为新宁县人武部政工科宣传报道员,稿子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及湖南国防教育杂志、邵阳日报上发表,受到人武部党委表彰。后来,因工作突出,被邵阳日报一部门看中,又成为邵阳日报的编辑记者,既写稿,又编稿,后因母亲患病瘫痪在床,只好辞职回家照顾老娘。
写作是件苦差事。要说苦,其实不要你背也不要你去挑,谈不上苦;要说不苦,那也是假话,做文员的,记者、编辑、策划人员,还有作家等等,写稿子写文案写得头发都白了、脱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写作是脑力劳动,如果理论知识少了,就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订正稿子,哪里对,哪里不对,要看得出来。为了一篇稿子要杀死多少个脑细胞,这不累么?为什么现在坐办公室的人,偷懒不想写材料的越来越多呢?就是因为累,所以就不想写。
现在,我回到家中,没有了正常收入,就利用业余时间写些东西赚点油盐钱,解决部分资金。为此,我就注册了多家媒体的摄影师,专门拍摄图片新闻发稿。每次采访回来,先把图片处理完,然后再去写文字说明。文章就是把事实经过“五个W”写清楚就行。而我在写文字时,总是在主、谓、宾上介绍不清,总是把宾语漏掉不写,一句话说不完整,编辑总是在微信群里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怎么去写好文字,怎么去拍好每一个新闻图片。而我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把编辑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类似的错误。编辑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帮我改稿、编稿。我在想:现在为什么就几十个字的话也写不完整呢?我也只在家呆了一年多呀,不可能这么快就把写作知识忘掉了吧。
2022年正月,我辞去党报头条网编辑工作后,前几个月没有写作,一心一意在家搞农业生产。然而,失去了经济收入,几个月下来,家里的人情开支、农业开支、生活开支,不知是什么原因,就象流水一样把存下的钱花去一大半。心疼呀。压力山大,快六十岁的人了,退休后,每年的开支从哪里来,靠那么一点养老金,买盐的钱还不够,怎不担忧呢?写作的心思到哪里去了,我自己问自己,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云里雾里。结果,就是在写作上,我的稿子问题多多,牛头不对马嘴是常事。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出生在高寒山区,父母亲靠借钱供我上学,因家庭困难,初中只读了一年就回家务农。后来,鬼使神差的,我爱上了写作,文化水平不高,文字功底太差,在编辑老师耐心、真心的关照与指教下,我的稿子在报纸、文学刊物上变成铅字,不断与读者见面。这样,我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也尝到了文字变成铅字的乐趣。
心中有苦也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