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映照街头的灯火(散文)

精品 【东篱】映照街头的灯火(散文)


作者:枫桦 举人,338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6发表时间:2024-12-25 06:48:16


   来到深圳天色已晚,在下榻的宾馆扔下行李箱,便走上街头。华灯初放,夜色阑珊,虽然行色匆匆,车马劳顿,毕竟来到了想来的地方,无限的惬意还是让周身清爽,悠然自得。
   此时已然是冬季,在这里却绿意葱茏。道路两旁高大的棕榈树,枝叶婆娑,树下是一大丛一大丛的龟背竹。不远处还有一人多高的发财树,让人不可想象的是,在北方的人家里,它们可都是栽植在花盆里的温室角色,在这里却随处可见。
   想找个吃饭的地方,是很不易的。这里的风味食品大多是各种各样的米粉,多姿多彩的招牌,争奇斗艳,好像是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小美女,在向我作姿弄态,我却对这样的风味食品不感兴趣,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两只眼睛不停地搜寻着适合自己口味的餐馆。
   深圳是著名的南方大都市,符合南方人口味的饮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北方人不习惯这种饮食也是很正常的,毕竟米粉是南方人的最爱,北方人接触的机会是少了些,我想试着去尝尝,却始终没有敢迈出那一步。
   再向前走走,说不定就有期待中的那个店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坚持着向前走,如果再遇不到,就进米粉店尝尝新。
   走到一座立交桥下,意外地看见这样一个摊位。一张椅子,一把剃刀,一身雪白的衣装,这里怎么会有个剃头摊位?经营者岁数不大,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嘴上还没有胡须,却显得很干练。他手脚麻利,正在认真地为顾客服务着,看见我慢慢走过来,习惯性地往我的头上瞄瞄。
   这里有路灯照耀,并不晦暗,借助这些光亮竟然可以去为他人服务,真的可以了。小老板很谦和,看见我路过,都要微笑着点点头,尽管我不是他可能服务的对象,这份亲和的态度,还是暖人的。不用说,他也是外地人,一脸的谦恭,不用去说什么,笑脸能排除彼此的陌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见这张笑脸,让人体味到无限的温情。
   我身后有两位男孩,停下了脚步,与他交流着。我也想跟他交流,他看出了我的想法,认真地看看我。
   “你知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大排档?”我的意思是吃饭的地方,有多种选择,不至于都是米粉店之类的。
   他想了想,向前一指。
   “过两个红绿灯,向右拐,有湘菜馆可以去,味道不错啊!”他的口音就是湖南人,看来他常去,才向我推荐的。
   问对人了,小老板的推荐是他的深有体会,我能感觉到。
  
