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猪血糕(散文)

精品 【晓荷·奖】猪血糕(散文)


作者:青李子 秀才,112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6发表时间:2024-12-17 19:39:04
摘要: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种味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样变迁,它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于我而言,那便是母亲亲手制作的猪血糕。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总有一种味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样变迁,它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于我而言,那便是母亲亲手制作的猪血糕。
   从儿时起,猪血糕便是我心中最为期盼的美味。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食品远没有如今这般多样化,猪血糕并非餐桌上的常客,只有在喜庆的过年时节,我们才能有幸品尝到这份独特的佳肴。
   回忆起制作猪血糕的过程,那仿佛是一场充满生活艺术的盛大表演,母亲总以极致的认真和专注,对待每一个环节。所用的猪血,必须是“活血”,也就是杀猪时刚刚放出的新鲜血液。小时候,父母怕我被杀猪的血腥场景吓到,从不让我亲临现场,只能事后追听父亲的描述。杀猪时,猪身子要放在大案板上,而脑袋则恰好在案板外。旁人紧紧控制住猪的四条腿,持刀人用大腿垫着猪头,一只手死死扣住猪下巴,以极快的速度和精准的力度,将刀尖向上,对准猪颈部的正确位置,果断切断颈部的动、静脉,让血尽快流出来。听着会讲故事的父亲的描述,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那时,杀猪一般都在腊月,天气寒冷,血液凝结得快,名曰杀年猪。杀年猪不仅寓意着丰收和吉祥,更是家庭团聚和和睦相处的象征。如今,腊月又将至,时间确实过得飞快,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
   母亲制作猪血糕的过程,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艺术表演。制作猪血糕,母亲会使用七印大锅。在制作之前,先和好面,擀出两张面皮,一张比七印锅直径稍大,一张稍小,放在一旁备用。接着,母亲会仔细清洗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和粉条。洗好后,将白萝卜、胡萝卜和粉条炸熟(其实是煮熟),然后把白菜和萝卜切碎,粉条拦几刀即可。之后,将这些食材挤干水分,放进盆里,放入一些大油,再倒入几乎还冒着热气的猪血,接着掺入白面、玉米面、荞麦面,为了增加口感的嚼劲,还会放一点淀粉。母亲将这些食材充分搅拌在一起,此时,准备工作暂告一段落。
   上锅环节更是充满期待。母亲先在篦子上铺上展布,再铺上稍大的那张面皮,把准备好的馅料倒在面皮上,然后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似的,一点点地铺平抹匀。此时,我才知道,母亲为什么非得用抹而不用蒸字了。待抹匀后,再铺上稍小的那张面皮,最后把底下那张面皮富裕出来的部分往上一兜,与上面的面皮接在一起,严丝合缝。盖上锅盖,搭上苫布,开始大火烧锅。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香气一点点往外渗出,渐渐浓郁的香气钻过窗缝门缝,飘进院里,弥漫于四周上空。待蒸熟掀开锅的那一刻,那香气简直能把人的口水都勾出来。在香喷喷的热气中,只见母亲用刀连续第横竖相切,整个猪血糕眼见着就变成了一张棋盘似的,一块一块,四四方方,这时,母亲再捏着面皮,将其捡进高粱葶编制的筐子里。大功告成,只等大家尽情享受这美味了。
   相传猪血糕创制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暴雨成灾,庄稼淹没。灾后官府发放大量荞麦种,以解饥荒。荞麦丰收后,人们以荞面为食。有一刘姓农民将蒸制的荞面糕用油炸后,拌以蒜汁食用,鲜食味美。后又在荞面中加入猪血,味道更浓。于是他迁居城内,以卖血糕为业,生意十分兴隆。按照这个传说,同为刘姓的母亲,制作出的猪血糕可以算是改良版,以面粉比例多少,可以菜食两用。在六七十年代,猪血糕的美味绝不亚于现在的山珍海味。常常还没进腊月,后院的三爷爷和东邻居的傻二嫂就开始盼着了。
   三爷爷是爷爷的三哥,人非常好,脖子右后方有一个皮球大的肉瘤,压得头都抬不起来。三爷爷对我特别好,他干不了重活,常赶着毛驴车,带上干粮和水,拉着我和他家那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孙女一起出村割草。他放毛驴,我们割草,天不黑不回家。每次回家时,仰面躺在草车上,晃晃悠悠,任晚风吹拂,看繁星点点,只要回忆起那段时光,别提有多惬意了。而三爷爷家的大爷大娘却与三爷爷不同,他们特别精细。看着我家人口多劳力少,日子过得紧巴,他们总是当成笑话看。小时候多次劝母亲让我辍学就是大娘的主意。好在母亲没有听从她的话,否则,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猪血糕出锅后,我总是争着给三爷爷送去。母亲每次都会多拿一些,让大爷大娘也尝尝鲜。可那时的我心里却不乐意,给三爷爷送猪血糕时,进门都会大声喊一句“我给三爷爷送猪血糕来啦”,至于大爷大娘吃不吃,我并不关心。后来,大爷大娘先后生病去世了,再给三爷爷送猪血糕时,我不再大喊,也意识到当初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人其实是很脆弱的。再后来,三爷爷也走了,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吃猪血糕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难得。
   去年春节前,女儿回国办理签证,我带她去了姥姥家。近些年,村里没猪杀了,弄不到猪血,不常制作猪血糕的母亲,特意让父亲从外村弄了点猪血,专门为女儿做了一次。没想到,一直喊着减肥的女儿,竟然一口气吃了两大块。这让老母亲眼里泛起了泪花,后来我才知道,母亲看到女儿的吃相,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孩子喜欢吃,难过的是女儿在遥远的国外,再也难以品尝到这份美味。
   猪血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它见证了岁月的流逝,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无论身在何处,这份美味和温情都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心中最温馨的港湾,并时刻提醒着我,真诚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爱和温暖再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延续。
  

