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寻踪施耐庵先生(散文)
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但在当时,也就是一部小说的作者而已,是没有人关注的,更不会在史书上留名。后来从金圣叹开始评点谀扬,《水浒传》逐渐名声大噪,最终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一,再加上兴化发现了施耐庵的墓和相关文物,对施耐庵的研究才开始深入进行。这其中,不乏兴化地区口口相传的一些传说故事。
施耐庵是兴化市施桥村人,这点毋庸置疑,施桥村至今还有大量村民姓施,他们也确实是施耐庵后人,现有族谱为证。以前去过施耐庵墓,就是一个大坟堆,其他什么都没有。巧了,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施桥村人,他告诉我,现在施桥村进行了开发,新修了很多施耐庵相关景点,于是在朋友的诚邀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新去寻访了这位兴化先贤的遗踪。
从指示牌开始,通向施桥村的公路就已经修成了景观公路。金秋时节,路边绿树成荫,田间麦浪起伏,五颜六色的野花夹杂其间,在游览人文胜迹之前,先感受了浓厚的乡土风景。这条路命名水浒路,于是我们感觉正在通往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聚义厅,豪气油然而生。
我们车停在一个叫砚台池的地方。妻子在和朋友联系,我信步走到砚台池前,看到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攀谈了起来。老人可能就是砚台池的管理员,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去,我看到有售票处的窗口,惊奇的问不用买票吗?老人很淡然,说这里游玩的人不多,所以也就不专门设售票员了,可以随便进。老人还告诉我们,这里是施耐庵故居,施耐庵墓那儿是文化园,需要买票的,票价二十元,含到兴化市区的来回公交车费。整个施桥村由于离市区较远,来的游客不多,所以这里不以赚钱为目的,基本都是靠政府补贴,主要给学生研学使用。景区的讲解员都不是专职的,是附近学校的老师,周末会固定在此,平时需要预约讲解。老人很热情,还问我们是不是专门来游览的。我们告诉他是找朋友的,并告知了朋友姓名。他立刻告知了我们朋友家的位置,还告诉我们从哪儿走,第几间。我们感谢了老人,这时朋友也来接我们了。还没进景区,已经感受到了水浒摇篮的好客豪爽之风。
朋友家就在景区边上。也因为在景区旁边,所以房屋是统一制式的,不允许高,房顶中轴都是一样的,上有宝塔,还有螭龙坐镇。外墙也是古式古香,沿路一侧还有水浒人物画像。砚台池门口,有卢俊义、吴用、公孙胜三人的卡通造型,连公共厕所里都有借用水浒人物创作的小笑话,不知道是兴化文旅人自己创作还是找的网上的。总之,景区是很用心的营造出了水浒的氛围。
进了砚台池,照墙上“千秋峻笔”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记得金圣叹评价耐庵公时,称其为千秋才子,所以后来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才子,《水浒传》也就有了第五才子书的雅称。其实,施耐庵被称千秋才子并不过分,但与江南四大才子并列却很不妥,那四人善诗书画,而施公是写长篇小说,根本不是一类人,公更无流连花街柳巷之风流韵事。照墙过去,就是施公故居,陈设很简单,正屋朝南三间,中间是迎宾堂屋,两侧是两个卧室。正屋对面是书房,陈设了施公秉笔著书的场景。正屋侧面是餐厅和厨房。就这样几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房屋,施公在这里完成了震古烁今的《水浒传》,圆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好汉梦。
故居旁边,是借用水浒人物开设的几间商铺,也因为没有游客,所以都停业了,但学生研学时会启用以增加乐趣。我是真心觉着可惜,因为这几间商铺,看得出景区还是很用心的。东边第一间是王氏豆腐店,王氏指的是王婆,就是给西门庆和潘金莲拉皮条,后来被武松杀了的那位。记得她在书中似乎开的不是豆腐店,不过西门庆是在这第一次吃了潘金莲豆腐,也算有点相关了。这间豆腐店,主要是让游客体会磨豆子成豆腐的乐趣,因为屋外摆了一排石磨。虽然没有豆子,我们还是兴致盎然的磨了磨,朋友还戏称,反正没人看,干脆我们带个石磨回去磨豆子去,我说太重了,干脆下次带点豆子过来磨着玩。我们对着空石磨还感到有趣,想必孩子们在此肯定会喜笑颜开的磨豆腐。豆腐店的第二个业务是卖豆腐花,这在兴化是一个比较火的小吃,本地人都喜欢吃的。第二间是酒店,是武松开的。梁山上开酒店的众多,但武松却没开过,这里肯定是景区开了个玩笑,有意让武松在王婆边开店,大概便于监督?武松开店,自然豪气干云,摔碗酒是少不了的,现在还能看到酒店角落的碎碗瓷片。兴化的米酒也是特色,度数不高,专家考证大概和武松打老虎前喝的十八碗酒差不多,这里应该也是借用武松这个故事销售米酒。再过去是西门油坊,西门大官人开的,更看出景区的幽默了。西门大官人当然不会卖油,但兴化的菜油、麻油可都是一绝。这几间店铺的对面是一个书场,应该是研学的主要场所,可以说说水浒的书,也可以开设有关水浒的讲座,还可以进行水浒的读书交流会。书场旁边是桃花林,实际上是一个餐厅,院子里肯定种有桃花,故有此名,但我觉得还不如叫快活林更有代入感。
穿过商铺,就是施家宗祠。现存宗祠以耐庵公为始祖,进门就是“千秋才子”的匾额。宗祠有施家族谱表,还有施家列祖列宗的灵位。院子里面都是施家后人撰写的各种对联和故事,当然都是有关施公和水浒的。据说施家现在还有族长,完整的族谱也收在族长手里。每年宗祠都会进行祭祖活动,是盛事,外地能赶回来的都会到此参加。我猜想,那几天时,什么西门油坊、王氏豆腐的,肯定都会开张,赚点施公后人的银子。
