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走近桃花源(散文)
车行杭瑞高速,我再一次领略了湘西之路的雄奇。走高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我是一个行路者,而非探索者。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沿着前人的足迹去踏访。记得,闻一多和组建“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徒步走过湘黔滇古道,王阳明谪守贵州龙场驿、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以及林则徐赴云南主持乡试都曾经走过这段路。一路走下去,看看村村落落,赶赶各地墟场。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这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感受到“五溪蛮夷”之地的独特魅力。
一
桃源之所以吸引我,除了几十年前几个知名文人在此有过交集外,很大的原因在于这里有个桃花源。用沈从文的话说:“全中国的读书人,大概从唐朝以来,命运中注定了应读一篇《桃花源记》,因此把桃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人人皆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乡下人都是避秦隐居的遗民,不知有汉朝,更无论魏晋了。”纵使有桃花源,但沈从文对桃源却没有什么好印象,他认为这里多捐多税、坑蒙拐骗,还有好多从事古老职业的人。当然这都是接近百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早已星转斗移、脱胎换骨了。真正的桃花源也是不断演变的,那篇《桃花源记》描写的未必就是今天的模板。
我怀着美好的想象来到桃源,桃源却不怎么待见我。起因也怪我,因为我有个乘坐公交在市区闲逛的“毛病”。每到一地,如果有空闲的时间,我一定搭乘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换一路再从起点坐到终点,慢慢腾腾地游逛,看街道上的行人,看路两边的商铺,听车上乘客的谈论,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和这个城市攀上亲戚。遗憾的是,我一上公交就被一个形似酒桶的本地妇女雷到了。她在前门一侧仅有的两个座位上,横放着身子,屁股坐一个,脚搭一个,旁若无人高声大嗓地打电话,上车的众人均抓着吊环侧目而视。好在坐了两站她便下车了,下车的时候,我分明看见在酒桶的中间部位耷拉下两截白布条做的裤带,看似不太正常,也可能是热情好客不知有汉的桃花源人对现代文明不大适应吧!
于是,我马上理解了她,这样的体态,一个座位根本放不下。以后,我不敢轻易释放自己的讨厌别人的情绪了。
等公交的间隙,这里的公交站牌吸引了我。别的地方站牌公交线路下面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满满的商业广告,桃源的站牌下面却是一幅很大的真人图片。图片左边是“书香桃源”四个字,右边是“教育系统先进典型及时奖励对象”字样,下边是图片上人的名字和事迹介绍。这显然是表彰先进教师的,而且还是“及时”奖励。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理所应当,但桃源人用如此独特的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刚刚遭遇了“不文明”,但我立即又被大张旗鼓尊师重教的“文明”感动了。在不少地方教师找不到存在感的今天,桃源人的“破格”举动,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如果我是教师,而且是享受这样待遇的桃源教师,我肯定会披肝沥胆、呕心沥血的,至少我不能让无辜的站牌为我蒙羞。真心祝愿桃源多出名师,多育高徒!
我不敢粉饰,但我理解了桃源的真实。在淳朴的民风中,应该有一股教育的力量,创造崭新的桃花源世界。
二
沿桃源沅水西岸风光带前行,身边就是当年沈从文登船上行至凤凰和闻一多等人自常德而来弃船登岸的沅江。波平如砥,岸阔樯稀,江边有人在垂钓,江心有人在游泳,很难想到若干年前这里会是一上岸就有人搭讪的乌烟瘴气之地。岸边一溜很长很长的文化墙,用图案和文字的形式,述说着桃源的前世与今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靠近马路的地方,仿照城墙的样子,建了一条不太高的步行道,人在墙上走,一边是船缓慢地移动,一边是车飞快地奔跑,很有意思。
行不多久,我看见江边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红军码头”。对于历史细节,我们真的知之甚少,殊不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影响或改变着历史的走向。这个码头是一九三四年冬贺龙、萧克率红二、六军团进入桃源后所建。进军桃源,本为调动湘军,为中央红军入湘会师创造条件。然而,中央红军湘江之战失利,红二、六军团任务随即转变为调动围堵中央红军之敌,以利中央红军入黔。这一行动,对于红军长征意义非凡。在桃源,贺龙、萧克将指挥部设在沅江边上的桃源女子中学。果不其然,我往右手边一转眼,就看见了挂着红军军旗的指挥部旧址。旧址所在地现为桃源文昌中学,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前身竟然是宋教仁亲自选址并出席开学典礼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被毛泽东盛赞“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作家丁玲曾就读于此。很多发现就在不经意之间,我们的确不能小觑任何一个地方。
