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曾经的天花板(散文)

精品 【东篱】曾经的天花板(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1发表时间:2024-12-10 06:21:29
摘要: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几个人懂得“仰棚”这个词,就像很多老年人不懂得“躺平”、“佛系”、“云养”一样。留住曾经的故事,记住乡愁,我愿意把那段我扎仰棚的故事写出来。


   天花板,原属建筑术语,据查,宋《营造法式》里有记载。网络时代,天花板这个词再度流行,而且摇身一变而为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某人某事在某个领域达到最高或极限的程度,几乎无法被超越。
   农家的天花板,还真不高,站在炕上,伸手可触。大约有个“天”字,高度就不必丈量了。不过我记得,曾经并不叫天花板,我老家就叫“仰棚”。
   说起仰棚,我高中毕业以后,学的第一份手艺活就是“扎仰棚”,初入社会,我便干了“天花板”级的事,这个手艺,老家人戏称“一手补天”,好在不是“遮”,不然就说不清了。
   仰棚,是俗名,我喜欢。人生在俯仰之间,仰对天,俯身而为生活。我觉得“仰”不单单是一个朝向了。
   大约是趁着工闲日走到哪家看到扎仰棚,便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就看到心里去了。那时,我家还住在老房子里,墙壁是旧报纸糊的,没有仰棚,直接仰面房顶的檩子。于是,便有了拿自家来“照葫芦画瓢”的想法,也是临近大年,想改变一下家的面貌。
   第一个作品,还算成功。除了买不起花花纸糊一个好看的仰棚面,其他的都无可挑剔,自觉满意。
   青春,遇到的机会会很多,来自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青春,就是要抓住有可能使自己进步和涉足的机会。
   说起这段事,我想起我的忘年交“老海”教我写书法的事,他有一个理论——写字是看会的,然后不断揣摩。原话是,不必一味地临摹,只要用心观摩。他的理论强调灵性,推崇无师自通,这是一种高级的鼓励,我至今也接受这个“理论”。从前的学徒,都是徒弟默默地看师傅的动作,熟记于心,再实践,完全的口授教学式,并不多见,至多也就点拨一下。
   有了“作品”,就有人看,甚至品头论足。那时才17岁,邻居表扬的词是“喊喜人”,意思是做事让人喜欢,玩出了高级。就像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一个红红的对钩,挺兴奋的。夜晚,看着仰棚,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入睡也是滋味好。有人说,看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二
   邻居“国盛”要准备结婚了,他家七个兄弟,也不富裕,能将就的事,绝不破费,有一天请我考虑给扎个仰棚。这是“盛”情邀请,是对我的手艺的认可。只要外出给人家干手艺活,我们那叫“耍手艺”,但我分文不取,算半个手艺人。
   感谢发小给了我一个机会,一个展示我的能力的可能。我觉得,最先给我们机会的都是熟人和邻居乡亲,我们并非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上场就可以笑傲江湖。
   也有过煞有介事的时候,看了准备的材料,我也挑剔起来——高粱秸修整得还不是溜光水滑的;没有火烤,不沥净水分,容易变形;麻绳有点粗……
   国盛当然要一一照办,赶快遵旨处理,我年轻,气正盛,满足了我的当师傅的感觉。好在没有让他把内屋顶被烟熏火燎的黑灰也擦干净,不然不亚于重建一间房。
   冬天,趁着下雪不能上工,开始扎仰棚。为了这份信赖,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用麻绳将屋内山墙对拉成“X”字形,固定水平。从房子的檩子上引下木条,做仰棚的支撑条,一端固定在檩子上,另一端与高粱秸捆绑,形成框架。被火烤的高粱秸最好,杀死虫卵,多少年都不易生虫,稳定性好。
   整个天花板用高粱秸扎成经纬线,纵横留出长方形的孔眼,每个界方大约是30公分的长,25公分的宽。就像画一张写字的“田字格”,那认真劲,就像要创作一幅书法作品。
   第一遍糊仰棚,将旧报纸切成比仰棚留出的界方稍大的张,每隔一个界方,将两端卷着糊到高粱秸上。浆糊要熬制得稍微粘稠一些,供贴纸的两端使用,而旧报纸中间则使用稀释的浆糊,便于风干时拉紧。待个把小时,再糊第二遍,将空缺的界方糊好,浆糊一定要稀释,便于在风干过程中,适度拉紧,这是技术性很强的程序。如果风力弱,就在屋内点燃柴草烘干。
