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缘】唐菖蒲,青青不老真仙草(散文)
前两天跟先生去掬香山房,胖胖的阿婶问我那个大盆里,绿绿的是什么?怕我不清楚,阿婶还特意把我拉到花圃前,指着那个大红色的牡丹盆给我看。山房是原来狮山小学的院子。学校搬走后,院子便空了下来。阿婶一家人便盘下了这个院子,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分别改成了香坊、茶室、会客厅还有几间客房。
阿婶平时会跟女儿还有外孙女一起住在昆明市区,周末才回来。平常的日子里只有阿叔一个人留守在山房里。阿叔阿婶都喜欢侍弄花草,原本空旷的院子几年工夫就被花花草草占据了一大半。我跟先生有时候遇到合意的花草也会送几盆过去。此刻阿婶指着的便是我们带过去的一盆。
那个盆里栽着六七株兰草一样的植物。青青的叶子又细又长,有点像兰草,却不似兰草那般四下披散着。它们的叶子更加自律,站成整齐的队伍,像一柄柄狭长的利剑,直指蓝天。我笑着跟阿婶解释,“你看它们的叶子有点像兰草,还像一柄柄的小剑,所以,它们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剑兰。”
“剑兰呀,是有点像,它们是兰花的一种吗?”阿婶有些犹疑地问。
“不是,它们虽然叫剑兰,但是跟兰花没有一点关系;就好像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叫扁竹莲,但是同样跟莲花没有一点关系;它还有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居然叫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阿婶知道的吧?”我有些笑笑地问阿婶。
“知道,知道,《说唐全传》里的人物嘛,还有同名电影,电视剧,歌曲。”阿婶对十三太保的了解,倒是超乎我的预料。我饶有兴味地望着阿婶,希望她能多讲些我不知道的历史。阿婶却没管我求知欲满满的眼神,而是继续追问道,“那它们到底是什么?”你快给我说说。
我不得不再次开口,“它们的学名叫唐菖蒲,是鸢尾科球根植物。除了本名,还有刚才说到的小名外,还有菖兰,十样锦等等,说的都是它。”
“这么有趣的吗?”阿婶掩不住一脸的笑意,“快,快给我讲讲这十样锦和十三太保都是怎么一回事啊?”
“这个呢,我也说不太好。”略微沉吟了一下,我重新开口,“我猜,十样锦可能是根据它的花色而起的名字。唐菖蒲的花色十分丰富又极具变化,大致可以分为:白色系、兰色系、粉色系、红色系、黄色系、烟色系、橙色系、浅紫色系、紫色系和复色系等十个色系,而且它们花色艳丽,花瓣柔嫩如锦缎一般,所以叫十样锦吧。”
“那十三太保又是怎么回事啊?”阿婶冲我竖了个大拇指,继续穷追不舍。
“十三太保,应该是根据花朵的数量来起的吧。养得好,一株唐菖蒲可以开二十几朵花,同时能开十三四朵都很正常。大概起这名字的人感觉它们开花时像十三太保一样守护着这植株吧。”其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也不确定,有点胡诌的意味了,不过,阿婶听得蛮开心。
“你从哪找到这么有趣的花?还没开,我就能想到有多漂亮了。”阿婶满脸憧憬地问。
“这个说来可就话长了。”我笑着跟阿婶讲述我发现唐菖蒲的经历。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站在住所房子外面的台阶上,看着脚下的牡丹园。那时的牡丹园,虽然没有花开,但还是一片葱绿。没事的时候,我常那样静静地看着它们,与它们对话,与时光对话。似乎这里的每一片叶子,甚至空气中弥漫的青草的气息,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牡丹园的远处,有一片繁茂的草地,草地上点缀着几串鲜艳的花朵。它们有着一种独特的美丽,让我忍不住想要靠近它们。我走近了这些花儿,蹲下身子,细细观察它们的花瓣和叶片。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色彩,它们互相依偎却又各自独立,就像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它们并不讶异我的到来,仍是静静地挺立于绿叶之间。它们有着斑斓的色彩,或红或蓝或黄,宛如一群身着华服的舞者,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它们就是传说中的唐菖蒲——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植物,一个名字中蕴含着历史与传说的美丽生灵。唐菖蒲,它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佳人,带着一丝神秘与优雅。虽然它们是一种来自遥远异域的花卉,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了别样的风采。
于是,我不再犹豫,拿了锄头和花盆,小心地将它们挖到花盆里,养护起来。从此,日日与它们相伴,有事没事都会去看看它们,有时只是安静地看着,有时,也会跟它们说些我的喜怒哀乐,我的小小心事。日日陪伴中,我也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唐菖蒲。
唐菖蒲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南非,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性很强。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地上部分会枯萎,春季又能从老球上抽出新苗,而在南方,譬如我们所在的云南,它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青绿色的。它的繁殖方法多样,既可用分球法进行分株繁殖,也可用播种法培育新的种球。在适宜的环境下,唐菖蒲是能够四季开花的,为园林和庭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唐菖蒲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唐菖蒲能够辟邪驱鬼,因此常将它们种植在庭院之中,以祈求家人平安。同时,唐菖蒲还被视为长寿之花,寓意着长寿,吉祥如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唐菖蒲常常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题材之一。
