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说说地瓜的好(散文)

精品 【东篱】说说地瓜的好(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8发表时间:2024-12-24 08:02:25
摘要:不想介绍地瓜从哪国引进而来,不想说地瓜如何栽培,我只想说地瓜的好,说地瓜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位置。


   写过一篇散文《地瓜是个宝》,说过地瓜的好,但仍觉得意犹未尽。那天,从邻居“长波”的地下室装了一兜回家。长波说,是去20里外的大山口地瓜地罱的地瓜,看样子有200斤。他遇到我这个喜欢地瓜的人,便唠叨起来:地瓜好,扔在地里冻坏,太可惜了。他的姐姐当年出嫁的嫁妆,就是秋天罱的100多斤地瓜切成干,父母让她带着,饲养一头肥猪,把日子过起来的……
   地瓜是最甜蜜的“嫁妆”,可能这是古今奇观。相比现在的嫁妆是多少个W,我觉得曾经的嫁妆更有温暖甜蜜的意义。地瓜和数字,代表了两个时代。
   胃不好,吃地瓜打嗝。得了糖尿病,吃了增加血糖值。这些理由都不要讲。富贵病吃了地瓜说不定就好了。地瓜属于穷人的口粮,理由成立啊。遇到朋友请吃饭,上了两盘子地瓜拔丝,顾不得禁忌了,就大快朵颐。
   这道菜,在荣成的“公社山庄”、“老时代”等饭店,都有。我一下子想起,当年邻居结婚,就是以地瓜拔丝作为当家菜的。因为砂糖凭票供应,很珍贵,地瓜拔丝的身价也就显得高了。那时有苹果拔丝,苹果是稀罕物,农家就举一反三,用地瓜和土豆拔丝,一下子在家乡打开了局面,不愁没有婚宴的主角菜,现在叫硬菜。
   地瓜拔丝,是农家的经典菜,经典常常是对平凡的不断挖掘加工得来的。
   拔丝,是鲁菜的一大特色,据说考厨师,现在都要考“拔丝”这个项目,拔丝水平要一米不断,拔起的丝线要光彩闪耀,看着有食欲。我觉得鲁菜的手艺,首先来自民间,农妇才是鲁菜的发明人。
  
   二
   美食是讲色香味形感的,上锅的(那时没有专业的厨师,做饭菜的就称“上锅的”)把地瓜切成方结,切成长条,甚至弄成球状的,费尽了功夫。将切好的地瓜放进花生油里炸,油香甚浓,真是绝配,简直就是一次味道的涅槃。将白砂糖熬成糖稀,趁热倒进炸好的地瓜上,地瓜块浑身沾满糖稀,然后装盘,这个过程要求迅速,生怕凝固。要趁热上桌,吃席的人,早就把筷子举在半空,要做一次“秒杀”。筷子夹起一块,拉出长长的丝缕,丝缕透着明亮,就像街上耍手艺的拼糖画那般美妙。放进口中,要刺啦几下,为了降温。
   这是一道最怀旧的菜,是地瓜的最高级形式。曾经,母亲活着的时候,我要求吃这一口,母亲还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费油,费糖,费事……但依然给我希望,说等我结婚办宴席的时候一定来一大盘地瓜拔丝……
   嗯,我懂得了,那时吃才是甜上加甜。再怎么贫穷,也不忍扼杀那一点点的奢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前几年我真没少吃饭店的大餐,可能够记住的美食,让我一下子就想起的,真不多,邻居婚礼上的拔丝地瓜,那甜甜的线儿老长,缠住了我味觉,理不乱,劲道而不断。我想这就是最美的乡愁记忆吧。
   在地瓜上做文章,是农家的本事。地瓜好,好在可以冻地瓜饯。曾经不识这个“饯”字,读作了zhan,母亲也不忍提起,因为有一种甜食叫“蜜饯”,生怕勾起了欲望。
