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踏访正定古城墙(散文)
一
走进一路之隔的正定汉庭酒店,亮出身份证,前台服务员登记后,我问从哪开始游览正定古城,她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不迎薰不知何为贵,不迎旭不懂日出。两句话,就像谜语。好在我进入正定前“攻略”过,她是看我来自胶东半岛荣成天尽头的客,才有感而发。古语有“日出成山”,我就来自成山啊,她是要和我较劲了啊。当然,我也遇到了民间真正的诗人,我在心中,为她做了一个颔首的表示。
尽管我无诗才,但喜欢斗诗的故事。可惜,我接不上话茬,跟她咏一首“天涯诗”。看来,河北到处都有旅游形象大使啊,岂止是一个赵丽颖!没错,正定的古城墙东门曰“迎旭”,南城门的中门叫“迎薰”,这两处城门是一定要踏访的。迎旭,好懂得。迎薰呢?原来中国古城门朝东或东南方向的门,是用来迎纳和沐浴和煦之风的,是风水概念,简单说就是繁荣昌盛的意思。中国的城,有两个城门的话,一定要有东门和南门,可以没有西门和北门。我所到过的即墨古城,有三门,就没有北门。
薰,在古汉语里的解释是一种香草,有着习性温和,香韵感化的特点,于是也称“蕙草”。中华文化,源自对日月山石田土草木等的深刻理解,赋予美好的含义,渐渐洇漶成一种固定的内涵。一匾一额,一字一词,都有着以简驭繁的文化魅力,背后有着朴素的人文色彩。可以说,不懂得草木,就不能懂得中华文化。汪曾祺说:“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即文化。所以他的散文开篇就把草木虫鱼列入“人间滋味”。当然,在正定则是“人间大观”。
二
傍晚,正定的夕晖好像一下子被四围的古城墙给圈定在城内,虽是秋末,但阳光就像特意情愿倾斜一般,将城墙内的城区,涂抹得一派暖洋洋,是另一番“熏得游人醉”的景象。傍晚,明显是游人停止脚步的时候,但从酒店门前迤逦南行的人群络绎不绝可知,他们应该是去迎薰门的游客,根据服务员的话,他们应该是“贵”客。
何为“贵”?原来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曾专程踏进这正定的“迎薰门”,目睹了那时的门下之繁华夜景,便称赞正定为“贵城”,他在书中这样说:“真定(正定)通往各省的大道遍植树木,密布的河网将本地生产的金锦丝罗运往四面八方,城中寺观庙宇轩敞壮丽,阳和楼下的市场人来人往商肆云集……”后人分析,他之所以称“贵”,应该是赞美正定严密的防御体系,重要战略位置,最重要的是被繁华的市容市貌震撼了。
我觉得西人所言的“贵”和我们所说的“贵”的内涵有所不同,是物质繁华的样子。中华文化的“贵”是一种地位。所以,南城门的“迎薰”被视为城门之尊,最能表达城门城墙对于生活的意义。后来,进一步演变,有了“和为贵”的理念,不强调强势和冲突,突出了包容的精神,就像我们说的“贵人”,一定是对人有着襄助的含义,“贵”的内涵有了善的成分。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踏正定古城墙就算不上一个游者。正定人这样说。踏访,是给历史的回音一个最深情的回答,是对古城墙最隆重的致敬。按照酒店服务员的说法,夜晚我先登迎薰门吧,感受正定古城之“贵”。
夜晚的南城门,灯火璀璨,金碧辉煌,这在一个县城,堪称“绝无仅有”,让我想起关于正定夜景诱人的诗句描写——谁家见月能闭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可是,谁家不能见到天下人共有的一轮月呢,看来,月在正定真的不同。此时逢农历十月初七,白居易说“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这十月初七夜,有何不胜初三夜呢。半月临墙,若不是专注月色,简直就被城墙内的灯火给逼退了,欲近城墙,还有丈远。人们不去赏月,唯有古城墙,依旧载月自得意。外有护城河,城墙上有城楼,也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趣。文学的描写总是说“烘云托月”,有点公式化了,我觉得,此时正定半月只为烘托一座城门,是弯月揖门。看来,月也知迎薰门之贵了。
三
正定古城墙存在了1600余年,其间经历过多次不同方式的复修复建,砖砌,石筑,土夯,凝聚了古人建城的智慧。如今,依然保持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眼下用于防御的功能完全消失。其怀古的意义,走进了日常的生活。一切城墙的结构、城楼、题字等都成为特别的审美。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是全民审美的时代,在众多古迹地,总会遇到成群结队的游人。审美,成为生活中不能忽略的意义,今天胜于古代。审美,不再是文人权贵的专利,我不知后人怎样评价今人的这种审美生活,或许会诞生一个“筑梦盛世”的词语,来盛赞此时的社会形态。
三级防御结构的城门,在中国古城少见。月城门、翁城门、里城门,各门特点不同,功能各异。月城门,偏狭,可用来阻滞攻城之敌;翁城门,门内空旷,可从城墙的垛口射杀突防之敌;里城门则是驻军的营垒。中国古代的军事,在城墙设计上就独具优势,防备森严,显示出独到的智慧。不能不关注正定的城池格局,正定的护城河叫“周汉河”,应该是滹沱河的分支。城池,是中国人的安定概念。正定保留着完整的古代城建概念和实物,这是了不起的遗存。今天的怀古,除了惊叹,还是惊叹。
