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晨曦】后海灞河(杂文随笔)
灞河,静卧于西安的东部城郊,映照在我的视野之中。推开窗,河两岸高楼耸立,车水马龙,青草葱郁,杨柳依依。我常于灞河岸边悠然漫步,宽阔的水面,碧波悠悠,波光粼粼,鸟翔鱼跃,长竿垂钓。尤其傍晚时分,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五光十色,风光旖旎。人们纷至沓来,有人来此欣赏落日,有人来此贩卖快乐,有人来此品尝野炊,也有人来此相恋约会。由衷感叹,这便是我心中的灞河,亦是西安的后海。
灞河,乃一条承载历史的河流。它源自秦岭山间的潺潺溪水,全长不过百余公里。灞河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由东南向西北流淌的倒流河。它与浐河相拥后注入渭河,继而向东义无反顾地奔向滔滔黄河,最终带着三秦大地的芬芳汇入茫茫大海。
在这百余公里的灞河川道,蕴藏着悠久的人类历史。这里是猿进化为人之地,蓝田猿人历经一百多万年的演化,成为半坡人。这里还有华胥氏及其儿女伏羲、女娲的美妙浪漫神话,皆在这条河边诞生,并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子民口中流传。
灞河,这个名字读来霸气十足。从古至今,灞水两岸村庄繁衍,河流蜿蜒,杨柳袅袅,风光如画,引得无数文人驻足赞美。千百年来,衍生出灞桥、灞柳、霸陵、灞亭等历史名称和诗词意象,流传着众多惊心动魄的血腥场面和扣人心弦的美妙故事。
灞河之上,最负盛名的当属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以东十多公里处,是古时东出西安的必经之路。它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面是白鹿原,北面为渭河平川。千百年来,历史的车轮在此碾过:秦穆公称霸一方,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大将军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慈禧因忌惮八国联军铁骑逃往西安,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哪一件不是在改变历史前进的走向?哪一个人物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他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曾几何时,在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侵害下,灞河河滩荒芜,两岸凋敝。几株垂柳弯腰驼背,枝条干枯摇曳。夕阳余晖中,人们显得格外羸弱憔悴。回望长安,暮色苍茫,骊山如睡,灞水如梦。
灞河,亦是一条充满诗性的河流。在中国文学史上,以灞河为素材和题材的诗词作品数不胜数,如璀璨星斗,散发着永恒的人文光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李商隐、陆游等诗人,将人生情感与灞河水乳交融,留下的光辉诗篇,永世传颂,成为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隋唐时期,经文人雅士们不断赋诗作词,灞桥折柳赠别的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被定格下来。《全唐诗》中与灞河、灞桥、灞柳相关的诗篇竟有一百多首。
灞河古桥,引得多少文人咏叹;灞河垂柳,又让多少迁客泪断肠;日夜东流的灞水,饱含多少离情别绪!李白有诗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写到:“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李贺有句:“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李商隐写下:“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提及灞河,就不得不说灞桥和灞柳。若无滚滚灞河水,人们也不会千百年来孜孜不倦地在大河上架桥。若没有灞桥,纵然有百万灞柳,送别的人们也不会在此驻足,伤感的泪也不会在此滑落。灞河、灞柳、灞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灞柳风雪”乃“关中八景”之一,每年春天,灞河两岸绿柳成荫,柳絮漫天飞舞,恰似春日飞雪,景致极美。
陈忠实在闲暇之时,徜徉于灞河岸畔,兴致所至,写下《青玉案・滋水》:“涌出石门无归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灞河,更是一条现代的河流。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城西安和古老的灞河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浐灞生态区的成立,广运潭生态景观的建设,世园会的成功举办,长安塔的拔地而起,灞河焕然一新,河滩荒芜不再,河岸棚屋消失,污浊空气散尽,下地耕田的身影难觅。
在全运会和国际会展中心等的带动下,西安东部的“国际文化交流轴”已然成型。灞河之西有浐灞湿地公园、广运潭公园、欧亚论坛、西安领事馆。灞河之东是奥体中心、华夏文旅公园、国际会展中心、圆桌会议中心、西安宋城。西安东部的“三河一山”绿道全面建成,绿道总长达三百公里,游径总长四百公里,串联一百个游憩点和四十个遗址点。灞河两岸不仅是经济发展区,更是旅游观光区。这里逐渐成为西安的新中心,朝着国际大都市迈进,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古老之地。
东轴线所代表的生态型现代服务新中心,以现代服务、文化体育、会展职能为主,将辐射带动整个东部片区发展。作为主城区延伸,这里是西安人居环境最佳区域之一。众多国家级大工程,让这里演变为西安全新的会展、会议中心城。
河流,是西安最为稀缺的资源禀赋。随着“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八水绕长安”将得以重塑,一座西安新的都市时代即将到来。灞水之岸也将因资源集聚,迈入东部灞河时代。
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涌动的灞河之水将更加清澈透亮,繁华的灞河两岸将更加富足美丽,高耸的楼宇成群将更加现代摩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