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函谷关:岁月深处的传奇交响(散文)
在历史长河的浩渺烟波里,函谷关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静静矗立在华夏大地之上,承载着厚重的往昔,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韵味。
函谷关,坐落于崤山山脉的怀抱之中。那崤山,峰峦叠嶂,山势险峻,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函谷关就镶嵌在这巨龙的身躯之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咽喉要塞。山脉两侧,悬崖峭壁林立,仿佛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巨大屏障。这些峭壁,有的垂直陡峭,几乎与地面呈九十度角,裸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冷峻的光泽,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有的则怪石嶙峋,像是一群蹲伏的巨兽,随时准备扑向闯入者,它们有的像鹰嘴,尖锐而弯曲,有的像驼峰,圆润而高耸,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一个古老的符号,记录着这里的历史变迁。
函谷关前,一条古道在山谷间蜿蜒伸展。古道的路面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铺就而成,石块经过无数行人与车马的踩踏,变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头上都仿佛镌刻着往昔的记忆。道路两旁,杂草丛生,那些野草在风中摇曳,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里的土壤呈现出一种深沉的褐色,那是岁月沉淀的颜色,也是无数鲜血浸染的痕迹。
函谷关的上空,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絮般飘浮着。天空与崤山的雄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函谷关被金色的光辉所笼罩,崤山的山峰像是被点燃了一般,熠熠生辉。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火红,函谷关在这绚烂的晚霞中显得更加肃穆庄重,那余晖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城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红纱。
“紫气东来”,这一美妙的传说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函谷关的历史天空。老子骑青牛,自东方缓缓而来。那漫天的紫气,像是来自天际的祥瑞之兆。函谷关如同一位忠实的守护者,静静等待着这位智者的到来。老子在函谷关短暂的停留,却留下了震古烁今的《道德经》。这部五千言的经典著作,犹如一颗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华夏文明的沃野之上,生根发芽,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那蕴含着深邃哲理的文字,仿佛是函谷关在那一瞬间与天地智慧的交融,从此,这座关隘便与深邃的思想紧紧相连。
“鸡鸣狗盗”的故事,恰似一首诙谐而又充满智谋的小夜曲,在函谷关的历史长河中奏响。孟尝君被困于此关之下,那沉重的关门犹如命运的枷锁,将他和他的门客困于绝境。然而,智慧往往在绝境中绽放光芒。门客中善鸡鸣者,学鸡鸣叫,引得周围雄鸡纷纷响应。那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打破了函谷关寂静的夜空,让守关的士卒误以为天将破晓,从而打开了关门。而狗盗者则潜入秦宫,偷出狐白裘,为孟尝君争取到了出关的机会。函谷关啊,你见证了这一场智谋与命运的较量,见证了小人物的奇谋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终军弃繻,那是一曲激昂的壮志之歌。年轻的终军,意气风发地站在函谷关前。他视那过关的繻符为羁绊理想的枷锁,毅然决然地抛弃。他的目光坚定而炽热,望向那充满未知与希望的远方,心中怀揣着为大汉王朝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函谷关于他而言,不是阻碍,而是通往荣耀的起点。他那豪迈的气概,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函谷关在汉代的那段记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勇往直前,追逐梦想。
还有那“公孙白马”的典故,公孙龙骑着白马欲过函谷关。按照规定,马不能出关,但公孙龙以诡谲的“白马非马”之辩,试图说服关吏。这一场思想与规则的交锋,在函谷关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函谷关的关吏坚守规则,公孙龙的雄辩虽未能让他放行白马,却展现了古人在逻辑思维与哲学思辨上的高度。这一事件就像一颗独特的石子,投入函谷关的历史长河,泛起层层智慧的涟漪。
函谷关的风,像一位千年的信使,穿梭在岁月之间。它吹过古老的战场,那里曾经尸横遍野,秦楚之战的呐喊声似乎还在空中回荡。它吹过往来的丝绸之路,那满载丝绸、茶叶的商队,在函谷关留下了繁荣的足迹。驼铃叮当,仿佛在诉说着昔日东西方贸易的盛景。它吹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田,多少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赞叹函谷关的雄伟,感慨历史的沧桑。
如今,函谷关宛如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是珍贵的文物。它是历史的守望者,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它是智慧的源泉,从老子的思想到公孙龙的思辨,源源不断地为后人提供精神滋养;它是壮志豪情的象征,终军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梦想。
函谷关,你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的故事如同繁星闪烁在华夏文明的苍穹之上,永不磨灭,成为一曲波澜壮阔、永不落幕的传奇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