   一小时后,要“挂彩”,这个“挂彩”可不是负伤的意思,而是在仰棚上糊上花花纸。一般是用作婚房的仰棚用红花纸,图个喜庆。而居家过日子的则使用素色的花纸,一般绿叶多点的,不必铺红结彩,追求1朴素。
   为了使花纸平整,要裁成窄片,还要考虑花纹对齐,形成一个整体,不见瑕疵。尤其是打浆糊这个环节,一定要用稀释过的浆糊,如果稠了就加温水快速搅拌,打在花纸上,就像书法上用到的“焦墨”,写出来的字有飞笔效果。窗子对流,风干效果好,根本看不出浆糊粘贴的影子,达到自然去皱的效果。每糊一部分,就要用黍穗笤帚扫过几遍,其实,这类似于装裱的工艺,看扎仰棚好不好,关键在这一步,这就像女子涂脂抹粉,要用粉笔粉饼轻轻擦拭,生怕弄坏了脸蛋细嫩温润的效果。
   手工工艺,讲的就是认真精细,可以说,挂彩是一次性的工艺,糊得不好,揭下来,废了花纸,再糊上一张会落下印记的。和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原则不同,这里面有个“飞纸”功夫,就是固定好近身的一端,然后要吹口气,让花纸飞到仰棚上,笤帚跟上去一扫,就固定住了。那时,我就觉得,一门手艺,可以创造崭新的环境,更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所以,我很理解那些把花撑子架在过道里飞针走线的女人绣花的工作,她们心中都有曾自诩过“心灵手巧”,劳作便成了幸福。从劳作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就像我们执笔写文章,获得创作的愉悦一样,那些字不是累赘,而是一个个可爱的符号。
   那时,还没有卖出品的“福”字“囍”字的,我便让“国盛”去求邻居六母剪纸,她剪纸是好手,三五分钟就是一幅。结婚的婚房仰棚要贴上“囍”字,置于仰棚中间,乡亲们叫“抬头见喜”,贴“福”字的,叫“满天福气”。乡亲们从不忘记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福和囍,这是眼中的愿景,是心中的温度。
   也有的人家要来点特别的,把“福”字换成“窗棂纸”,就是剪成古窗图案,想想,可能相当于现在开个天窗吧,都是有着审美价值的。
   最让我感到得意的是,给“国盛”的婚房仰棚扎了一个红灯笼,近窗户处悬挂,只是灯笼里不能燃烛,那时还遗憾一番,可惜不能“洞房花烛夜”,灯笼穗子是剪成的红纸碎条,给人一种花开灿烂的美感。那次回家,遇到国盛,问及那个灯笼,他说,早被儿子给用棍子戳下来了……
   其实,一点也不必叹息,毕竟灯笼留下了一个好故事。属于自己的故事,不一定外人知晓,但能够引起回忆,就是好故事。从自己的故事中走过来,人生就有了丰满。
  
   三
   给仰棚镶边,那是一道艺术活儿,用纸要与仰棚纸色搭配合理,色彩分明。就像编筐编篓收边一样,要漂亮,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仰棚是一种装饰,可以说,糊一个仰棚,还真是天花板级的奢侈,再怎么艰苦,也希望进家就有一个悦目的环境,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心情。
   自然,耍手艺要有报酬,这报酬就是一顿农家饭。饭桌上少不了人家夸一个“真巧”的赞美,得到一个好人缘,同时,这也成了别样的乡愁。我怎么就回忆不起邻居挑剔了什么,可能都是很将就我。
   席慕蓉的乡愁是一首故乡的歌谣,一支流远的笛……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莫言的乡愁是吃到带钱的年夜饺子。
   我的乡愁,是给了我艺术表现的仰棚。能把这样的手艺送给邻居,一旦仰首看,就想起了我,这是怎样的心满意足。乡愁,是人际关系里的思念,是一段波澜不惊的平常故事,是让人想着彼此的好……
   此后,我给邻居扎了几个仰棚,我成了地道的手艺人,在老家老街那很有点名气了。当然,距离现在的网红动不动就有上千万的粉丝,差远了。如果能把那段扎仰棚拍成抖音,一定一夜成红。人都是需要鼓励的,不过现在都是求人“动动发财的小手,点个赞”,我那时没这样的情绪外露,只是默默接受他们喜欢的目光。
   看着仰棚好,信伯居然要我给他的正厅也扎上仰棚,胶东一带的正厅兼伙房,烟熏火燎的,雾气凝重,我想出在仰棚扎好后,涂上一层桐油。生活的智慧来自思考,总有办法解决问题。再后来,人们直接用苇箔盖顶,抹上白石灰,仰棚更结实更耐用了。
   为了仰棚结实,我们还想出好方法,将灌木绵槐编织成辫子,用来做“龙骨”,将一无用处的东西变成了宝贝。