整个砚台池,就是因为施耐庵先生曾居住于此写《水浒》,而新修的故居。这一片地势较高,方方正正,就像一块砚台,而周边一圈流水包围着,所以叫砚台池。施耐庵出生在元末明初,当时是张士诚的军师。后来张士诚兵败,施公潜逃回乡,著书教人,并要求后世不得从政,实际上是对朱元璋的软抵抗。他选择这个砚台池作为住所,据说也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万一朱元璋派兵来抓,易于发现敌情,方便逃跑。不知真假,反正我相信,朱元璋真要抓他,他跑天涯海角都没用。
施家村除了砚台池这个施公故居外,还有个施耐庵文化园,是依托施耐庵墓所建。文化园门口围墙上,同样是水浒英雄的画像,让人一见就进入到那个豪情满怀的岁月。这里有介绍,水浒英雄的画像,都是源自古传绣图版水浒装,难怪各处的画像都很雷同。园区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展览馆,一部分是墓园。
展览馆首先讲了对施耐庵先生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讲了后人对施耐庵和水浒的评价及施公的一些故事传说。结合展览馆内容和兴化地方一些关于施公的传说故事,可以大致勾勒出施公的生平和趣事:
——籍贯之争。施耐庵是兴化人,这是定论,但大丰白驹镇却声称施耐庵是他们那人,还建有施耐庵故居。争执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施耐庵是兴化白驹场人,这儿的白驹场是俗称,指的是以施家村为中心的一片地区,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后来行政区划调整,这片地区的一部分划归大丰,大丰设了镇,起名叫白驹镇,便打起了施耐庵牌,建了故居纪念馆。关键是施先生归乡后究竟居于何处,也没定论,只知道他出生在施家桥。兴化最近是从故老相传的口中得知施耐庵归乡后居住在砚台池,所以在那新修了故居,于是相隔十几公里的两个乡镇,出现了两个施耐庵故居。施耐庵故居究竟在哪,本无文史资料佐证,其实两地倒不如按照我国关于南海争议的方针,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共同打好施耐庵这张牌,形成连贯的景点,对双方都有好处。
——水浒背景。元末,同在白驹的张士诚十八条扁担闹革命,最后占领苏州,自称吴王。乡梓情深,施耐庵辅佐张士诚是肯定的,所以水浒英雄中有张士诚派系中人物的影子也是肯定的,很多学者猜测张士诚兵败,施耐庵退而著《水浒》,是有纪念张士诚意味的。他对朱元璋不满也是有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九华山三雄,朱武影射朱洪武,陈达影射徐达,杨春影射常遇春。所以书中即便朱武实际上是梁山的顶级军师,但他没有位列第四,反而降到了地煞,那两位地位就更低了,明显蕴含贬低朱元璋的意思。
——长篇小说之父。在纪念馆,赫然印着长篇小说之父几个大字,不知道是谁如此褒扬施公。当然,说他长篇小说之父也不是不可,他的《水浒传》在四大名著中成书最早,据传罗贯中是他学生,《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他的意见,在兴化还传言他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即有名的“十年著水浒,一夜写封神”的故事。故事说,施耐庵归隐后,花费十年心血,著成水浒,朱元璋看了大怒,感到了他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下旨抓他杀头。刘伯温和他故交,想救他,就告诉他解铃还需系铃人。他明白了,于是在狱中一夜之间写成《封神演义》,给朱元璋看,表示自己只是在胡说八道写小说,压根没有反对朱元璋的意思。故事当然是假的,但说明当时人就对他写长篇小说的能力深信不疑,说他长篇小说之父,也不算过誉。兴化后来被称为小说之乡,出了毕飞宇、王干、庞余亮等一大批在中国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家,也算施先生遗泽了。
走进墓园,又是一番景象。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有松、柏、竹等等,还有些经济植物和花,由于游人稀少,呈现出一派清幽之态。树林中鸟声不绝,有的鸟儿还飞到路上,就在我们的脚边,丝毫没有害怕行人。到春天,繁花似锦,肯定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施先生就静静地躺卧这里,任花谢花开,任鸟飞去飞回,任寒来暑往时光荏苒。他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后人在此休养生息,静静地看着一辈又一辈人老去,一辈又一辈孩童生长成熟,不再希冀有替天行道的大侠,不再希望有勾心斗角的攻讦,只愿意保佑后辈们安然幸福的度过一生。据说,施公学通古今,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是和刘伯温一样是神仙般人物,这也是两人惺惺相惜从而交好的原因。他对风水也颇有研究,其墓葬地是他亲自挑选,叫九龙口,也就是九条河汇聚到这里,就像九条龙的龙口位置,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他虽然只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又只生了一个儿子,但到他第四代时突然繁盛,一下生了五个儿子,而且每个儿子又都是子女成群,所以施家不但成了当地的望族,还辐射周边乡镇,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绝好风水有关。
施家村,虽然游人不多,但确实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施公。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