   寒冬入九了,天寒地冻,老家老街的母亲们就开始做地瓜饯了。去皮,切成肉丁块,用高粱盖子上铺开放在墙头上,最好下场雪,冻上几天。
   怎样吃,是学问。放进石臼子里捣,但不能捣碎,几乎是捣成圆粒,用来下锅煮粥,我们那叫“饯饵”,甜度增加几分,两碗下肚,早忘记了糖果蜜饯的滋味了。
  
   三
   冬天的夜长,坐在炕头上唠嗑,有时觉得也无聊,母亲就生一把火,炒一笸箩冻地瓜饯,吃起来“咯咯”地响,胜过爆豆吃。曾经的日子,不舍得炒花生,冻地瓜饯就是替代品。美好的生活,靠的是自己创造,没有谁可以把甜蜜送到我们的嘴边。
   饯,是甜,甜并非完全来自成品酿制,农人用古老的智慧,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甜。有意思的是,家里有爸爸在外工作的,常用一块大白兔换我们一兜地瓜饯。拥有了不同的蜜饯,彼此都很开心。那时我们根本就没有“仇富”的心理,仿佛我们觉得吃地瓜饯是一种荣耀。
   一壶酒,一碟香炒花生米,这是多少饮酒人的标配,可在我老家,更丰富。或许因为那年头,炒一碟花生米太破费,用作油料还不足,哪舍得炒了吃,于是人们将花生米和冻地瓜饯放在一起炒,而且饯儿多过花生米,往口里夹一粒地瓜饯不心疼,而炒花生米则成了点缀和调味。那些年,邻居冬晚串门唠嗑,炕头上总要摆出点零食,80%的是炒地瓜饯。拿得出手,有仪式感,不寒碜。记得我父亲的老伙计“振东”大叔还能吃出我家的地瓜饯是冻过几个日头的,但他没猜出为什么这么甜,因为母亲炒制时加上了一点糖精。他猜测的方向错了,说一定是砚山顶上的地瓜,否则不能这么甜。谜底揭开了,振东大叔说,是“义嫂地瓜饯”甜。(义嫂是邻居称呼我母亲)这是农家的奢侈,我们拥有了困窘中的奢侈,邻居共享,使得冬天的夜晚,温暖而甜蜜。甜蜜的地瓜饯,一直成为一道永不失去糖分的小吃。有人说,香炒花生米是天下第一下酒菜,我觉得,这个“第一”的前身应该是地瓜饯。
   那些年夜里唠嗑,用不着准备什么话题,就一个地瓜,聊一冬,都不带重复的。
   我佩服母亲炒地瓜饯的手艺,炒熟的地瓜饯,表面焦黄,诱人垂涎,原来是炒制时在铁锅里加了河沙,地瓜饯着色也均匀,炒热的河沙装在布带里,放进被窝,寒冷驱散了七八分。这是生活的智慧。所以,日子过得尽管艰难,但没有寒苦。“朱门酒肉臭”,农家饯儿香。那时,我的父母乡邻,从不与人攀比,精心打理着自己的小日子。这份对生活的态度,也影响着我,勤于耕耘,自食其力。
  
   四
   地瓜结,包包子,那是肉一般的美食。那些年,要割上几斤猪肉,除非遇到过年,而过年也就是几天,真正的生活,就在平常。吃顿包子,在如今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曾经一年吃几次包子,掰着手丫子就数得清。想吃香的,炒着吃;吃酥的,烙着吃;吃鲜的,包着吃。农人是敢于尝试探索的,我的邻居就有“包香吃”的说法。这种语言,可以马上增加食欲。地瓜切成小方块,不折秤,几个地瓜就切一大盆地瓜结;然后将炒好的花生擀碎成沫儿,再来一小把芝麻粒。一番搅拌,醒上十几分钟,地瓜结就滋上了香。最后把泡好的大豆倒入,成了最好的“香馅儿”。地瓜香,大豆香,花生香,芝麻香,四香合一,一个主角是地瓜,一旦搭配好了,就蝶变为美食。怪不得清诗人吟句夸赞地瓜香“切玉香同笋入厨”。地瓜如玉,其香如笋。范成大更是遇到地瓜就没出息了,“土薯割玉胜南京”,多少京华不如薯。有意思的是,六十年代,新媳妇回娘家,婆婆就要蒸一锅这样的地瓜结香包子作为礼物。从未有人告诉这个习俗的意义,我想,可能是告诉新媳妇的娘家人——闺女在婆家可是最“吃香”的了。所谓的“吃香喝辣”的,是否是从这里来,不得而知。美食关乎人情,人情在于和谐,无需言表,一个地瓜结包子就表达出万千温言暖语。出自农家的东西,都有个讲究,用老家人的话说,穷也要讲究。