不要怀疑一圈城墙是否可以圈住人们的安定和幸福生活,其功能尽管有限,但是曾经最好的生活布局。一圈城墙,承载了多少苦难,发生了多少残酷的故事,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她唯一不变的是面对和平。有些存在,没有文字去标注,但表达着一贯的主题。忍辱负重,力扛千载,抱德炀和,偃武息戈,这些悲壮而惊世的词语,都藏在城墙的砖石缝隙。
从挖掘的文物看,出现了五代时期的纪功碑,残碑有“安乐垒”三字,“垒”是军事城堡,可能是南城门被称为“长乐门”的源出。中华民族对和平安定有着执念,这也暗合了“长乐未央”的民族文化。就像长城一样,自古,中国的军事都是侧重于防御性,可见,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坚持“立城守土”。
走进长乐门,就像一脚踏进深邃的历史。读懂了城门题字,也就读懂了半部正定史。一处南城门,有着“四门一楼”的复杂而严整的布局。
外门题“九省通衢”,因正定“咽喉九省”故称,配享如此大气形胜之誉的,在中国只有武汉、滕州和正定。南面滹沱,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也有所指,所谓“三关”是紫荆关,娘子关,倒马关。故内门题“三关雄镇”之匾额,气势傲然,其胜可撼山河。中门“迎薰”,正门“正定”。城门之上是“阳和楼”,题“襟山带河”字匾,一面题“广大高明”,再次渲染了正定收揽山河之盛的壮观气势。
我想,生活在正定,这些铿锵的词语,也是正定人的骄傲,就像生活在西安、洛阳、南京,那里的人们总是会自豪地考问我们——你知我们在几朝古都里?
我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天尽头处,总觉得先得每日第一缕阳光而自豪;正定人是活在雄关通衢的节点上。山河的好,只有走一走,才可感受到。旅游的价值,在于打开热爱的情怀和视野。
四
如今,我仿佛觉得南城门是一处文学修辞之地。措辞简约,铿锵有声,如烛照一城,似光耀一隅。每一行字,都是文学的法典,所谓不可增损一字,匾额门名可见一斑。其文学意义,已经超越了历史,将真实化作了生活的诗意。兴废多少事,我且挹取文学词汇来悦情。站立城楼,放眼“襟带”,我画蛇添足,以对联咏怀——
以太行为襟,怀青黛千山,豪情岂止万丈;
凭滹沱作带,缠绿锦一河,缱绻总是十分。
这种文学意蕴,其实早被一个叫“阿房”的诗人写出——看我襟怀多放逸,盈胸气象尽风流。不必担心城墙不固,今天的我们,可尽情陶醉于这些嘉字丽词里,要感谢正定的历史遗存,感谢沧桑的淘洗沉淀。常说,今非昔比,这话不仅仅是我们的感慨,也道出了我们必须换一种审美的眼光。我相信,美好的语言,对濡养我们的爱国爱家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门之外,商铺相叠,各色的招牌店名,对着城楼的题字眨着眼,似乎并不输给那几个字,因为他们把生活的山河搬到了城门下,正定之夜未央,这是对“长乐”的门名的时代诠释,真正安定,是正定县名的深刻含义,在今天有了更贴切的诠释。各色的灯光,尽情地勾勒古建古城,将古色古香装饰得流光溢彩,我也学着游人说一句肤浅的赞词——真漂亮!听说,夏日旅游旺季,在阳和楼上还有“惠民演出”,没赶上。遗憾对我,倒是添加了想象。
繁华一定少不了烟火气,各处的小摊招牌也亮着,也有吆喝的,烧麦,饸饹,崩肝,爆肚,薯塔,热切丸子……弄懂一个名字,都要半宿,我且记着,待第二日逐一品尝。
繁华,不是灯光的渲染,更要有老百姓谋生的可能,正定是最暖的城,一圈城墙圈起了一城的精彩。行走其间,我有了把这些正定名吃写出的想法。自古,正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却是食客必来打卡犒劳舌尖的蕴香之街。
五
有人说,中国古建是凝固的古典音乐。我喜欢这个比喻。稍微远离城墙,城墙便如黑色的琴弦,五色的灯光成了它飞起的音符,弹着沧桑和繁华的变奏,在这个华灯初上的夜,尽可徜徉其间,听着它的吟唱,我在“一帘幽梦”里……
夜色里的正定城墙,也是黑色的银河遗落于人间,星辰微茫,而有华灯万盏。我登上城墙,就像在灯光中飘,脚步在沉重的城墙上飘起来,于是,情绪折回到元代,因为有一个叫“白朴”的人,就在这迷离的灯光里,唱着凄婉迷醉的元曲。
戏曲,是挑着人多的地方去,舞台被看戏的人围堵起来,那才叫演出成功。正定是元代的商贸繁华之地,就连家在山西的白朴也赶来定居。以白朴为代表的正定文人,围绕着这南城门,摆起了文学的大排档,正定人每晚齐聚,相会唱和,于是有了能够和唐诗宋词并列的文学——元曲。白朴也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我一直以为元曲是在北国某地兴起,哪知正定就是元曲的发祥地。白朴的元杂剧《墙头马上》,就诞生在正定,成为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
剧中人李千金出场了。“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咿呀的唱腔,穿过灯火而来。这是写主人公自择配偶的故事,渲染了为爱情而宁争不屈的精神。都市的繁荣,总是带来爱情的困惑,爱情剧诞生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下,成为一个文学规律。要知道,在仓皇逃难的路上,谁还有心思说起爱情,不是羞于启齿,而是爱情要退到可有可无的地步。繁衍后代成为不可能,还要爱情干什么!
