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茶余饭后谈视角(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茶余饭后谈视角(随笔)


作者:创作修行僧 布衣,37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1发表时间:2024-12-17 11:35:08

【家园】茶余饭后谈视角(随笔) 茶余饭后谈视角
   创作修行僧
  
   眼前放着两杯茶,一杯是龙井;另一杯也是龙井。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区别,可是经过茶艺师品尝就分出了高下:一杯是原产区的西湖明前龙井茶;另一杯杭州周边某县的雨前龙井。不懂茶的普通人看的是茶的外形;茶艺师品尝的是全方位的色香美味。这就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即所谓的“视角”问题。这个视角与观测人的学识和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
   再比如,眼前有两首有关庐山的诗。一首是苏轼的,他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大家都熟悉。另一首比较生僻,出自清代诗人赵翼之笔:“一重一掩隔红尘,深入方知景色新。山外何由见真面,东坡瀾语究欺人。”同样是游庐山,同样是说认识庐山真面目,两个人都以诗为云,都是身临其境,都是以切身体验说事,那么他们为什么观念那么不同呢?
   原因就是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苏轼以宏观的角度,以“全景画面”为视角,去探寻庐山真面目;可是赵翼是洞察内部的某一景色,清幽的翠峦,峻峭的山势,怪石飞瀑,这些景色在宏观角度看不见。那么我们仅仅看二首诗,怎能断定谁说得对?因此我们也必须去路上观看一番,才能得出自己的结果,不能轻易下结论。
   通过以这二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收益:第一,无论是日常观察事物,还是进行物理化学的科学研究,或者是上升到哲学及其量子力学的研究,都不能忽视“研究问题视角的选择”这个问题。因为他关系到整个结论的偏差。比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柯德这个艺术形象,从目的论的视角去看,感觉他十分荒诞;如果换个角度去看,感觉他很了不起;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去看,他是疯子;从小孩子的角度看,他很有趣。第二,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辩论问题的时候,是否站在同一视角很重要。比如有个北大本科毕业生,对自己的本科文凭不满意,在家族群里吐槽说,自己真是个废物,荒废了四年大好时光,连个硕士证书都没有,以后一应努力,争取考研成功;但是其妹妹因为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就说:“你显摆啥?不就是有一张北京大学文凭吗?你要是荒废了时光,我们不是不配活着了吗?你矫情什么啊?”可见,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结果大不一样。一张北大本科的文凭,持有人不满足,得不到的人就感觉“很辣眼”,你晒在群里面,就不免引起嫉妒羡慕恨。
   还有一次,我与一个很称职的家庭主妇聊天,她说:“真羡慕你,写了那么多散文。”我随口说:“我还羡慕你呢,做的一手好菜,你是美食家啊!”她立刻生气了,拉下脸来说:“我知道你瞧不起我们家庭妇女。”原来她是这么自卑啊,我后悔莫及,何苦说那句话啊!
   另外看问题的视角,应该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互相转换的。比如半杯水,你可以说“只有半杯,怎么够?多么可怜啊!”也可以说:“谢天谢地,我还有半杯水,不至于喝死。”目前我们中老年队伍中有一大批“为养老问题而焦虑”的亚健康人,它们曾经是为上一代父母操心最多的人,它们目睹了,父辈们延续生命的艰难,于是在身体还不错的当下,就天天为养老而发愁,因此失眠、焦虑、躺平都找上门来。于是乎,直接影响到生命的质量。换个视角看,正因为我们看到父辈被我们挽留在病床上很难过,我们为了避免遭罪,写好遗嘱去游山玩水,挑战生命的极限,也许会在攀登高山中死去,也许会在游泳中身亡,这不都是最好的解脱吗?不比天天发愁好多了吗?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不同,采取的生活态度大不一样。
   我妹妹有一个女孩,她天天帮忙带外孙,我问:“你不觉得辛苦吗?”她说:“什么辛苦不辛苦,自己女儿生的孩子,那是亲骨肉,我不带,让谁带?她奶奶带,我还不放心呢!”可是我的一个朋友边带孩子边抱怨,说自己是免费保姆,带的孩子也不跟自己姓,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同样是外婆带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结论大不一样。真实天壤之别啊!
   总之,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人世间的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一只蚂蚱怎么也不可能知道如何在暴风雪中搏斗是什么滋味儿。于是才有“不与夏虫论冬雪”的警句。另外认识水平和价值观会导致看问题视角的偏差。所以我们要想全方位的、客观理智地看问题,必须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认知水平。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
  
  
  

共 1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茶为引,深入探讨了 “视角” 问题。通过对不同人对茶、庐山诗歌、北大文凭、家庭主妇、养老问题以及外婆带孩子等多方面的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视角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作者强调了视角选择对结论的重要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辩论问题时视角统一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视角应随时间转换,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文章最后呼吁人们提高价值观、人生观和认知水平,以更客观理智地看待事物。语言流畅,论证充分,事例丰富且贴近生活,能引发读者对自身看待问题视角的反思,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4-12-17 11:35:53
  本文围绕 “视角” 展开,从茶、诗歌到生活事例,深刻揭示视角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强调视角选择影响结论,呼吁提升认知水平。事例丰富,论证有力,引发读者反思,提醒我们以更客观理智的视角看待事物,具有启发性与现实意义。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创作修行僧        2024-12-18 12:37:14
  感谢田冲老师的编辑与编者按语,视角这个问题,经常困惑着我,有时候想与人沟通,但是由于见识和认知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引起误会。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2-18 13:51:18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人世间的事物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一只蚂蚱怎么也不可能知道如何在暴风雪中搏斗是什么滋味儿。于是才有“不与夏虫论冬雪”的警句。另外认识水平和价值观会导致看问题视角的偏差。所以我们要想全方位的、客观理智地看问题,必须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认知水平。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不能用老眼光看新事物。
太行飞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