   曾经并无烤地瓜,正儿八经把地瓜架在炉膛里来一番香糯更新,那是八十年代后的事了。母亲把锅里的饭熥好,灶膛留下柴火的灰烬,赶快去地瓜阁子上摸两个地瓜,捅在灰烬堆里。慢火滋滋啦啦,给地瓜慢熟的时间,焐上半个小时工夫,掏出来吃,地瓜瓤软糯流汁,吃饭一定要留着肚子,不能吃饱。尤其是大雪天气,捧一个从灶膛掏出的焐地瓜,在雪中来回抛起落下地降温,要比现在的孩子做游戏好玩多了。
   不过,我们慢慢地摸索出经验来。地瓜要选山野薄地的,地瓜水分少,而且红瓤的最好,看着舒服暖心。那时还没有“烟薯25号”这个品种,更没培育出“蜂蜜罐”品种,还没有走进品牌时代,不得不承认,日子是逐步走向精细化了。我们一般要捡一些长相好的地瓜,放在近日的地方,这叫“控”,就是借助阳光,滤掉蒸发掉水分。焐地瓜时,最好在灰烬里埋下几颗带壳的花生。吃时,一边剥着花生米,一边咬一口热乎乎的地瓜。地瓜和花生米是绝配。大人们说,这样吃很养胃。那时,还没有什么“三九胃泰”,可能得益于这种吃法,保护了我们的胃口。人说,喝小米粥养胃,我们这的小米也是稀罕物,不能顿顿喝,地瓜完全可替代。
  
   五
   地瓜,也可以摇身一变走向外面的世界。数落一下老家人,好像都有亲戚在外面,年关到了,总要表示一下,于是秋天就在墙头上、树木上,挂上熟地瓜干,半干收起来入坛,封闭半个月就上了霜。扯一件干净的粗布,缝一个布带,往公社的邮电局柜台一放,就把那份甜甜的乡愁寄走了。老家信伯的大儿子在哈尔滨,曾经给我父亲捎来一架理发推剪,这可是高档的稀罕物,父亲感激不尽,年年邮寄熟地瓜干,以示不忘。若没有地瓜,怎么平衡这段乡亲的善意温情呢。父亲就常常念叨地瓜的好,千里寄瓜干,一点也不亚于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农家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地瓜干,不亚于大红包,不逊色于山珍海味。
   说起地瓜的好,最令我缅怀的是地瓜干可以换粮票。我考学离开家乡,母亲知道我吃学校的供应粮不够,便趁着秋末未上冻去地里罱地瓜,切成干,晾晒好,背着袋子,带着介绍信(村里出具介绍信,证明家人有在外面工作或读书的),到公社粮管所兑换粮票。真神奇,二两粮票,几分钱,买一个烟台烤饼。咬一口香喷喷的烤饼,就像母亲在身边看着儿子微微地笑,却又感觉十分对不起母亲。那种矛盾,总是如一个小铁锤,敲击着心……
   说地瓜的好,太肤浅了。母亲无法给我多么好的食物,但给了我一份难忘的温暖。
   我读了两年高中,是走读,冬天带干粮,常常就用小手绢包两只熟地瓜,作为午餐。那时还嫌自己太丢人,跑到操场南的地堰下吃。或许,太平常,就不觉得地瓜的好。如果掐去那段带地瓜干粮的日子,我不知怎么能度过那段岁月。
   说起地瓜的好,从以地瓜为主粮的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会讲出一堆地瓜的故事。打开故事,就喷着地瓜的香。我不属于六十年代出生的“地瓜孩”,但我经过靠地瓜救命的挨饿日子。
   言由衷出,我还是要说地瓜的好!