共 21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猪血糕为线索,深情地回忆了作者童年与猪血糕相关的种种经历。作者从儿时对母亲制作猪血糕过程的细致描述开始,展现了那充满仪式感和艺术感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四溢的香气。文中不仅详述了制作猪血糕的复杂工序和所需食材,还讲述了猪血糕的由来传说,增添了文化底蕴。作者回忆了杀年猪的情景,以及杀年猪所蕴含的丰收、团聚的美好寓意。同时,通过回忆与三爷爷的相处点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岁月的无常。从最初对大爷大娘的不满,到后来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成熟。文章最后提到母亲为回国的女儿制作猪血糕,女儿的喜爱让母亲既高兴又难过,进一步凸显了亲情的深厚。整篇文章,猪血糕不仅是美食,更承载了作者童年的欢乐、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牵挂以及对岁月的感慨。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作者在回忆中珍惜美好,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间温情。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19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7 19:39:2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7 19:39:57
  此文围绕猪血糕,回忆儿时母亲制作的过程、其由来传说。还讲述与三爷爷的往事,展现人性与成长。母亲为回国的女儿做猪血糕,凸显亲情。猪血糕是美食,更承载童年欢乐、家庭温暖和岁月感慨,是珍贵的情感纽带。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4-12-18 20:59:48
  文章以猪血糕为情感纽带,细腻入微地展现了诸多生活场景与亲情故事。从猪血糕的制作渊源、儿时盼其上桌的期待,到母亲精心烹制的过程,皆描绘生动,如艺术表演般引人入胜。借猪血糕串联起三爷爷的疼爱、家庭邻里间复杂情感,情感层次丰富,深刻传达出美食背后深厚的家庭温暖与岁月变迁,令人动容且富有感染力。
4 楼        文友:何叶        2024-12-19 16:51:45
  恭喜精品!姐真棒!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青李子        2024-12-19 17:01:49
  感谢小何鼓励,在你的鼓励下,我试着继续努力。耶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12-19 21:55:2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5 楼        文友:青李子        2024-12-20 06:40:33
  感谢老师鼓励!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