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从一亩玉米和一次旅游说开去(随笔)

精品 【丹枫】从一亩玉米和一次旅游说开去(随笔)


作者:安子川 举人,409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2发表时间:2024-12-16 15:15:07
摘要:原创首发

自我从铁路行业退休后,日子便悠然地舒展开来。外出旅游、撰写几篇散文,再加上常回农村老家走走看看,构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主色调。这般生活让我深感惬意,身心似被清泉润泽,健康又自在。更妙的是,旅途中的见闻、老家的烟火,源源不断地为我的散文注入鲜活的灵魂。
   今年金秋十月,我如往常一样回到老家。村里正逢喜事,一户人家的姑娘风风光光地出嫁。宴席上,我和几位同姓兄长被安排在一桌,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彻底敞开,话题也随意起来,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旅游这件事上。
   我满脸热忱,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向兄长们热情提议:“大哥们呐,眼瞅着这秋收玉米的活儿都妥妥当当忙完咯,你们也该给自己松松绑,出去走走瞧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正等着你们去舒展筋骨、放飞心绪,好好享享这清福呢!”本以为这番话能瞬间点燃兄长们心底的那簇兴致火苗,没成想,几位大哥先是面面相觑,嘴角微微上扬,脸上岁月镌刻的皱纹刹那间挤作一团,好像深秋里层层叠叠的褶皱山峦,紧接着,那异口同声的回应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咱可没那闲钱,更没那闲工夫哟!哪能跟你比呀,你那退休金每月定时定点,稳稳当当落进兜里,心里自是不慌不忙。咱这些庄户人家,一年到头就死死盯着地里那点儿收成过活呢。出去旅游一趟,好家伙,车票、住宿、吃喝,样样都得像割肉似的往外掏银子,咱这一亩玉米地,哪经得住这般折腾?真要是任性走一回,这一季的血汗可就全打了水漂,往后的日子,怕是只能喝西北风了!”
   起初,我权当这不过是酒桌上的一句嬉笑调侃,大伙借着酒劲过过嘴瘾,图个热闹劲儿罢了。可待宴席散场,万籁俱寂,月光如水般透过窗棂洒在床榻,我平心静气,细细咂摸这席间话语,心底竟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恰似打翻了五味瓶,酸涩苦辣咸一并涌上心头。可不是嘛,对于在这黄土地里扎根大半辈子的兄长们而言,旅游,就像高悬天际的璀璨星辰,遥不可及,是一笔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巨额花销,更是一场奢侈到近乎梦幻的奢望。在他们如老黄牛般默默耕耘的生活里,每日晨曦尚未来得及温柔亲吻大地,便已荷锄踏入田间,直至夜幕如浓稠墨汁般深沉,才拖着疲惫身躯归家歇脚,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土地,已然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支撑,灵魂的栖息之所。
   此时,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过去,那些脱贫攻坚的日子清晰浮现。那时,脱贫攻坚的号角在这片土地上吹响,激昂的声响穿透了岁月积压的阴霾。政府的帮扶政策接踵而至,村里修通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水电网全覆盖,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教育资源逐步下沉,看病也能报销大半。紧接着,乡村振兴战略接力前行,带来诸多新机遇与新希望。特色种植兴起,村里的猕猴桃果园渐成规模,电商平台的触角悄然延伸至此,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让乡亲们的腰包开始鼓了起来。
   然而,即便如此,距离填平“一亩玉米”与“一次旅游”的沟壑,尚有一段征程。想到这儿,我不由对比起城乡生活的差异。在城里,旅游就像去隔壁串串门,是日常消遣的一部分。说走就走的旅行,网上攻略一搜,机票酒店一定,行囊一背就启程。城市的繁华便利,让我们轻易忽略了还有另一番天地。在农村,一张百元大钞能攥出汗来,花出去得掂量许久,因为那可能是一家人几天的菜钱,或是孩子新学期文具的指望。这些兄长们,一辈子侍弄土地,春种秋收,猕猴桃和玉米地就是他们的战场与希望。从春耕时播下种子,满心期待着春雨的润泽;到夏日炎炎,在田间挥汗如雨,除草驱虫,不敢有丝毫懈怠;再到金秋,满心欢喜地收获,每一步都饱含着艰辛与祈愿。每一亩猕猴桃和玉米地,都承载着生活的重压与家庭的责任,哪能轻易抛下,去奔赴一场看似美好的远行?
   再往前回溯,我们的祖辈父辈,更是把土地当作命根子。土地是生存的根基,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小时候常听长辈讲,灾年时,地里歉收,全家老小饿得面黄肌瘦,树皮草根都成了充饥之物,却依旧守着土地,盼来年转机。在他们心中,土地从不会背叛,只要辛勤耕耘,总会有点滴回报,哪怕微薄,也是活下去的底气。那时节,别说旅游,走出村子十里地去赶集,都得盘算许久,路费能不能省,东西能不能少买点,一切为了家能撑下去。
   时光流转,如今城乡差距看似缩小,可这“一亩玉米”与“一次旅游”的沟壑,仍横亘在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网络信号覆盖了村头巷尾,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网购也不再是新鲜事儿。但经济结构单一的难题,依旧死死困住乡村发展的步伐。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村里多是老人留守,守着越来越难有大起色的土地,守着那份越来越薄却放不下的乡土情。反观城市,产业多元如繁花盛放,科技、金融、文创等新领域不断催生机遇,财富如活水涌流。上班族们忙碌之余,惦记着年假去哪儿放松,盘算着新出的旅游线路有没有特色,旅游于我们,是解压良方,是开阔眼界的窗口。城市里的孩子,假期穿梭于各类兴趣班,闲暇跟着父母游历山川湖海,小小年纪见识不凡。可农村的娃娃呢,假期帮着家里干活,旅游对他们来说,是课本里遥远的词汇,是电视里别人的生活。
   这差距,不仅是收入数字的落差,更是观念、资源配置失衡的映射。农村教育资源集中在乡镇中心,优秀师资留不住,教学设备更新慢,孩子起点便落后一大截;医疗条件亦是,村卫生室只能看些小灾小病,稍微棘手就得往城里大医院跑,路途奔波、费用高昂。长此以往,乡村人才外流,发展活力被不断抽离,陷入恶性循环。
   如此一想,席间兄长们那无奈又朴实的笑容又一次在脑海浮现,那是无数乡村劳动者的缩影。他们默默奉献,为城市输送粮食,自己却困于方寸土地。我们不能坐视这些差距继续撕裂城乡纽带。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早日填平这道沟壑。
   于产业发展而言,要加大特色种植规模化力度,以村里现有的猕猴桃园为基,拓展种植品类,引入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将其打造成真正的致富希望田野。全力打通产、供、销链条,借助电商与物流的力量,精心打磨每一个环节,使其坚韧光滑。让农产品能迅速走出田间地头,飞至千家万户的餐桌,实现资金回笼快、农民增收稳,深度挖掘土地潜能,让产业活力如泉涌不止。
   于医疗保障层面,大力提升乡村医疗水平。为卫生室配备精良设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专业培训,让诊疗更精准高效。并借助网络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城市大医院专家的诊疗建议,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无忧,确保劳动力得以保全,家庭经济免因病受损,村民方能安心谋发展。
   于教育领域,借乡村振兴之势大力提升教育品质。优厚待遇吸引优秀师资汇聚,以捐赠、政策扶持推动教学资源涌流,为乡村孩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滋养这些未来栋梁茁壮成长。
   有这三大领域的加强和提升,公共服务与文化生活将随之缤纷绽放,民俗文化重燃生机,传统节庆热闹非凡,农家书屋书香漫溢,村民物质丰盈、精神饱满。“一亩玉米”之基稳如泰山,“一次旅游”之梦便能自然实现。彼时城乡互动密切,乡村活力澎湃,携手阔步共赴繁荣新篇。
   等到那时,我再回村乡,方能听到村民们讲述旅途中的新奇故事,看到村里娃在作文里写下的美好憧憬,目睹这片厚土焕发新生,城乡携手漫步时代康庄大道,那才是真正圆满的盛世图景,不枉这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担当。
   这场从一亩玉米田启程的思索,愿能化作点点星火,早点燎起乡村蜕变之原,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暖彻人心。
  