  
   2024年12月2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东人,尤其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山东人,对地瓜曾经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可以说爱恨交织。爱是因为它能填饱肚子,恨是因为吃的太多倒了胃口。因此,每一个有些阅历的山东人,几乎都有一些关于地瓜的故事。怀才老师将各种各样的“吃地瓜”,植入所处的时代和人文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地瓜在农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瓜干嫁妆的厚重,到拔丝地瓜的甜蜜,再到地瓜饯的温馨,最后到地瓜包子的美味,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起了我们对地瓜的美好记忆。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更是关于亲情、友情和乡情的深情回忆。在一段又一段回忆中,怀才老师赋予地瓜这个看似普通的食材以别样的光彩,它不仅是农家的救命粮,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更是作者心中最美的乡愁记忆。在这篇文章中,地瓜其实也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一独特的视角,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展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日渐远去的背影。未来的人,或者九零以后的人,即使一边吃着香甜的烤地瓜一边看这篇文章,也不一定能领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但至少可以在字里行间有些体会、有些感悟,曾经有一种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怀才老师的文章,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字字珠玑、句句深情,这是一种真正的写作功夫,值得我们认真学会和领会。【东篱编辑:佳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4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华        2024-12-24 08:04:04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其实也是啃着地瓜长大的,所以看见地瓜两个字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走进怀才老师的文里,感想更加深刻。不过虽同为山东人,与地瓜有关的一些事物还是不一样。比如老师笔下的罱地瓜我不清楚具体什么意思,是收地瓜还是在收完地瓜的地里捡拾地瓜?地瓜饯、地瓜结香包子我们家乡就没有这个吃法。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09:42:52
  谢谢佳华老师的编辑,谢谢美评。70年代,还应该属于地瓜时代,对地瓜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一直不习惯叫地瓜味红薯,感觉地瓜亲切,说起来发音饱满,我写地瓜,做一次怀旧吧。各地的饮食不大相同,十里不同俗啊。罱地瓜就是秋天地里的地瓜收拾完之后,农人就用嚼头刨地瓜地,复收地里遗漏的地瓜,属于颗粒归仓的行动。地瓜饯、地瓜结香包子,可能非山东人就不大清楚是什么吃法了。胶东地瓜很多,也出新品种,目前最好的品质就是烟薯25号和蜂蜜罐,街头巷尾烤地瓜,就是这两样品种。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2-24 08:24:26
  地瓜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老师的文和地瓜是个宝放在一起,可谓是地瓜大全。若说拔丝地瓜这道菜,在东北也特受欢迎,一般的厨师做不好,那个火候非常重要。我常接触的有地瓜粉,吃惯了,感觉不错,也就不想东北那个土豆粉了。要说地瓜饯,不知道是不是超市里的地瓜干,我非常喜欢,可惜控制血糖需要,很少碰。全国人民都熟悉的是老师说的八十年代兴起的烤地瓜,现在还有了讲究的电烤炉,大街小巷常能见到,那味道诱人啊。这样的文,朴素的表达,深情的回忆,其实写好是很难的,老师给我们树立了典范。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冬祺,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09:49:32
  谢谢韩老师的美评。文学喜欢怀旧,这样的好,并非落伍,我觉得更会使我们回头找到生活的动力。我对地瓜有感情,毕竟是吃着地瓜长大的一代人。地瓜拔丝,掌握的是火候,要眼疾手快,我知道东北可能没有地瓜大面积种植吧?山东过去的地瓜应该多。地瓜粉丝在我们着是主要的粉丝品种,大集上冬季很多卖的。地瓜饯和熟地瓜干是不一样的,地瓜饯要做成粥,包包子,炒着吃。少吃点,血糖这东西,可能不全是因地瓜而升高,我最近晚饭后喜欢吃上一两个,晨起空腹血糖也没见升高太多。身边的事情,都是文学应该捕获的,地瓜是我这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有恨更有甜吧。遥握,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2-24 08:46:40
  怀才老师以地瓜为视角,展现时代变迁与农村远去背影。文中“吃地瓜”故事饱含亲情、友情、乡情,是最美乡愁。语言朴实深情,字里行间尽显功夫。虽九零后难领会深意,但能有所感悟,这已足够重要。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09:52:18
  呵呵,算是地瓜吃法大全吧,胶东一带产地瓜,过去的吃法基本上是这些,现代主要是烤地瓜,大家都熟知,我就不去写了。在过去的农村,地瓜是农家的当家粮,没有地瓜,真不知日子会怎么熬过去。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希望老师笔耕不辍,不断推出美文,重拾昔日的精彩。遥握,问候冬安!
4 楼        文友:加朋        2024-12-24 09:07:25
  没有想到地瓜能做得如此精美,如此精巧,真是绝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瓜饯、地瓜包子,烤地瓜与花生同吃,长知识、开眼界了。我从小对地瓜是抵触的,直到现在也没有喜欢起来,也许就是因为遇到那么好吃的做法。美文,赞一个。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09:58:07
  好像东北那旮旯地瓜不多,即使有,也是小面积种植吧?山东过去的地瓜应该不少。那次我去内蒙古看病,遇到哈尔滨一位大姐,她说是老家山东速递过去的。地瓜是穷人的食物,变着花样吃,是农家的智慧,也是逼得没办法。地瓜饯、地瓜包子,是过去的主食,基本上是甜食,偶尔吃可以,老吃甜的,也厌。烤地瓜与花生同吃还有,熟地瓜干和花生米一起嚼食,那味道也是一流的美,加朋老师试试吧。我也吃够了,层发誓一辈子不吃也不想,其实并非如此,有时候还真的想。很那香海加朋老师的作品,接地气,有滋味,很期待。谢谢加朋老师的美评和交流,遥握,问候冬安!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24 10:52:16
  能把个普通食物写得这么好,这么深刻,一般才情做不到。怀才老师太有才情了!文章有着浓郁的泥土味道,有着浓郁的乡情,溢渗着深挚的亲情。生活是很苦的,可文章却散发着温暖与力量。这就是功夫!大赞!遥握问候,谨祝冬暖安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0:58:03
  穷苦的日子里,那么一点点的甜,忘记就是背叛啊,用不着这样的警示,也难忘曾经的美食,谢谢湘莉老师的美评。地瓜是一代人的生活依靠,可能在江西一带,地瓜很少,只有街面的烤红薯吧?想吃我邮寄给你。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快乐!
