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 爱心】古甽幽情,藕岸长歌(散文)

精品 【丁香 爱心】古甽幽情,藕岸长歌(散文)


作者:剡溪钓鳌 秀才,172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1发表时间:2024-12-10 10:33:45
摘要:藕岸,是时光深处的一首诗,每一行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韵脚都跳动着故乡的脉搏。古甽水恰似灵动的诗行,潺潺流淌于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吟唱着往昔的繁华盛景,低诉着今朝的眷恋离情。

藕岸,是时光深处的一首诗,每一行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韵脚都跳动着故乡的脉搏。古甽水恰似灵动的诗行,潺潺流淌于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吟唱着往昔的繁华盛景,低诉着今朝的眷恋离情。
   走进藕岸,恰逢黄昏,大年初二的小雨淅淅沥沥,似是天空洒下的离人泪。村头巷尾那鲜红的“拆”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游子的心。断流的水甽,在风雨中更显落寞,仿佛一位暮年的老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回首往昔,藕岸,旧名藕津,依偎于黄泽江畔,作为黄泽江上游的首个河运码头,它曾见证了无数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盛景。村口的藕塘,在岁月的深处摇曳着清香,赋予了村庄诗意的名字。而那条宽2米、深1.5米的古甽,恰似村庄的脊梁,自东向西绵延十华里,数百年来,以其涓涓细流,滋养着藕岸全村8000余亩农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与希望。
   古甽之源,起于赤崖之下的大岩潭口。潭深水澈,仿若大地的眼眸,清澈而深邃。而此地,更因“赤崖身代”的故事而氤氲着悲壮与大义。元至正二十年,温闽大军的铁蹄踏破藕岸的宁静,面对贼人的要挟,石永寿挺身而出,以瘦弱之躯替父赴死,鲜血染红了赤崖。后人建孝子庙以祭英灵,其事迹载入史册,名动四方。藕岸人于此取水入甽,意在铭记“做人莫忘本,饮水当思源”的祖训,让这份孝道与忠义在甽水的流淌中代代相传。
   引水渠依山而建,约200米长的外堤由大石块垒成,坚固而厚实。至孝子庙东侧,涵洞穿沙堤,甽壁皆由鹅卵石精心砌就,整齐而美观,处处彰显着先人的匠心与智慧。金塘墩的沙堤上,曾有一棵大枫树,如同一把巨伞,庇佑着村庄。它那800年的树龄,见证了古甽的兴衰变迁。虽古甽历史文献难寻,但从涵洞与挡挡水坝的结构推测,其开挖时间当早于枫树,岁月的痕迹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交错纵横,编织成一部无声的史书。
   甽水引入,如神奇的画笔,改良土壤,滋养村庄。金塘墩的泥土,因甽水的润泽而细腻柔软,烧制的青砖与砖雕精美绝伦,备受青睐。“金塘墩,藏金砖,挖块烂泥能当饭”的童谣,在村庄上空回荡,那是孩子们对这片土地最纯真的赞美。金塘墩以西至村口的水甽,上下闸口调控水流,灌溉着村后的田野与南边的土地,确保了村庄的丰饶与安宁。
   石台门,又名“景履堂”,这座曾经的开明绅士居所,解放后历经变迁,成为政府办公地,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演进。入村后的水甽,埠头增多,底面铺就鹅卵石,暗沟连接着礼文台门、后巷弄、茧灶头等地的蓄水池,为防火而备,体现了先人的远见与忧患意识。茶厂前的水甽埠头,两块元宝石静静伫立,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神秘的传说。玉石元宝的故事,如同一缕轻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给古甽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茶厂后的礼文台门,又称“义训堂”,是藕岸最大的四合院,院内的“登云书院”、“亦政”石碑和会试“头号”石刻等文物,诉说着村庄曾经的崇文尚礼之风,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在此诞生,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观音堂前,甽水化为长桥洞,人在桥上走,水在脚下流,宛如梦幻之境。北侧的观音娘娘佛堂,虽已改为豆腐店,但其名字仍承载着村民的信仰与敬畏。南侧的古戏台,“祗树千年留古柏,灵台一曲漾清波”,平日里是村民休憩的凉亭,遇有演出则成欢乐的舞台。藕岸作为越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时,藕岸人在水碓坑自然村组建的新昌第一个男子的笃班,如一颗艺术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孕育出越剧这朵绚丽的艺术之花。吕爱宝从藕岸古戏台走向广阔的革命舞台,成为一代名伶,她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藕岸的艺术天空,也成为村庄精神的象征。
   流过长桥洞,甽水渐急,拐弯处的后台门,是著名图书学家、目录学家吕绍虞先生的故居。1938年在此成立的新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众多革命英烈从这里走出,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铸就了藕岸不朽的红色篇章,让这片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辉。
   官堆基,那座宋代之前的古代官员大墓,虽墓主与年代已无从考证,但它的存在,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了藕岸的悠久岁月。从官堆基到陈家台门,甽面如喇叭状散开,形成湖泊,大坝上的电厂,作为新昌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点亮了村庄的夜晚,开启了新昌小水电发展的新纪元,那是藕岸人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是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勇于创新、砥砺前行的见证。
   电厂的拦水坝将甽水分流三路,送往村外田畈,确保了农田的灌溉,使藕岸成为新昌有名的产粮区。在过去的岁月里,藕岸人依靠水甽生活,“清晨甽水要饮用,半早过后可洗涤”“田水不回流,污水不落甽”,这些用水规则,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尊重。藕岸人在这片土地上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筑沙堤、挖水甽、填泥土,将荒滩变为良田,他们以“以孝为先”“耕读传家”为基石,铸就了“崇文、尚礼、实干、创新”的藕岸精神,这精神如同古甽水,流淌在每一个藕岸人的血脉之中,永不干涸。
   天将黑,雨渐停,离别之际,心中满是不舍。藕岸,那是心中永远的家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在何方,那潺潺的古甽水,那熟悉的街巷,那温暖的乡情,将永远镌刻在灵魂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与眷恋。