只有繁华,才有文艺文学的复兴,就像当年的汴梁,歌舞升平,清明上河……不难解释,没有繁华,人们哪有心思去关注爱情。正定的繁华,不仅仅是“三关雄镇”三个字可以写真,还有捻丝弹弦的美妙。正定,真是个刚柔相济的城。
也许是到了白朴的身边,我居然背得出他的“天净沙”,写“秋”的那一首是——孤林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曲的景物组合,带着特色,简直是忽略了动词,将画面徐徐摊开。即使是想家了,也在风景如画里。我亦如飞鸿,明天再流连正定一天,就会南去归家。尽管情景的氛围早就不同,但心如飞鸿,车不速,心却急切了。却更怕,我浮光掠影,带不走正定元曲的真腔调。
披上了彩光盛装的古城墙,欺负了正月十五雪打灯,只为伴着280公里外的京华都韵。我不知,古城南门之下的夜色还会沉醉多久,也许,这条黑色的银河一夜不眠。
正定,靠着一堵墙,怀古,取暖,沉淀,演绎着精彩的城市生活。
六
正定的清晨,似乎来得也早。我拉开房间的窗帘,正定城墙急切地映入我的眼。一道黑色的银河驮着晨曦,晃动在窗前。城墙上,几个晨跑人,用脚步惊醒了正定古城。东城门叫“迎旭”,跑步是他们“迎旭”的仪式。生活不能没有仪式感,正定人的仪式感,总是这么奢侈,他们是踏着1600年的历史,每一次晨跑,都是一次穿越。我摄下这道剪影,一条黑色的龙,驮着一个个逗号般的影子,徐徐移动着,我顾不得数数步上城墙是多少级台阶,顾不得丈量一下城墙的宽度,顾不得数数有多少道垛口,此时就做一个正定人,加入他们晨跑的行列吧。一切都像是早就烂熟于胸,不像一个新来的外地客,东张西望,我气定神闲。
正定东城门内门题“光含瀛海”,瓮门题“含翠”。“含”不是入口,是揽胜之意。揽瀛海碧波,含雄关翠色。晨跑,成为风景巡礼。
但,曾在近代史中,这处城墙风景,并不含翠,青翠失色。1937年10月,日军渡过滹沱河,炮轰古城墙,攻占了正定古城。我趴在城墙寻找着城墙旧迹,发现了弹痕。正定古城墙,还铭记着一段被凌辱的历史。迎旭处,迎来了炮弹。谁说我们可以忘记那段悲痛,即使我们不去想不去说,城墙却依然记得啊!
若唤白朴来唱曲,一定是“古道西风瘦马”,国破山河碎,民生颠沛流离……
文学的戏曲,需要跌宕的故事,但我还是希望,不要有这些故事给文学去加工。我还是喜欢让那些文学家,在和风微澜里挖掘出戏曲的素材,让文学家搜肠刮肚,抓耳挠腮……
爱上一座城,总有一种方式,一种理由。古人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始终想不出为何要这样的高妙之感,在正定古城墙上,此时,月淡星稀,唯有晨曦包裹着我的影子,危墙迤逦几千丈,我疾步追晨曦,忘记酒店提供的早餐,过了八点钟,我且以城墙晨曦千缕为餐吧。
日出成山,也出正定,华夏之地,渐次被晨曦唤醒了。
我用踏访的脚步,在正定古城墙上留下一个喜欢正定的游人的跫然足音……
2024年12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