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取暖(散文)
我人瘦,怕冷。一到冬天,听到北风呼啸,看到冰天雪地,闻到梅花暗香,总是瑟瑟发抖,骨头都冻得咔咔直响,就想着取暖。
小时候,有父母在。父母就是我们头顶的天,帮我们撑起一片晴空,不让我们经历风吹雨打。未到冬天,父母早已储存几大缸黑黑的木炭。每天早晨,父亲总要早早起床,烧火做饭,木柴燃烧过后的炭火铲到密封的铁皮桶里,隔绝氧气,炭火自然熄灭。装满一桶后倒进大大的木缸中。这样闷熄的木炭十分干燥,一引即燃。唯一的坏处就是容易燃光,不像烧制的木炭。
家里人多,消耗的木炭数量多,光靠做饭留下的木炭远远不够。父亲到了冬天,田里没什么农活,除了砍柴之外,父亲总要烧制许多木炭。烧制木炭前,父亲带着镰刀、斧头,到深山坳里砍倒大量木柴。砍倒树,削去枝,锯成一截截,挖出一个深洞,将木头放进去燃烧,烧成炭火后,上覆厚厚的黄土,也可以用水直接浇灭。只是水浇灭的木炭太湿,挑回家太费劲,而且难以引燃,并不适用。
有了木炭,每到冬天,就方便取暖。温度下降,天冷了,家里拿出火炉盆——方形木架,中间搁铁锅,装着土木灰。土木灰隔绝氧气,既可以保持木炭的火种,又可以避免木炭快速燃烧。围着火炉盆,有了炭火的烘烤,身体渐渐暖和。炭火里烤两个红薯,香气扑鼻,烤熟后剥去焦黑的皮,露出嫩黄的瓤,咬一口甜甜的,十分软糯,既暖心又暖胃。
如果艳阳高照,晒太阳取暖是最佳选择。搬面凳子,坐在太阳底下,一群人聊天,聊什么不重要:农事、孩子、婚姻……都行。没有同伴,一个人也没关系,靠着墙壁闭上眼睛,阳光一览无余,睡意慢慢袭来。真想睡觉,就在草垫上铺床被子,人躺在上面,很快沉入梦乡。一觉睡醒,天蓝地净,鸟鸣清悠,流水淙淙,全身大汗淋漓,仿佛夏日之感。
老家偏僻,位于群山环抱中,太阳落山早。冬天下午三点多,太阳已经挥手,沉到山的那边。看着热气渐失,我们赶紧回到家中,又重新烤火取暖。烤火最适合穿布鞋——母亲纳的千层底,历时数月,全用碎布一层层缝制起来,烤火时不用担心熔化,特别保暖。
读小学,学校在村里,离家近。父母总要替我们备个火桶。火桶圆柱形,可坐可搁脚,内置洋瓷盆,取暖效果好。只是小孩子贪玩,不时拨弄,炭火常常熄灭。我们干脆蹲下身子,对着炭火猛吹,直吹得手黑脸黑,只露出一双眼睛滴溜溜转,纯粹一个黑人。不过虽然如此,也不失童年的快乐。
初中远离老家,我们住校,没有炭火。要想取暖,最常采取的方式就是跺脚。教室里,老师不在,我们的脚冰冰的,像搁了一块冰,那就坐在凳子上,轻轻跺起来,利用脚尖,小腿用力,带着前脚掌抖动,总会暖和一点。若是在空旷的地方,就可以大胆放心,不用担心被老师发现,站得笔直,双手插在口袋里,眼睛直视前方,双脚依次提起,抬离地面三五厘米,不停地蹦达,“嗒嗒嗒”,声音不绝于耳,像装上一台发动机,地面的灰尘弥漫开来,像清晨的雾气。跺上三分钟,双脚就暖和起来。老家一直有句俗话:脚暖身体就暖了,确实不错。
要想脚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泡脚。打来一瓶开水,拿个塑料桶,到水龙头处装点冷水,慢慢灌进热水,水温保持50——60℃。双脚放进去,有点烫,张嘴“哇哇”叫两句,忍上三五秒,实在受不了,又拿出来,等待一会又重新放进去,如此反复,皮肤慢慢适应高温。泡过之后,双脚红通通的,像烧熟的猪蹄,整个人神清气爽,大呼过瘾。泡脚过后,身体暖和可以持续个把小时,若是躺进被窝,整个晚上都十分舒服,睡得格外香。
若是连绵阴雨,被窝阴冷阴冷的,总让人觉得沾了水份,湿漉漉的。这时,我们苦等艳阳天,待到雨歇云散,太阳从云层里钻出,赶紧把被子抱出去晒太阳。只有晒过的被子,才散发一种清香的气息,闻之神清气爽。后来,听人说,这是螨虫被杀死后的尸体味道,我总不愿意相信,骨子里仍旧认为这是阳光的香气。晚上天黑后,总想着赶紧洗澡,钻进晒过的被窝,就是睡不着,心情也如花绽放。
当然,要想取暖效果好,体质健康才最重要。没事多去跑步,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才不会怕冷。读中专时,为了年轻帅气,并不想穿得臃肿,影响自己本就不高的颜值。每天傍晚,晚霞映红天,树枝尖锐着直指天空,我换上轻便的服装,沿着操场跑起来,每天半小时,跑得气喘吁吁,整个人的身体特别暖和。
2000年之后,我参加工作,到一所乡下中学当老师,冬天特别冷,冰冻三尺,取暖没有木炭。到了周末,学生离校,我们到林间捡一些木柴,在空旷的地方,夜里点起篝火,木柴噼啪作响,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校园,照红我们的脸庞,照暖我们的身子。我们围着篝火笑着,跳着,热闹极了。
篝火存在危险,可能引发火灾,校长善意提醒,让我们注意安全。我另辟蹊径,买来电火炉盆,个人版,小巧玲珑,插上电,拧开开关,上面覆盖被子,暖气全裹在被子里。整个人除了头露在外面,身子钻进去,像被活埋的样子,要不了十几分钟,全身温暖如春,毛孔张开,透着无限的惬意。
2023年,新冠疫情流行,我染上病毒,特别怕冷,晚上钻在被子里,一直到天亮都没有暖和过来。第二天晚上,看到冰冷的被窝,我实在不敢钻进去,站着许久依旧鼓不起勇气,为了取暖,找来电热毯,铺在底下,再睡上去,人暖和多了,才能安然入睡。
白天上班,办公室背阴,没有阳光,晒不了太阳,我买来一个安全暖垫,搁在桌面上,柔软超薄,高低双档,温度可调节,手放在上面取暖,一股热量直透掌心,写字才不会觉得冰冷,改作业才觉得舒畅。
同事们常讲:“真觉得冷,要想取暖,可以开空调啊!”的确,办公室有空调,夏天制冷,冬天制热。这高科技,虽然不需要我付电费,但思想老旧的我实在不习惯这玩意儿。热风呼呼吹出来,吹在人身上,把人吹得晕晕的,脑袋发涨,走路踉跄,像生了病,根本提不起精神做任何工作。罢了,还是赶紧关掉。
这不,又到冬天,各种取暖方式即将上演。我常常盼望,一年四季都呆在三亚就好了,就不会存在怕冷的问题,但转念一想,四季更迭,各有各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只有经过各种炎热与寒冷,人生才有诸多体验,生活才更精彩。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