历史,如此新鲜地活着,令我意想不到。如今的桃源,并非自然演变的样子,而是革命前辈打天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结果。沈从文看不见,我看见了。
三
桃花源距离桃源县城不到二十公里的路程,看景区介绍,有《桃花源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所以我打算下午去,看完风景看演出。在网上订票,被告知周末才有演出,我倏忽起了疑心。到酒店附近的常德津市牛肉粉吃午饭,与老板闲聊,老板说这个季节一个人去会冷清得害怕的。噗的一声,我饱胀的热情顿时泄了气。说实话,自从去年黄山之行,我对僻静且冷清的景点有了一些莫名的恐惧。那次是因黄山山顶夜降小雪,莲花峰封闭,我独自前往行人稀少惊险刺激的步仙桥,行至一处山谷,云起云涌风景绝佳。我立于崖壁云雾之中,不知谷深几许,但觉有一股神秘恐怖的引力自谷底传来,紧紧地攫住我的神经。如不及时抽身,我真的不敢保证会不会纵身一跃。
不去了,尽管桃花源如此吸引我。网络最是善解人意,当我看了一篇吐槽桃花源景区的文章后,一篇又一篇吐槽的文章争先恐后地往我眼睛里面挤,不大一会我就为不去有了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的理由。泡上一杯茶把,茶叶店美女店员送给我试喝的桃源大叶茶,待遇真好。我一边品茶一边翻看沈从文《湘行散记》中有关桃源的章节。看得出,沈从文对桃花源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既欣赏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又深为厌恶隐于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字里行间,无不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沈从文多是在乌篷船里,喝茶些日子,哪有美女泡茶招待。我暗自喜欢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四
桃花源真的是“世外桃源”吗?非也!呈现在沈从文笔下的,有国体衰弱发生变乱时,心怀洞天福地的幻想,来此逍遥遁世的“遗民”;有手携陶渊明文集和文房四宝,来此访幽探胜,赋几句蹩脚诗文,做一些龌龊之事的所谓“风雅”人;有竹林里潜伏着,待机会霍地跃出的剪径壮士……总归没有陶渊明那样的人。继沈从文写作《湘行散记》之后,长沙会战前夕,闻一多和“湘黔滇旅行团”途经桃源,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桃源的文字。在他们的印象中,街头巷口不少异乡口音,大多是来此避难的“雅士”。这些人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摩登旗袍,皮鞋、高跟鞋踩着石子路咯咯咯响。还有伤愈的士兵,踉跄地走下码头,等船去常德,重新编队上前线。而新裱了招牌的商店里,留声机兀自送出“桃花江上美人窝”的撩人歌喉。好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乱世景象。所谓的“桃源”,已非世人心目中的“世外”了。
世上真的有桃花源吗?多年以来我对此一直心存疑问。历朝历代,多数文人墨客秉持着“熟读圣贤书,货与帝王家”的经世济民思想,渴望遇上一个识货的时代,将满腹经纶化作锦绣文章。然而,好多文人墨客又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骨子里生长着“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刚直气节。当面临理想与现实背道而驰,知与行无法合一的无奈抉择时,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选择隐居、修行等方式远离尘世的纷扰和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创作《桃花源记》的时候,陶渊明五十七岁了,距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五年。他拒绝同当权者合作,在黑暗中,点亮了理想的微光,而桃花源就是他心中的理想。陶渊明的笔下,“武陵渔人”即使发现不了桃花源,也会发现杏花源、梨花源……总之会有一个什么源存在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改变骨感的现实,就不能没有理想,这也许就是陶渊明留给我们的风景逻辑。
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我想他的本意应该是号召后人为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努力的。但他没有想到,他无意间开创了田园派和隐逸派的先河,对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更没有想到,不少失意落魄或自甘沉沦的所谓“文人”,将桃花源视作思想上的乌托邦、精神上的安乐窝,他们缺少的是范仲淹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人生豁达以及对国家、百姓舍我其谁般的忧虑与责任。沈从文们的深沉,大概就源于此吧!
真正的桃花源,一定不是纸上的优美文字,应该是不断创造的人间佳境。建设美丽乡村,在桃花源同样适用,更有意义。
从前的桃花源,始终在兵荒马乱中,如今的桃花源,有着自己的蓝图。每一代人去走这三个字,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