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拉僧庙半日游(散文)
内蒙古的乌海市有一座寺庙——拉僧庙,当地人称之为“小布达拉宫”。金秋十月,我在乌海市畅游乌海湖、乌兰布和沙漠、甘德尔山之后,第二天恰好有多半天的时间,便决定去拉僧庙一游,就像歌儿唱的那样,不为朝觐,只为途中相遇。
乌海这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不大,下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区。第一眼看到海勃湾区字样时,渤海之滨长大的我直接念成了“渤海湾”,自以为回到家乡了。而就在昨天晚上,我向酒店前台小姐姐打听拉僧庙位置时,小姐姐回答说,拉僧庙在海南。我瞬间就石化了,她漏了一个区字就把我从北纬三十九度支配到北纬二十度的地方了。海南就海南吧,反正我有导航,从酒店出发到拉僧庙是四十多公里,而不会是几千公里外的海南省。
清晨,阳光和煦,天气不冷不热,是一个出行的好日子。我换乘了两线公交车后,在“海南法院”站等来了21路汽车,慢悠悠地朝着拉僧庙方向驶去。我在异地他乡特别喜欢坐公交车出行,选一个靠窗的座位,任由汽车穿行在陌生的街道上,看着窗外似曾相识的俗世生活。比如,路过马路边的菜市场,绿菜鲜肉,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公园栅栏外的空地上,摆张小凳子就能理发,居然有三四张小凳子,像个理发广场;学校门前送小孩上学的,大多是爷爷奶奶这一辈人,道别时的不舍透彻一份慈爱如同不远处一条小河涓涓流淌……
汽车拐了几个弯后,便驶出城区,沿着217省道一路向南。道路两侧变得空旷起来,路基下是戈壁滩一样砂砾化土地,远处是高耸的甘德尔山,赤裸的山岩上点缀斑斑点点的绿草,阳刚气十足。公路上跑着的都是大货车,拉着一车车乌黑的煤,乌海有煤矿,所以有“乌金之海”的别称。除了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和偶尔在公交站台三两候车人,几无行人,亦无繁闹之处,空旷连着空旷,砂砾接着砂砾。看来拉僧庙虽说位居“海南”,却是身处旷野之中,忽地想起一句古诗词:“旷野寂无人,漠漠淡烟荒楚。”(明•刘基《如梦令》)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早年的寺庙大多是建在人烟罕至的地方,远离尘嚣,静心清修,拉僧庙也是如此。拉僧庙全称为“满巴拉僧庙”,“满巴拉僧”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医明经院”或“医明学院”,相当于今天的医学院。学僧入寺,先经后医,经医双修,既是僧人也是医生。这使得拉僧庙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藏蒙医学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培养出许多精通医学的医药人才,造福百姓,声名远播。与国内一些寺庙的命运一样,在“文革”其间惨遭浩劫,拉僧庙被损毁,仅余残垣断壁。近年来,有关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恢复重建,重现拉僧庙的雄姿。
司机将车停稳,指着图海山加油站说,从旁边的小道走上去就是拉僧庙。我站在路口,远远望去,只看见一座大门,并没有什么庙宇,疑心是不是走错了路。看看导航,没错拉僧庙的定位就在图海山风景区里,只是图海山看上去荒凉得很。山脚下有些叫不上名字的树木,高低错落着,而当视线越过树冠,山体就是光秃秃的。山势比较陡,山腰以上全是灰蒙蒙的巨石,没有一棵树,偶有绿草从坑洼探出一丝绿意。仰视这座山,会有一种压迫感,就像一位顶天立地的灰巨人,赤裸着浑身的“腱子肉”,威风凛凛地眺望远方,远方有什么?
一名拎着黄色布袋的香客从我身边匆匆走过,坚定了我的脚步,顺着陡坡向上走去。坡顶耸立着一座白塔,塔身周边飘动着蓝色和白色的哈达。转头向东望去,灰蒙蒙的山腰上一片金碧辉煌,原来拉僧庙藏在图海山里,矗立在巨石岩壁之间。拉僧庙融合了藏汉两种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风貌,巍峨耸峙,恢弘庄严,白墙金顶透着藏传佛教的神秘,也尽显内地古寺的佛韵。靠在山体前居中位置是大雄宝殿,黄色琉璃瓦镶嵌在殿堂之顶,阳光下熠熠生辉,金灿灿的,耀眼夺目。白色的墙体上搭配赭红色线条,恢弘大气之间平添了几分肃穆庄重。大殿门前立着一座纪事碑,大致意思是拉僧庙创建久远,至今已三百余年,今逢盛世,修缮重建等等。拉僧庙的兴建年代没有一个确切说法,有的资料显示它兴建于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兴建于乾隆年间,大体上在三百年左右。
可能是游客太少的缘故,大雄宝殿的大门紧闭,我没有入内参观。其实,对于宗教我知道的不多,我更在乎这些建筑的艺术风格,或者说更愿意感受宗教给人空灵、静谧、神秘的感觉。大雄宝殿东西配有偏殿各一座,另有后殿共四座,还有喇嘛住房七十余间,这些建筑风格统一,依山就势,错落在灰蒙蒙的山中,高大威严的气势令人惭愧自身的渺小。拉僧庙选择地势险要的图海山依山而建,除了便于静心清修,也有避乱的想法,可是终归没有避开那场浩劫,令人扼腕。这人呀,看上去渺小,一旦犯浑,破坏力惊人。
从寺庙后面的小路向上,接近山顶的地方有藏经洞,实际上就是个山洞。站在洞外向南眺望,一条玉带飘舞眼前,那是从天上奔腾而来的黄河。我忽然明白了,赤裸的巨人图海山在眺望什么了,它在远眺黄河,守候黄河,护佑黄河,致敬黄河。
都说拜庙不走回头路。我没拜庙也就无所谓回不回头路,我朝前走着,只为一条通往山下的石阶路。石阶路蜿蜒在巨石之侧,一座配殿形如塔楼贴着山崖笔直耸立,好像一把利剑刺破长空。山巍然陡峭,寺高入云端,那山路便把崇敬置于每一个青石台阶上,朝觐者一步一个台阶走向圣殿,心中注定拢起一串串的敬仰,如台阶逐级升高。石阶路上只我一人,又是下山,这一路走的是一步一回头,一回头满眼都是对山的敬畏,对山寺的敬仰。
山脚下,一些老旧低矮的房屋已经拆去了门窗,显然是一片动迁的地方,但又不知道是怎样的规划?依照我心,这里什么都不要建了,把残垣断壁清除干净,让野草生生长满砂砾之上,任凭旷野的风吹打,凸显山崖上的青烟缭绕、钟磬悠扬、梵音袅袅。
仰望拉僧庙,险峻的环境,粗粝的山峦,高大的建筑,雄伟的风格,那气势还真的像一座布达拉宫。我恋恋不舍走在图海山脚下,沿着砂石小路,穿过长满野草沟坎,走到217省道上。我在路边,静静地等待一辆21路汽车把我拉回到滚滚红尘中。
题图拍摄于乌海拉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