共 20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甽幽情,藕岸长歌>>一文,细腻介绍了藕岸村的历史渊源、人文地里和时代变迁。作者选题独到,沿古甽流向介绍了沿途孝子庙、引水渠(大枫树)、金塘墩、石台门(玉石元宝的故事)、观音堂、吕绍虞先生的故居、官堆基(电厂)等古迹、建筑、街貌等,并以传说、典故、地里的详细叙述其由来予以佐证,也充分显示了古人选择宜居之宅的先见与智慧。读着使人身临其境,被其沿古甽的建筑、古迹所吸引,有即前往以览之心情。尤其是对藕岸人古时依靠水甽生活的知慧所感染,“‘清晨甽水要饮用,半早过后可洗涤’‘田水不回流,污水不落甽’,这些用水规则,是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尊重。藕岸人在这片土地上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筑沙堤、挖水甽、填泥土,将荒滩变为良田,他们以‘以孝为先’‘耕读传家’为基石,铸就了‘崇文、尚礼、实干、创新’的藕岸精神,这精神如同古甽水,流淌在每一个藕岸人的血脉之中,永不干涸”。全文渗透着作者对藕岸的恋乡之情,对故乡的不舍之怀。“藕岸,那是心中永远的家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在何方,那潺潺的古甽水,那熟悉的街巷,那温暖的乡情,将永远镌刻在灵魂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与眷恋”。 好文推荐 欢迎阅读 【丁香编辑:德年黄土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1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2-10 10:35:54
  <<古甽幽情,藕岸长歌>>一文,作者细腻介绍了藕岸村的历史渊源、人文地里和时代变迁。作者选题独到,沿古甽流向介绍了沿途孝子庙、引水渠(大枫树)、金塘墩、石台门(玉石元宝的故事)、观音堂、吕绍虞先生的故居、官堆基(电厂)等古迹、建筑、街貌等,并以传说、典故、地里的详细叙述其由来予以佐证,也充分显示了古人选择宜居之宅的先见与智慧。读着使人身临其境,被其沿古甽的建筑、古迹所吸引,有即前往以览之心情。
2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4-12-10 10:37:57
  全文渗透着作者对藕岸的恋乡之情,对故乡的不舍之怀。“藕岸,那是心中永远的家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在何方,那潺潺的古甽水,那熟悉的街巷,那温暖的乡情,将永远镌刻在灵魂深处,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与眷恋”。是一篇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方位推介佳作。
3 楼        文友:剡溪钓鳌        2024-12-10 10:53:29
  感谢老师精心编辑,工作辛苦,敬茶问安!
以三寸鸡毛书写余生的光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