   这种仰棚,住几年就旧了,过去都是农人自己再买新花纸,重新糊一遍,又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曾经的扎仰棚手艺人很吃香,人们相求,是看得上,都是乡邻,怎么能轻易拒绝呢?尽管我在老家务农大约一年,但这段经历,让我的青春有了“天花板”级的意义。
  
   四
   最近翻阅《荣成民俗》,发现“仰棚”也列入其中,虽称不上“非遗”,但让我感到自己与民俗有了缘分一般。
   现在的天花板,基本上都是使用复合型的板材塑材制作,那叫一个漂亮。曾经的仰棚无法与之相比,但却是那个时代的荣耀。现在,做一个框架,往室内屋顶一放一固定,扣板一排,咔咔咔,一阵插接,一会便完事。
   进入新时代,即使盖起民房,屋内的天花板也都是做白灰仰棚,高粱秸结构的花花纸仰棚,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纸扎仰棚这门古老的手艺也渐行渐远了,最终也必然消失。但,留下的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故事,却还是人们的记忆。
   富丽堂皇,是有着时代性的,那时的仰棚虽无法和宫殿内的装饰相比,却在农人心中也是一道最精彩的“头上风景”。
   民房史中,一定有灿烂的仰棚的位置;天花板的流行语溯源,一定有了仰棚的影子。
   我为自己曾经为邻居创造朴素的天花板而感到骄傲。我的青春故事,可以从“仰棚”一章写起……
   也奇怪,我居然忘记了我亲手扎过的仰棚的具体样子,花色也模糊了,但我记得那些户主的名字。扎过仰棚,但不敢称自己是“扎匠”,自称有过几个仰棚作品,也都是沾了邻居喜欢的光。这也让我的乡愁有了精彩的寄托,打开,就像一幅幅油画徐徐铺展开来。
  
   2024年12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花板,在作者的家乡,叫做“仰棚”。给自家扎仰棚,是作者学手艺的一个作品,还算成功。有了“作品”,就有人看,甚至品头论足,被邻居表扬。夜晚,看着仰棚,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入睡,尽做好梦。邻居“国盛”准备结婚,给了作者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给婚房扎个仰棚。先做仰棚支撑条,形成框架,接着用旧报纸糊仰棚,间隔半小时,糊两遍,一小时后,开始“挂彩”,即糊上花纸。手工工艺,就是要认真精细,要有“飞纸”功夫,手口并用。再糊上六母的剪纸,“福”字“囍”字。最后,作者还扎了一个红灯笼,近窗户处悬挂,作为点睛之笔,象征洞房花烛。当然,灯笼早已不见,但却留下了人生的好故事。给仰棚镶边,那是一道艺术活儿,仰棚是一种装饰,是作者的乡愁。当然,仰棚的结构和材料,随着岁月的推移也在变化,仰棚更结实更耐用。给邻居扎了几个仰棚,作者成了地道的手艺人,在老家老街那有了名气。这段经历,让作者的青春有了“天花板”级的意义。最近翻阅《荣成民俗》,发现“仰棚”也列入其中,虽称不上“非遗”,但让作者感到自己与民俗有了缘分一般。时代在变,纸扎仰棚最终也必然消失。但,留下的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故事,却永存人们的记忆之中。那是农人心中一道最精彩的头上风景,也是作者青春故事的第一章,写满乡情,画满乡愁。本文题材新颖别致,立意超凡脱俗,深情的回忆,带我们走回昔日的乡村时光。力荐各位赏阅,感受精彩。【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0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2-10 06:22:13
  搭建仰棚,在北方,曾经一度流行。过春节前、办喜事,都要将仰棚更新,重新贴上崭新的花纸,喜气从头顶辉映,仿佛就是老百姓艰难日子里的一片永恒的晴空。这个题材,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赞佩老师非凡的写作视角。感谢老师创作不辍,为东篱提供一篇又一篇美文佳作。顺祝身体健康,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07:50:01
  确切地说,是我看了荣成民俗的小册子,想起自己曾经扎过仰棚,于是动笔记下这段往事。80年代前,农家再怎么穷都要扎个仰棚,都想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向好的心思永远是值得留住。韩老师说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真好,就是这个意思。人老了,想到从前的事,我归在乡愁里,觉得我能够记住那段往事,就是还没有让乡愁走失。可能东北地区也有这个习俗,东北的木头多,可以直接钉制,还很结实。不过,门窗密封不好,仰棚会呼哧呼哧地响。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鼓励,我们一起在江山文学扎自己的文字仰棚,留下江山一段美好的记忆。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12-10 08:01:56