   二
   是的,那里真的有湘菜馆,而且还不是一家。第一家是个夫妻店,老板娘是位个子不高的女人,湖南话说得太深奥,让人听不懂,我只是在门口站站,往店里瞅瞅。那个男人是个厨师,身上穿着白色的衣装,光着头,正在桌前肃立,看见我忙点点头,笑了笑。
   他们目前还没有生意可做,店里不免有些冷清。我有些犹豫,这样冷清的结果,让我没有敢踏入。那边还有一家店,紧挨着,好像是姊妹店似的,然而,那是不折不扣的一对手。我想着货比三家,如果这家不如那家,对不起,我只能去那家了。
   那一家的门脸显得更大一些,店里灯亮着,却没有一个人。再往前便没有什么了,别无选择,只有那家店了。我立刻转身,什么也没说,直接进店。
   店面不大,放下来四五张桌子。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些菜蔬,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两块黑乎乎的腊肉,还有两棵竹笋,一大捆的紫色菜头。这些菜蔬都是听说过,却没有吃过,特别是腊肉,制作的过程就让人觉得很特别,这是南方极具特色的食品,具有非常特殊的典型性。
   听老板娘介绍,这些菜蔬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她说的老家当然是湖南了,至于是哪里,我没想去追问。这些菜蔬是我想要的,便重点强调了我是东北人,对湘菜的辣可能受不了的,最好不要太辣了。店里的男人马上走过来,频频点头,表示是可以做到的。小店还没有生意,我是第一单,他们夫妻很重视。
   我猛然想到,他们是不是真夫妻,还不知道,我只是猜测的。这样的夫妻档店面是很多的,经常遇到,不必多问。
   不一会儿,端上来的第一盘菜是清炒菜头。老板娘放下菜盘时,还报了菜名。青油油的紫色没有怎么改变,反而更加深重了。夹起一棵来,咀嚼的感受是那么的清脆,没有吃过,是全新的感受,真的不错啊!
   外面走进来一伙人。一身的朴素,一身的汗渍,走路快捷,带进来一股风。他们还没有落座,便大声说着湖南话,与老板娘打招呼。老板娘眉眼嬉笑,忙应承着。他们之间是很熟悉的,我猛然想起,这家湘菜馆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一个固定的吃客团体,正是消费者所需,互惠互利,才能让生意做得起来,才能兴旺发达。
   不时有人走进来落座,很快,便把其余的空位坐满,连我的桌子对面也坐上了人。这些人大概是在一起的,刚刚下工,彼此聊着,还隔着桌子打着哈哈,大概是分享一天里的快事。
   我的第二盘菜端上来,是竹笋炒腊肉。这是我一直想吃的菜肴,在东北是不可能吃到的,只有来到了南方,才吃得到,真的不容易啊。这是正宗的湘菜,特色食材的咸香与清脆,所体现出的感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深圳是个极具特色的大都市,常住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比例,竟然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九以上。也就是说,来深圳的流动人口的比例占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
   我没来这座城市之前,就听说过这些。眼见为实,从一个小小的湘菜馆,便感受到了这种氛围。这座城市每年的春节前后,便有著名的人口大迁徙,有上工潮和下工潮之说,可以想象的是,人潮涌动,那是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幕啊。
   特殊的城市结构,在支撑起这座城市的框架。对于这里的人,都被城市攥在手心里,被呵护着,被粘连着,想跳也跳不出来。城市是知道这些的,可是,它什么都不会说,它在等着你的诠释,你在诠释中找到自我。你的自我,对于它而言,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三
   不时有外卖小哥出现在湘菜馆里,还有许多无法到来的人们,在以这种方式打点着这里的生意。
   我走出店来,老板娘的笑脸被灯火的照耀,显得更加生动。曾经的乡下人,能站在这里,不见得是一种荣耀,却是一种生活。实实在在地活着,比什么都现实。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对于我这个过路人,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她,活着的责任,让她问心无愧。
   我挥挥手,与她作别。她麻利地转身,进店去应酬了。
   脚步轻盈,往回走,又路过立交桥下的剃头摊。生意真的不错啊,小老板手艺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停下脚步,他又下意识地往我的头上望望。我的头发很短,是来的时候修剪过。虽然没有去再修剪的打算,只是觉得这里有新鲜可以蹭到。
   我拽过来一个板凳,也坐下来。我解释说,走累了,想歇歇。也许是看我泛白的头发,让他不能说什么。
   和他聊两句,他也不避讳,嘴上说,手上动作,两不耽误。他白天是有工作的,晚上来打一份工,多赚一些钱,也让自己的手艺得到展示,他认为是不错的选择。小老板的勤奋,让我敬佩不已。
   他们这些人,在城市待久了,在利益中盘算就多了。他们每个人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身后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的亲人,他们的身上所背负的重量也是不同的。面对老家,有更多的是报效,有更多的是想让家里宽裕一些,富足一些。
   我不由地为他而感动。我想,能在这个城市里居住,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冥冥之中的感召与照亮,他们就像一点点微弱的光,聚集在一起,闪烁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从黑暗中摸索着走来,这是夜行者朴素生活的写照。置身于黑暗之中,没有忘记去寻找那根灯绳。让灯亮起,让光降临,让希望照亮每一个人,这些微弱的光,便会凝聚起无限的力量。
  