“玉润珠圆,红馥郁,芳兰扬扬。姿千态兮意深长,谱繁华兮彰荣光。”就是对唐菖蒲美妙姿态的赞美。在古代诗词中,唐菖蒲也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人或者君子的高洁品质。譬如,“生来傲骨剑朝天,素淡清高效隐贤。不与群芳争好胜,长青一绝自开篇。”再比如宋代诗人苏轼在其《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的“飞鸿”或许也可以理解为盛开的唐菖蒲。
关于唐菖蒲的传说,更是流传已久。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做唐菖蒲。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眼眸深邃如夜空的星辰,笑容温暖如春日阳光。她爱上了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办法结合在一起,只有爱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发芽,长大。
有一天,青年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地方,去追寻他的梦想。唐菖蒲每天都在花园里等待他的归来,她的眼中充满了期盼和忧伤。然而,岁月流转,青春不再,青年却始终没有回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唐菖蒲病倒了。她的身体日渐消瘦,但她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那个远去的青年。在她临终之前,她将自己的名字留给了这世间——她希望人们能够记住她的故事,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与他再次相遇。
从那以后,这种植物便被命名为“唐菖蒲”,用来纪念这位美丽而执着的女子。每当春风拂过,它们便会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一边给阿婶讲述着我所知道的关于唐菖蒲的前世今生,一边偷眼瞄着阿婶,生怕我的絮叨让阿婶感到厌倦,却在不经意间看到了阿婶红着的眼眶。我没想到,唐菖蒲的故事竟能让年逾七旬的阿婶如此动容。
不想让阿婶太过伤心,我赶紧转移了话题。
关于唐菖蒲的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其实是神笔马良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马良的神童,他有一支神奇的画笔。这支神笔可以画出一切马良想要画的东西。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都能画得栩栩如生。
后来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就派人把马良抓了过去,要他画出世上最美的花朵来装点御花园。马良拿起神笔,轻轻一挥,御花园里立刻绽放出一片片美丽的唐菖蒲来。既有雍容华贵的红色,也有高洁优雅的黄色,浪漫妩媚的紫色,娟娟素女的白色,娇娆剔透的粉色,质若娟秀的堇色,端庄明朗的蓝色,婉丽资艳的橙色,更有宛若翩翩彩蝶的复色,美不胜收。皇帝大喜过望,不但重赏了马良,还让宫女剪了一些漂亮的花枝,送给喜欢的妃子。
妃子们喜笑颜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唐菖蒲直插,斜插,长插,短插,各种插法不一而足。但每一种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唐菖蒲的不凡风韵,能够从容地从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正合了明代袁宏道所著的《瓶史》中对插花艺术美的明确论述:“插花不可大繁,亦不可太瘦(即稀疏之意),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所以后世有些专家称赞唐菖蒲是插花领域里的“万能泰斗”。它与玫瑰,康乃馨和扶郎花被誉为“世界四大切花”,而唐菖蒲更是赢得“切花之魁”的称号。
如今,随着园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唐菖蒲已经成为了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公园绿地还是家庭庭院,都能看到唐菖蒲的身影。同时,唐菖蒲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它的花茎和叶片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可以用于制作茶叶、糕点等食品;其花朵则可以提取芳香油等工业原料……
那天,我陪阿婶聊了很多,兴奋的阿婶邀请我们一起共进晚餐。餐桌上我们仍然在热议这个话题。阿婶说明年开花了,也要剪了花枝来做插花,阿婶的女儿则兴奋地说要用漂亮的花朵做香料。
闲着的时候,我仍然会去那块草坪上。那里的天空格外高远,白云悠悠地飘过蓝天,仿佛是一幅动人的画卷。草坪上散落着几棵高大的树木,树下还有一些我没有挖走的唐菖蒲。站在草坪上,闭着眼睛聆听着四周的声音。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歌声,还有松鼠一跳一跳欢快的脚步声。这一切构成了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唐菖蒲的气息。那些青绿的叶子,就像是她的灵魂正在翩翩起舞,它们的美丽与坚韧,正是对她最好的诠释。我想,这就是唐菖蒲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个永恒的传说,一个关于爱情、梦想和坚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