   二○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共 29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小见大,从农村宴席上关于旅游的一番闲聊切入,巧妙引出城乡生活差距这一宏大社会议题,聚焦于“一亩玉米”代表的农村生计模式与“一次旅游”象征的城市休闲消费,将复杂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知问题核心,发人深省。其次,作者退休生活的惬意开篇,为后文回乡见闻做了温馨铺垫,酒席对话场景描绘生动,兄长们的神态、语言如在眼前,随后情感层层递进,从起初的不以为意到夜深人静的五味杂陈,再到对乡村往昔今朝的感慨、忧心,毫无雕琢痕迹,满是真情实感,极易引发共鸣。第三,先呈现象,即农村兄长对旅游的态度,引发思考;接着回溯脱贫攻坚、乡村往昔,剖析城乡差距根源,涉及经济、观念、资源多维度;最后针对产业、医疗、教育精准施策,展望未来愿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展现出很强的谋篇布局能力。第四,能紧密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时代主题,既肯定成果,又直面当下乡村发展瓶颈,如经济结构单一、人才外流等,提出的解决措施贴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体现出作者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社会责任感。总之,这篇《从一亩玉米和一次旅游说开去》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散文 。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8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4-12-16 15:15:38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4-12-16 15:17:35
  感谢纳兰老师的辛苦编辑与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