共 2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确切地说,这篇散文是一个城市的掠影,作者走进一个外来人口迁居的城市,遇到的是那些外来谋生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闪耀着朴素的光,点亮的是城市的一角,也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深圳的精彩,让作者忘却疲惫,迅速融入其中,在北方,那些属于名贵的树木,在这里变得很普通了,作者沿街想找到一个餐馆,却不易。尤其是,作者一直想尝尝南方人的米粉,却一直不敢。走到一座桥下,遇到一个年轻人摆着凳子在为行人理发,理发者以微笑迎接着每一个目光,这是他讨生活的名片。作者询问餐馆,按照所指,走进湘菜馆聚集的地方。一家夫妻店,一家姊妹店,货比三家,选择一家坐下,是看好桌子上摆好的菜蔬和腊肉。等上菜的档口,外面进来一群人,看来是店主的老乡,彼此很熟络。两盘菜,作者都喜欢,喜欢新鲜,喜欢特色。在深圳这个城市,流动人口多于土著居民,正是这些未来的人,他们撑起了一条条街道的生意,作者深有感慨,他们对于这个城市是极小的一个群体,但他们的身上都背负着责任,甚至是一大家子的生活。挥手告别小店,致敬这些辛苦谋生的普通人。还要经过那座桥,遇见那个理发的年轻人,搬过一条凳子坐下,不为别的,就是陪陪年轻人。一个城市的繁华,我们常常注目华灯初上的灯光,却忽略了那些微弱的光,这些光是一些身份卑微的人发出的,他们凝聚了强光,照亮了一座城市,也点亮了自己的生活。作者的表达很合理。我曾经去河北的黄骅市投宿,也遇到吃饭找饭店,沿街想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真不易。他们都蜗居在某个角落,这些地方,并非城市的死角,也是最具烟火气的街巷。作者所遇,都是极其普通的人,他们各自安顿于自己的生意,挣钱不多,但始终在以自己的能力坚持着,很多人聚在一起,就是一片繁华之光。他们没有什么特殊,城市也不在乎他们,也无法表达城市对他们的热情,只是默默地收留着他们,或许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温度吧。作者以剪影式写出一个城市的美,同时,把自己的热情给了这个城市。这是读懂城市的散文,也是读懂普通人的散文。作品充满着正能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观察和融入城市的入口,作者以灯光作为普通人的影像,富于诗意,更贴近形象。【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1225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12-25 07:35:37
  一个城市的繁华与温度,不仅仅是街道大厦支撑的,那些外来的人口,他們分布于名个角落,点亮了城市之光。作者出差深圳,捕捉到精彩,呈现于我们。感谢投稿东篱,愿精彩继续!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34:00
  去大湾区游览,很难得的,深圳是第一站,也只是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出发去香港了。深圳的特性谁都知道,是有外来人员构成的城市。如果这些人都离开,这座城市会很空的。打工人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所得,谢谢老师的精彩编辑与解读,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12-25 07:37:37
  题目让我想起“万家灯火”这个词。万家灯火中,总有一些灯盏,照耀着普通人的日子。诸如老师去的深圳,并非只有高楼大厦和霓虹闪烁,还有着街头理发的小哥、湘菜馆的夫妻在水泥钢筋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同样,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付出支撑了一座城市的繁华。极具特色的游记,温暖的文字,给人注入向上的力量。拜读学习老师美文,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39:19
  深圳的光鲜亮丽,是无与伦比的,打工人的天堂,这座城市有这样的美誉。城市的灯火,我是想表现他们的存在,虽然有些微不足道,却依旧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这是这座城市的态度,容他们所有,容他们所能,不一样的人文风景,让人心头滚热。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12-25 08:09:59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深圳的经历,展现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如桥下理发的年轻人,湘菜馆的店主等。作者以独特视角,用灯光喻其身影,充满正能量,为我们提供观察和融入城市的入口,是读懂城市与普通人的佳作。 问候枫桦老师,祝你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44:03
  那天能走进湘菜馆也是很偶然的,而且所遇的人也很有特点。那位在立交桥下做钟点工的小伙子,让过路人纷纷点赞,这份勤奋是没有谁能相比了。这些似乎只有在深圳才能看到,好让人惊奇,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12-25 09:58:46
  枫桦老师很会点菜的,竹笋炒腊肉是我们这一带的“农家菜”。竹笋,是正宗野生的,只有山上才有,无法“造假”。那道紫色菜心,也是农家菜,越紫证明越正宗。枫桦老师好囗福。枫桦老师眼光敏锐,心思细腻,不管什么,都能捕捉到精彩、深刻的一面。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冬暖!
回复4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48:38
  如老师所说,我这个北方人,没有吃过这些菜,竹笋炒腊肉是我很期盼的,另外,那种紫菜头的味道也是不错的,新鲜而且有种特殊的香气。湘菜馆的吃食是很美的,在深圳立足,一定是为照顾圈里人所设置的。在深圳打工的湖南人,是很多的,面向他们,是很有深意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5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12-25 11:18:55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圳都市风情。从小饭店到理发摊位,见识了外来打工者的热情。感悟他们来到这座城市生活的门津。打工者来到这座城市处在角角落落,像一盏盏灯,照亮这座城市。好文章,拜读学习,问好枫桦老师!祝冬暖安康!
回复5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52:07
  深圳的厚度是没的说,有小香港之说,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名不虚传的。外来人口的密度是很大的,这一点,很早就知道。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我也听说过,只是没有见到。这次去,只能在街头就能感受到这份辛苦,打工不易,这些人特别让人尊重。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6 楼        文友:简柔        2024-12-25 12:44:50
  灯光下的深圳,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状态里,剃头的小哥,开餐馆的老板娘,有生存的忙碌,更有乐观的面对。老师以精细的捕捉,细致的观察,打捞出夜色下深圳的市井风情。
回复6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5 23:54:23
  深圳的街头,是很繁华的,这里的人行色匆匆,都在忙忙碌碌,像我这样悠闲的人,是看不到的。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在快节奏下的生活,有十足的看点。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12-26 22:31:36
  北上广深都有很多外来人口,深圳最年轻,外来人最多。外来人口到的地方尽最大的好处就是裙带关系少,大家整体陌生,容忍度高。这和东北有巨大的区别,东北是人口流出地界,关系盘根错节,做生意难,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扯远了,老师总能抓到城市的光,人性的暖,用爱,用心去揣度,文章散发着暖意。东北冷了,问候老师冬安!
回复7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7 01:52:07
  老师的解读太精辟了,是这个道理。深圳特区的设置是中国人的精明之处,有这样的龙头在前边带动,活力是可见的。大湾区的外来人潮,差不多有上百万,甚至到上千万,这里有无限的触须,伸展到了全国各地,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谢谢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遥握冬祺!
8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12-27 20:51:33
  老师用一双关切的眼睛关心着身边的人和事,切入点很巧妙,文字充满温情,让人不自觉走进老师笔下的世界,才情四溢的枫桦老师走入市井,仍是真挚美好,问好老师,冬暖笔丰!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8 楼        文友:枫桦        2024-12-27 22:23:24
  谢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精彩解读,遥握冬祺!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