6 楼        文友:周丽纯        2024-12-24 10:53:25
  小时候地瓜对我来说也是好东西,平时吃不着,冬天屋里取暖的炉子上都是烤土豆片,当零食吃,就如现今商店里的薯片。地瓜就是做粥放一个切碎的地瓜,甜甜的喝不够。
秋之枫叶如霞火红。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1:00:22
  那袭我去内蒙古,遇到一个大姐,老家是山东的,她也喜欢吃地瓜,每年都是山东老家的人快递过去。我们这里的农家,早晨喝粥一般是地瓜粥,只是小米粥摸不着,只能替代。换着样儿来,喝点地瓜粥也不错,很甜的。谢谢周老师与怀才温暖地交流。遥握,问候冬祺,期待周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24 11:13:58
  地瓜,我们这边叫红薯,怎么吃都好吃,就是老师文中的地瓜饯还真没吃过啊,想来也是甜蜜蜜的,何况还是老师母亲亲手做的,里面都是母亲的温暖和爱,这下又要勾起我的馋虫了。回忆里都是地瓜香和地瓜甜,在酝酿地瓜文,等寒假吧,希望可以写出来。欣然拜读学习,问好怀才老师,创编快乐,日日安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6:35:16
  谢谢欣然老师拨冗留墨鼓励。我们当地还是称呼地瓜。地瓜饯是切成小方结,在霜日或冬天冻晒的,很甜。你可以试试这吃法。我老家的邻居们每年都要晒地瓜饯,我吃最好是炒着吃。馋虫来了不要紧,这个好办,晒一盖子便是。池州的地瓜和胶东的地瓜不一样,很期待欣然老师的瓜文。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简柔        2024-12-24 11:44:20
  我少年时爱吃烤地瓜,温暖一个寒冷的冬。在湖北吃过红薯丝煮粥,粘稠,香浓,软濡,清甜,配上一碟小咸菜,绝妙了。现在还爱用地瓜煮粥。吃地瓜对身体好。反正什么都要吃。怀才老师此文勾起了我的美好记忆,慰藉乡愁。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6:39:46
  祖国大地,可能到处都有红薯,只是叫法不同。云贵有没有,不知,好像我快递过云南的地雪莲,类似地瓜的样子,可生吃。江西有地瓜栽种吧?简柔老师会栽地瓜芽子吧?地瓜粥很甜,胶东人从前早餐必须是地瓜粥,没有别的,现在有了小米粥,地瓜粥反而稀罕了。地瓜对胃肠好,特别易消化。我觉得适量吃点地瓜是不错的。厦门也有地瓜?没有我就快递一点,我去问朋友要点。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作品!
9 楼        文友:简柔        2024-12-24 11:49:21
  补一句;闽南的婚宴必有一道甜品——拔丝地瓜,混搭芋头,甜甜蜜蜜,千丝万缕,比热恋更甜。可见地瓜能俗能雅,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必须重视地瓜。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6:44:10
  在胶东,曾经有过这样的话,形容说话土气,就称是说的粑粑地瓜话。接地气,简柔老师认为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我觉得富豪也应该喜欢吃地瓜。想起来了,苹果拔丝,地瓜拔丝,芋头也可以拔丝,拔丝是鲁菜拿手的技艺。简柔老师的一个“重视”我赞同,日子里应该有地瓜的位置,餐桌上有几个地瓜,会增加食欲的。谢谢简柔老师再度留墨。
10 楼        文友:简柔        2024-12-24 17:03:03
  谢谢怀才老师,厦门有地瓜,故乡也有地瓜。感谢怀才老师盛情,若有机会去山东旅游,定去探望你。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4 17:23:15
  谢谢,欢迎简柔老师来山东,我代表山东人欢迎你!哈哈。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