  搭建仰棚,在曾经的年代,老师可能是创始人之一了。老师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实践、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哦!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乡愁在笔端流露。深情款款韵味十足的美文,点赞学习!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08:24:38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美评。算不上创新人物,仰棚这个东西在胶东一带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是喜欢那门手艺的,所以就留心了。加上自己敢干,不怕失败,所以就耍了几次手艺。现在,新材料不断出现,扎仰棚的手艺几乎没有了。中国人聪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一直是发展的动力。遥握,很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2-10 08:51:47
  作者笔下,“仰棚”承载青春与乡愁。从自家到邻居婚房,扎仰棚尽显手艺。虽非“非遗”,却入民俗。时代变迁,它终将消失,但创造美好的故事永留。这新颖题材,超凡立意,带我们重回昔日乡村。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11:02:18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精彩点评。仰棚是一地之风俗,扎仰棚的人,可能现在难找了,我是半个手艺,凭着记忆写出来,留住民俗。曾经的一切,都可能是乡愁的载体,我这样感觉。遥握,特别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10 09:00:54
  读着文章,我能感觉到当时乡亲们那份赞美与喜欢的眼神,我能感觉到怀才老师那股神气与满足的样子。文章语言质朴灵动,全文充溢着温暖的底色,令人读罢仿佛回到了乡村,回到了那个并不富裕但充满温暖的年代。好文!点赞!遥握问安,谨祝吉祥如意!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11:03:49
  年轻时,总喜欢乡亲们夸奖几句,可能这是青春的特点。扎仰棚是一门手艺,我是耍过,但工艺不精,勉强为之,记下来怀念一下。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鼓励,远握,期待你的价值,谨祝创作快乐,笔耕不辍。
5 楼        文友:石叶六        2024-12-10 09:32:39
  “仰鹏”不仅是心灵手巧的手艺活,还沾满了乡情、乡愁,给怀才老师的青春增添了天花板级别的精彩。文章耐人寻味,生动有趣。读罢有点替抖音遗憾,时光交错中,它或许错过了一个能带大流量的网红,但还好,江山中多了一位天花板级别的绝品宗师,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祝冬安,康健,开心快乐!年底财务年终决算,很繁忙,争取抽时间写文。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11:07:42
  谢谢石叶老师拨冗点评,辛苦了!年底了,很忙,悠着点啊!我们一代人的青春,是在艰难环境里走过的,那些往事可能在年轻人那里连听说都没有,写出来记住青春往事,留住乡愁。那时代没有抖音,是遗憾,但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也不失落。江山为文,图个快乐,石叶老师也是如此,文学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愿石叶老师笔耕不辍。遥握,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快乐!
