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纪念于建瑞先生(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纪念于建瑞先生(随笔)


作者:史建民 秀才,139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7发表时间:2024-12-26 09:58:18
摘要:原创

于建端是个医生,曾做过律师、当过平凉医调委工作站站长。今年4月19日因病在珠海病逝,享年81岁。
   于老的简历是这样的:“1959年4月考入新疆兵团医专,1962年底肄业。1963年2月在平凉市骨伤医院参加工作系集体人员,1972年12月转为国家正式职工,至1992年6月退休。退休后先后担任平凉市人民医院法律顾问、平凉医调委平凉工作站站长、平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崆峒区人民法院特邀医事调解员、《甘肃调解》编辑、目前正在参与编辑全省典型案例选编、担任甘肃医调委顾问。”
  
   我与于建瑞老师交往还是在他担任平凉市医调委工作站站长期间。那时我在平凉市中医骨伤医院担任医务科长,因工作关系而交往。最近几年交往多的原因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潜心贯注研究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在平凉、还有左公柳、左公渠、左公水磨等,我成了他团队的一员,因工作需要,见面交流更多。应该说研究左宗棠在平凉的那一段近代史,是很有价值的。主要原因是平凉泾川飞云是甘肃左公柳的最东端的起始之处,而左公磨在平凉又是分布最为集中之地,左公渠、左公柳更是甘肃大地保存最多最好之处。
  
   于建瑞老师的治学态度很严谨,他一生追求客观、辨证,不为常规所束缚,敢于创新,善于独立思考。一位八十多岁已退休多年的老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从改革开放初期,平凉旧城改造、两通两达建设的1990年就开始带领十几位退了休的耄耋之年的老人,收集了大量有关左宗棠在平凉事迹与遗存,尤其是对左公柳、左公渠、左公磨的研究已引起了湖南、新疆等“左宗棠研究会”的高度重视,他一手策划设计的“左宗棠在平凉展馆”已初具规模。
  
   左公磨在国内属首次发掘。于建瑞的左公磨研究获得过两项国家专利,刊登《左宗棠文化》期刊、《崆峒》杂志、《平凉报》、《晚晴》杂志。张百康老先生的太阳能应用技术亮相“新疆发展论坛”,其海绵地、智能环保项目与新疆军区某部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为展示恤民的左公磨和利民的生态发明,于建瑞、马春山合建了左公磨模型、左公柳微缩景观、“平凉八景”沙盘,包括排涝防洪的地下渗漏曲管(海绵地)、太阳能釆暖降温装置。由于历时七年建成的左公磨及张百康太阳能应用技术与专利展厅不幸坍塌,2021年5月起,于建瑞、马春山、柳玉柱、张小康、赵忠山等平均年龄75岁的老者再次无偿投入,克服水电缺失的困难,重建了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再现崆峒山的巍峨、平凉古城的丰韵、泾水河的清澈、柳湖的明媚、平凉水磨的独特,以丰富平凉历史文化,弘扬左宗棠善政恤民的实干精神。
  
   现在,平凉左公磨、左公渠、左公柳已经纳入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项目·湖南甘肃文化交流历史佳话”系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早期探索与成功实践的典型范例。
   在我的眼里,他为人正值、好学、刻苦钻研,很有抱负,又很能担责,说话声音很宏亮,条理清晰,处理问题,干脆利索,我从内心里我很崇拜他。从百度上查看,他一生研究过太阳能,对灯迷楹联也很有研究。(全波整流组合机头X线机专利、新型复合室内取暖别冷装制,为国家实用技术发明专利。)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的极端的热忱。在任平凉市医调委工作站站长期间,高师带高徒、业绩及论文北京获奖。积极支持招聘在医调委工作数年的大学生报考了平凉市公务员考试并被平凉市公共事业局录用。从六十年代起,在平凉市中医骨伤医院期间,不唯上,只唯实,保护了一起工作的平凉骨科名医赵启芳,保护了“六二六”从北京下放到平凉安口医院的骨科专家王亦璁。王亦璁教授曾在平凉山区从事骨科医疗工作8年之久,1977年调返北京积水潭医院,历任骨科主任、副院长、研究所所长及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创伤杂志副主编、主编的《骨与关节损伤》等8部书籍,被定为国内骨科医师必读参考书、研究生考试的重要评审依据。我想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大凡和于建瑞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在医调委工作期间,仔细认真查阅资料,耐心倾听医患双方的的诉求,强调因果关系,实事求是秉公调解,工作多次受到医患双方的好评,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于建瑞与我一样都是个医生,他退休后不仅做医生,更是做了律师,后来又从事了医疗纠纷与事故调解,这些都是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法律知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至于行行精通,从医调委工作站站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去研究左宗棠,左公柳、左公渠、左公水磨,并且成效显著。这种对职业的敬业,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我还是自愧不如。我想这对于那些见异思迁的人,对于那些鄙薄技术工作,以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去年7月,他去了广东珠海,我去了广西北海后就一直保持微信联系,关注、指导“左宗棠在平凉展馆”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今年4月4日他还写了一首诗发给了我,诗是这样写的:
   “隔日清明事满屋,将辞旧舍恨身孤。胸中巨浪催离客,眼里风云笑老夫。
   此地一别多陌路,浮名几度枉当初。星辰不问京华梦,燕赵安知怒马殊。”
   后来他还委托我交了一百元的医保费用,以后再未微信往来,没想到竟是永别。对于他的逝世,我是很悲痛的。今天我与大家纪念他,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俗话说,相从心生,大凡见过或与于老先生打过交道的人都认为于老生生慈祥、和蔼、可亲、可敬。虽然于建瑞先生已逝去,但他的团队还在,还要在研究左宗棠、左公柳、左公磨中再出成果,也愿他的微缩左公水磨展厅有朝一日能建在平凉的大地上,让平凉的各族人民永远记住左公柳、左公磨,并成为纪念左宗棠的网红打卡之处,为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涂上浓厚的一笔。
   “词苑文豪博雅君子顺主归真东方少了楹联客,
   杏林妙手回汉楷模浩气长存西方多了医调委。”
   史建民敬挽
   示为念!

共 26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生动地勾勒出于建瑞先生非凡一生,满溢追思与敬意。于建瑞先生履历多元,涉足医疗、法律、调解、文化研究诸多领域。从医起步,即便医专肄业,也凭借努力成为正式职工,退休后持续为医疗事业添砖加瓦,担任法律顾问。任职平凉医调委工作站站长期间,他以公正、严谨之姿,耐心聆听医患诉求,用深厚专业知识化解纠纷,备受赞誉,扛起社会担当。晚年投身左宗棠在平凉的历史文化研究,更是熠熠生辉。他治学严苛,不惧艰辛,率高龄团队深挖细究,斩获左公磨研究国家专利,精心策划展馆,让平凉历史文化重焕生机,传承地域精神。文中巧用对比,痛斥消极自私之人,衬托出于先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洁品性,他对同事的护佑、对晚辈的助力,尽显人性温暖。作者笔端含情,借具体事例,全方位塑造出于先生高尚、纯粹、敬业、担当的立体形象,令读者如见其人。结尾挽联精妙概括一生,饱含眷恋与期许,为纪念文章完美收尾,让先生精神永传,激励后人奋进。好文推荐共赏。【编辑 萍庭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萍庭鹤        2024-12-26 10:27:14
  好文推荐,问候,祝福
健康和谐、自由和平、耐心共进!
回复1 楼        文友:史建民        2024-12-27 10:46:13
  谢谢老师,编按写的很好!敬茶感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