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香气四溢的五香豆(随笔)
五香豆是上海的特产,尤以老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为最。我记忆里的老城隍庙是属于五香豆的,上海的豆香就是从老城隍庙散发出来的。
小时候吃过五香豆,是不是城隍庙的却不得而知,那时,虽然口袋里有几个攥得出油的穷钉,可关注的重点根本不是五香豆。再说,南方春夏之交,蚕豆是大众菜品,吃得多了,自然就想不到品尝五香豆了。幼时对五香豆的认识,充其量不过是听人家讲的“夫妻两家头,吃吃五香豆”戏语罢了。
可能是,夫妻往返双方的家,所带就是五香豆,才这样说的吧?不管怎么说,五香豆有着十足的魅力,是拿得出手的豆豆。
要说对五香豆的认识还是在下乡以后。经过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成了一种渴望,经历的风雨,结识的朋友,品尝的味道,都渴望向亲人述说,还有关系社会、国家的众多风言传语,也都想回家去探个虚实。所以,探亲不仅成了联系亲情的渠道,也成了传递信息,融合友情,土特产交流的渠道。特别是到了后期,探亲与返城有了些许神秘的瓜葛,更多了一分让人牵挂的味道。最初,回家探亲不是想走就能走的,要写申请到团里批准,更不是哥几个想一块走就走得成的,因为工作需要,连队这一关都不一定过得去。后来,为了节省冬季取暖用煤开销,各个农场一到十一和二月,就给知青放长假,只要来年三月份赶回来参加春播就行。于是,就有了知青结伴扎堆回家探亲的行动,今个儿一拨,明个儿一拨,到佳木斯或哈尔滨中转,那车票是相当难搞,能弄到一张座号票都成了奢望。不负一行,花钱也要准备一些五香豆,因为便宜,因为香,是北国所没有的稀罕物。
车上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坐着的站起来费劲,站着的一般也等不到座位,最严重的时候连行李架上、厕所里边都挤着人。那时冬天探家的知青就像潮水一样从边疆农村涌进城市,开春了又像潮水一样回流到北大荒。当然,探亲回来总要带点什么,一方面要考虑朋友,一方面也会考虑自己,门槛精的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带的东西无外乎家乡的特产,挂面、咸肉、香肠,哈尔滨知青还有带油茶面的。当然上海糖、五香豆一般是上海知青的首选。
车上拥挤,就是心中肯于相让一个座位,也转不开身。有时候想,拿出自己带的那点五香豆吧,讨个好人缘,或许坐得上座位。可能吗?那点东西不够分享的,这闻着豆香而忍着。
说起五香豆,还真得说城隍庙的最正宗,它讲究的是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咸中带甜,硬中带软。尽管在上海卖五香豆的店不少,但在口味和新鲜的程度上差距很大,就是城隍庙的五香豆当时吃与过些日子再吃感觉也是不同。那时五香豆只有纸制的包装袋,放得时间长了,豆会硬了许多,所以,每次探亲总会在返程的前一两天,起早去城隍庙排队买五香豆,去晚了还不一定能买得到呢。后来城隍庙又推出了怪味豆,味道甜咸鲜辣,香酥可口,刺激口感,绝对是佐餐下酒的好菜,让知青们追捧了好一阵子。
城隍庙的奶油五香豆,有那种甜咸适口的经典口味,送人自用相宜,就是吃久了放着也可,并且经济实惠。那时农场只有食堂没有饭店,知青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有机会进城下顿馆子,平时只能在宿舍鼓捣点小酒,下酒菜大都是从小卖店买的罐头,若是加上自带的五香豆、香腊肠那算得上奢侈了。
上海很大,也很摩登,我唯记得五香豆,是不是一些以偏概全,其实,在每一代人心中,上海的样子是不同的。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五香豆也有十几年没有吃了,前些日子特意让朋友邮寄了两包,拿到手里禁不住急切地拆开塑料包装抓上一粒投入口中贪婪地嚼起来,甜、咸、鲜、香、涩、糯六味杂呈,久违的那种亲切感不禁油然而生,一下子又勾起了对那段岁月的回忆……
还是想起挤火车的那段事,如果拿出五香豆发给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个座位……
可五香豆很珍贵,一想到回到北大荒,有多少知青朋友抢着吃,分一粒出去,可能就有人摸不到了。知青相见,说清往事,还离不开五香豆,我们之中总有人从兜里掏出五香豆,多得很。香气四溢,也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