6 楼        文友:金刚指        2024-12-10 12:46:09
  我也扎过仰棚,其实我的那不是扎,最多算是糊,也就是在别人弄好的框架间糊一层报纸而已,但的确出现过飞纸,有难度,也有记忆。不同的是老师的仰棚扎出了奉献,扎出了自信,扎出了深深地乡愁。而我就是糊一层而已。今日读此文,读出了老师文章的另一面。思乡不仅仅是回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可以让自己挺直脊梁的精神,受教了。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14:24:13
  哎呀,一定拜你为师,向你学习。你才是老师,网络之大,遇到金刚指老师,甚幸。扎仰棚是一门手艺,不能靠了吃饭,但我那是青春一段往事而已。可能扎仰棚的细节很多,我凭着一些碎片的记忆,复原那段手艺。很多事,就想到了故乡,故乡的人,即使没有什么思想,还带着感情,也就是乡愁吧。我这样理解。谢谢金刚指老师的点评,受益了,遥握,期待你的诗歌佳作,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简柔        2024-12-10 17:23:07
  北方以前的房子应该都需要扎仰棚吧,我们南方以前的老房子都没有仰棚。我故乡的老屋直接就看到了瓦,瓦就是天花板。扎仰棚,属于一个时代了,社会发展让很多风俗、风物都渐渐消失,不知该欢喜,还是该惆怅。看到怀才老师对扎仰棚的过程描写非常细致,感觉这是一个精细而精致的手艺。曾经的天花板,曾经的扎仰棚,凝聚了动人的青春记忆和浓郁的乡愁,从中感受到胶东的习俗和怀才老师的热心与朴实,勤劳与厚道。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0 18:13:47
  谢谢简柔老师拨冗留墨,谢谢鼓励。胶东的房子,从前都是海草房,茅草房,屋内直对屋顶的檩子,五六十年代兴起了扎仰棚,改变居住环境,南方的屋舍布局不同于北方,我喜欢那种黛瓦白墙的布局。瓦是生活的一重天,南方人对瓦片有着更深的感情。扎仰棚,属于过往的时代,惆怅感多于审美了。扎仰棚是手艺活,我曾经算是无师自通,毕竟不经师,粗糙。扎仰棚是青春的记忆,算不上波澜壮阔的青春时光,但是我走过的青春,所以为之记。勤劳,可以创造崭新的生活,我现在依然相信这一点。可能勤劳在生意场上是一个错误,但在生活中,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遥握,期待简柔老师的佳作,谨祝生意兴隆,万事胜意!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12-10 22:18:47
  怀才老师扎仰棚,扎出了天花板级别,这门手艺不简单,可见作者心灵手巧,有着极高的天赋。如今写文,写得风生水起,已入臻境,亦是对天花板的解读。飘逸着袅袅乡愁的文字,情真意切,美得脱俗。问候怀才老师安康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1 08:03:05
  感谢罗老师拨冗告慰小文留墨。不想让青春里的故事小事,努力回顾,挖掘一点是一点。扎仰棚的确是一门手艺,我做的粗糙,未经师,肯定细节上是不到位的。创作的热情,是坚持,罗老师工作忙,也在抽时间创作,我很佩服你的。创作也是一种生活形态,尽管创作解决不了生活问题,但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我们都选择坚持。远握,问候冬祺,谨祝工作顺利!
9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4-12-11 12:32:37
  真想不到老师是个“多面手”,居然有着底层社会生活的经历。问好老师!祝老师早曰康复!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11 12:34:34
  是一段经历,和你一样,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后来赶上机会去考学走出老家。生活就是这样,走过的都有意义。谢谢塞翁老师留墨。遥握,期待你的佳作。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