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苦累”(散文)
每次踏上回老家的路,心中总是充满着期待。饺子或许并非每次必吃,但“苦累”,那道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饭食,却是我回老家必尝的美味。
“苦累”,在城市里被称为蒸菜,不同地方还有“蒸拿够”“蒸傀儡”等别称,做法相似,都是用面粉拌菜蒸熟。在威县城南,我的家乡那一带,叫做“馏苦累”。它虽只是老百姓饭桌上的一道普通吃食,却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苦累”之名,源于过去的艰苦岁月。所用食材易得,各种蔬菜的叶茎根,甚至榆叶、榆钱、槐花、嫩柳絮等都能派上用场。在粮食短缺、靠蔬菜补充的年代,平民百姓劳作辛苦,便以少面多菜的“苦累”作为主食来填饱肚子,故而得名。
于我而言,最爱的“苦累”当属“槐花”苦累。制作槐花“苦累”,首先要精心挑选槐花,需选用含苞待放的槐花,此时的槐花最为鲜嫩,口感最佳,当然也有人喜欢完全开放的槐花,但含苞的槐花有着一种独特的清香和紧致的口感。五月槐花香,父亲一边放羊,一边采摘鲜嫩的槐花。采回的槐花要仔细挑拣杂质,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哪怕是一点点的小树枝或者树叶混入其中,都会影响最终的口感。用清水轻轻冲洗几遍,每一遍冲洗都要温柔而细致,确保槐花的纯净。淘洗干净后,先撒一点盐抓搓,这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能太重,以免把槐花弄破,也不能太轻,否则无法充分杀出水分。杀出水分这一步至关重要,这样蒸出来才不会太粘以致板结。
接着,准备适量的面粉、玉米面(可增加口感层次)、五香粉(或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如今还会加上一两个鸡蛋增加营养。将面粉慢慢倒入槐花中,边倒边用筷子轻轻搅拌,让每一朵槐花都均匀裹上一层面粉,这个过程就像是给槐花穿上一件白色的外衣。玉米面的加入则让口感更加丰富,有着一种独特的颗粒感。五香粉的香气在搅拌的过程中逐渐散发出来,弥漫在空气中。鸡蛋的加入不仅增加了营养,还让槐花在蒸制后更加蓬松。用手轻轻拌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槐花的柔软和面粉的细腻,每一朵槐花都均匀裹上一层面粉,呈现出蓬松而略带湿润的状态。
然后均匀铺在蒸布上,这蒸布要提前用热水浸湿,拧干后再铺,这样可以防止槐花粘在上面。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制约15-20分钟,在蒸制的过程中,可以透过锅盖看到蒸汽袅袅升起,槐花的香气也渐渐弥漫开来。当槐花变得晶莹透亮且散发出阵阵香气时,便可出锅。
出锅后的“苦累”,必须用明油搅拌,味道才正宗。明油就是事先用葱花炝熟好的食用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明油缓缓倒入“苦累”中,用筷子轻轻搅拌,让每一粒槐花都能裹上明油的香气。
今年十一回家,竟意外地又吃到了新鲜的槐花“苦累”。原来是母亲深知我馋这一口,在槐花季挑选出最好的槐花,淘洗干净后冷冻起来。如今融化后,蒸出来的“苦累”仿佛因在不同季节食用,味道变得更好了。母亲蒸好后,盛出一大碗,让我送给东院邻居傻二嫂。母亲说傻二哥不久前正吃着饭,人就突然走了,留下傻二嫂和两个光棍汉的傻儿子。
说起傻二嫂,不禁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傻二嫂从过门起就不太会做饭,但她熬的小米粥特别好,稀稠合适,粘乎乎,金灿灿的,满屋子满院子都飘着小米饭的香气。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喝她家的小米粥,有一次,端着一碗回家途中不小心绊倒,碗摔成两半,粥洒了一地,哭着拿起碗茬子又跑去她家要粥。自傻二嫂发现母亲“馏苦累”后,她喝小米粥时除了从我家拿走的老咸菜,又把“苦累”当菜吃,不过她会再加上一些盐,为的是省着吃。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二哥二嫂不太精细,种地不行,收成自然受影响。我家和他们家是半截土墙头之隔的邻居,母亲时常隔长不短地给他们添补一点。
我端着碗走进二嫂家,她的两个大儿子像两尊黑神恶煞似的,正干嚼着馒头。二嫂子老了,个子也更矮了,但收拾得还算干净。“呀,你快出去吧,我家里脏。”二嫂看到我,显得有点局促,没接我手里的碗,便往外赶我。“二嫂子,你说的啥话,我还是西邻家的二妮儿呀。”我想缓和一下气氛,用了家乡人对女孩子的叫法。我接着说:“你猜猜我的碗里是什么?”这一说,那两个黑神恶煞停止了啃馒头,也好奇地走过来。“娘,槐花‘苦累’,是槐花‘苦累’,这时候咋还有槐花‘苦累’嘞?”大黑神略带夸张地说。“现在都有冰箱了,这还是什么难题吗?”刚想说,我突然反应过来,她们家应该没用过冰箱。二嫂一听是槐花“苦累”,好像忘了刚才所说的话,急慌慌地招呼我进门,不管灶膛里还着着火,就掀开锅盖,给我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看着她家徒四壁,这次我没再像小时候那样,看到粥就挪不动步子,把“苦累”倒到她的盆里后就回家了。
“省着点吃,吃完赶紧给你爷家再够点槐花去。”二嫂的声音传来,她可能一时忘了已是秋季,早过了槐花开的季节。
如今,很多餐馆也有做“苦累”的,但它已成为一道菜而非主食,最著名的要数“蒸三样”,使用应季蔬菜,一般有豆角、土豆、茼蒿、面条菜等等,用小盏搭配蒜泥之类,食客自己调着吃。在一些较大的饭店,也有“蒸苦累”供食客选用,但只是尝尝鲜、换换口味,与瓜菜半年粮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因常年一个人,又总是吃食堂,做饭的机会很少,或许退休后,这道营养丰富又好消化吸收的“苦累”将成为我的家常便饭,让父母亲友们尝尝我的手艺,想想便又多了别样的期待,心里升起一股暖意。
“苦累”,这道看似普通的饭食,却承载着过去的艰苦岁月,也见证着邻里之间的温情。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与温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苦累”的味道始终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