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琵琶女和中国人的哀伤(随笔) ————读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写了个简单的故事。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正好听到江中一艘船上传来有人弹琵琶的声音,非常好听,便邀请过来。那个弹琵琶的人原为歌女,今为商妇,于是介绍了身世,又弹了一曲。全诗以写音乐闻名,而诗中隐含的哀伤,更是千年以来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读完全诗,很多人会觉得,琵琶女的生活,并没有那么让人伤感。或者说,琵琶女的生活,在社会下层中应该还算比较好的。琵琶女年少时,混迹风月场中,但却是风月场中最红的那一个。所以,别看她出身贫贱,但生活并不艰苦。而出身贫贱的人多了,贩夫走卒,娼妓奴隶,他们的生活肯定不如这个琵琶女。哪怕同样是歌女,她在风月场中是风生水起的存在,远比一般歌女生活要好。歌女是青春饭,等她年老色衰了,嫁给了一个商人。对歌女来说,嫁给商人已是最好的结果,同样显示了她年轻时的美貌和不凡。歌女的结局,无非两种,一种是往上,做达官贵人的妾,但这样的妾等年老色衰不得宠幸后日子是很艰难的,甚至被迫害至死都是常事;还有一种就是平嫁给社会下层做妻,生活也许没有绫罗绸缎锦衣玉食,但你不嫌弃我我不嫌弃你,能够相濡以沫共守白头。当时的商人就是社会下层,和工人农民相比,算是下层当中生活较好的了,不需要辛苦的劳作,生活还是相对富裕的。琵琶女感叹现在生活不如意时,也只是说因为商人要四处奔走,所以独守空房,并没说生活拮据。所以,她的生活,在普通百姓中应该是比较好的了,有何感伤可言?
全文是感慨琵琶女的今夕对比,当年风月场中万千宠爱,如今独守空船无人问津。这也是白居易产生巨大共鸣的地方。白居易当年以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赢得长安权贵的赞叹,年少得名春风得意,这时年已中年,却被贬江州,盛衰对比尤为强烈。白居易的感受我们能理解,人生的起落确实能引起巨大的悲哀。我们常说,一个人一辈子粗茶淡饭并不会觉得苦,但如果曾经锦衣玉食,后来家道中落成了乞丐,那才是世间最痛苦的事。《红楼梦》之所以是中国最感人的小说,不仅仅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更是大厦将倾繁华落尽的悲哀让无数人落泪。可是,这是白居易的悲伤,或者说是他因琵琶女生平而自怜身世感到的悲伤,却并不一定是琵琶女真实的感伤。对琵琶女而言,风月场中的万千宠爱,真的是一种幸福,真的是宠爱吗?资本对明星确实是万千宠爱,可是你不服从资本试试。还有,等年老色衰,那些万千宠爱,还有一分吗?事实上,很多清醒的歌女,都会认识到,万千人的宠爱,还不如一人的真心,所以才会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杜十娘是小说,但很多歌女却能够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在容颜未衰时急流勇退,在尚有美貌和金钱时候嫁给普通人,过上普通人的日子,从而得到真正的幸福。琵琶女嫁给了商人,商人虽重利轻别离,但那是生活所迫,普通人两地分居或者扔下孩子打工的比比皆是,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她会感到孤单,但孤单的同时也会感到幸福,又何来哀伤?当然,我们并不能说白居易错了,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移情写法,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借写别人来诉说自己的情感,所以琵琶女就成了哀伤的人了。别说琵琶女,在白居易眼中,落花、秋月、鸟鸣,金风,何者不是让人悲伤欲绝的呢?
不过,在诗中,我倒是读出了另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们经常喜欢老同学聚会,然后谈谈当年的趣事,谈谈年轻时候的荒唐,这就和琵琶女在谈当年的荣耀一般。朋友相聚,欢笑过后,留下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感慨人生变老,世事如流水一样逝去。辜鸿铭说中国人的心是敏感的,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给所有的中国人留下了这样的文化基因。当我们看到如花美眷,就会想到似水流年;看到繁华似锦,就会想到春光短暂及时行乐;看到少年游逸,就会感叹年轻真好,产生年老悲凉之感,哪怕自己也不过才三十多岁。人生不改行程,自然不变规律,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我们从红颜变成白发,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中国人却读出了悲哀,读出了伤感。
中国人的哀伤,甚至能和快乐相伴。当我们感到孤独,于是参加宴会寻找欢乐之时,觥筹交错之间,或许就会有一种悲哀袭来。“举杯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因为这种哀伤,是命运给与的,是岁月赋予的,是无法拒绝的,也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在西方,似乎只有艾略特曾有过这样的感触,写过“我置身于车水马龙的荒原”之语。当然,艾略特只是在喧闹中感到了悲伤,他的悲伤可能和我们的悲伤并不是一回事。我们真的能在欢乐的时候,特别是告别的时候,感到一种极致的悲伤,所以中国人会送别,甚至送行千里。因为再欢乐,也会过去,正如岁月的流逝,这是人生的无奈。曹雪芹当然看到了这种无奈,于是贾宝玉恨不得天天长聚,而林黛玉则觉得干脆别聚。也许,只有两个人一生一世的相守,才可以对抗命运的无常,时光的无情。可是,真的可以对抗吗?不说劳燕分飞本是常事,死亡的到来又有谁能抵抗?
琵琶女的万千宠爱,白居易的年少成名,琵琶女的独守空船,白居易的贬谪江州,都是世事无常,今昔难论。推而广之,明天的我,又会在何方?是名声显赫,富甲天下?还是孤苦终老,无人关心?世间万事,常常是得到艰难失去容易,就像一个相濡以沫共过多年的爱人失去了,再想得到这样一个爱人,还会经历生活的种种磨合,基本就不太可能了。当岁月一天天走过,我们会逐渐一点点失去,失去权势,失去健康,失去爱情,生活又有何意义?从淡淡忧伤中读到人将往何处去的哲思,读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存在主义能够在中国人中风靡一时的原因。
对这种哀伤,中国人的解决方案就是: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过去的已经过去,盛年不再来,不管我们现在是多少岁,我们对未来来讲都是盛年,未来既然不可期,那就不要想未来,只想到美好的现在。所以抓住机会,去干想干的事情,去游想游的地方,去喝想喝的美酒,去爱想爱的佳人。种种行乐,实际上是和命运相对抗,和时光的流逝相对抗,和淡淡的忧伤相对抗。李白之所以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好的存在,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用赤子之心,对抗这种命运的流逝。我们常说对抗命运的不公,而老去却是命运最公平的赏赐,连老去都要对抗,颇有点唐吉坷德式的孤勇,这是李白的风骨,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骄傲。即便耄耋之年,即便垂垂老矣,我还要去追寻水中的月亮,追寻心中的美好,哪怕这美好并不存在,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美好在我心中,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