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岁月】潍焦五十年蝶变之旅(散文)
五十度春秋,几多风霜,几番征程,潍焦人一次次在优胜劣汰的洗礼中,披荆斩棘,笃定前行,创新求变,潍焦精神写就今日锦绣华章。
五十载岁月,几许坎坷,几分收获,潍焦人一次次在时代与命运的拐点,把握机遇,浴火重生,愈炼弥坚,潍焦之魂铸就今时巨擘辉煌。
——摘自张超峰《梦想的力量》
朱刘是胶济铁路线上的一个古老重镇,古属齐国,而齐国重工商,务开放,素以工商立国,是华夏工商文明的滥觞之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处昌乐、寿光、潍城三县交界。远古时期,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土肥林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挂幡开店。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德国修胶济铁路至朱刘店。1904年6月1日,朱刘店被一声嘹亮的汽笛惊醒,胶济铁路贯通开线,朱刘最早受到来自近代文明的冲击和洗礼。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潍昌公路穿境而过,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先机。解放前,农业是朱刘经济的主体,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仅有零散的个体手工小作坊,主要从事铁木、编制、石刻、土布、造纸、榨油等行业。1948年,魏家庄村里的织布生意初具规模,全村有60多家织布户,织布机60多台。1953年元月份在大办合作社的形势下,朱刘店22个被剥削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石灰生产社,后发展为昌乐县水泥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商业公私合营热潮中,朱刘人勇立潮头,又组成朱刘铁木业联合生产合作社,随着规模扩大和技术更新,七十年代更名为朱刘公社农修厂。1970年9月,朱刘店煤矿的开工建设,给朱刘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活力。1971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元旦社论《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前进》。社论提出了1971年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群众运动”。之后,全国工业学大庆运动开始升温。1971年4月,昌乐县化肥厂在朱刘店动工兴建,1972年10月竣工投产。1971年建起的昌潍地区朱刘店焦化厂,拉开了朱刘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序幕。此后,朱刘工业遥遥领先,成为昌乐的工业重镇、产业新城。
翻开潍焦集团的历史,潍焦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50年前的今天,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石人坡里荒草蔓蔓,怪石嶙峋,一群年轻的创业者满怀青春的梦想,火热的激情,从一片废墟上开始耕耘,唤醒了朱刘这片沉睡的土地,潍焦集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五十年后的今天,历经几代人心血、汗水和智慧的浇灌,一座年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利税8亿多元的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基地傲然屹立,让这片曾经孱弱的土地变得生机盎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集团公司现拥有潍坊昌乐和枣庄薛城两大产业基地,职工3700余人,占地5000多亩,总资产107亿元,下辖3个全资子公司、9个控股子公司、6个参股子公司。主要产品有焦炭、炭黑油、工业萘、改质沥青、苯酐、PBT合成树脂、锂电池负极材料、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纯苯、苯酚等四十余种,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领域,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从“零”起步(1970年——1984年)
南宋文学家刘过有诗: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走进潍焦集团,“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奉献”的大字,赫然醒目的伫立在集团的大楼上。这座建于1991的大楼,见证了潍焦集团的成长壮大,也绘就了潍焦人拼搏实干、创新求变的壮美画卷。
焦化行业是以煤炭为原料进行能源转换的产业,早在1898年,我国在江西萍乡煤矿和河北唐山开滦煤矿已有工业规模的焦炉生产,仅比1881年德国建设投产的世界第一座回收化学产品的焦炉晚1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长期的战争破坏,只有鞍山、太原、石家庄等地区少数企业的部分焦炉维持生产。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5.5m大容积焦炉首先在攀钢开始建设,1970年6月1#焦炉顺利投产,2#、3#、4#焦炉也相继在1971年、1972年、1973年投产,为中国焦炉大型化建设生产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可是,七十年代初期,昌潍地区焦炭生产还是一项空白,全区冶金、化肥所需焦炭均由外地调入,供应十分紧张。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实现焦化历史“零”的突破,1970年8月10日,根据毛主席提出的“开发矿业、大办钢铁”的指示精神,以及与当时的益都铁厂、潍坊钢厂、潍坊化肥厂、高家庄铁矿、朱刘煤矿形成“小钢联一条龙”的生产格局,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采取大庆大会战的方式,在缺少经验、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不利情况下,学习大庆经验,发扬大庆精神,在朱刘店高标准建立焦化厂并加以综合利用。于是,一群青年创业者从四面八方会聚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来到伯夷叔齐采薇之地,打破了朱刘的宁静,成为朱刘店焦化厂第一代创业者。
岁月在流逝,但记忆却无法失去,尤其发生在特殊时期、在特殊环境中经历的那些往事,会在人生历程中留下深深地烙印。据潍坊摄影爱好者文同庆老人回忆:因为在焦化厂工作了十几年的缘故,每当想起参加工作初期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在焦化厂那些熟悉的老同事,还有那些老设备、老场景让我难以忘怀。总是想着,回忆着,不由就有一种“冲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昌潍地区朱刘店焦化厂医务室工作,这段经历,也是许多潍焦人的共同印记。朱刘店焦化厂,位于昌乐县朱刘店火车站北一公里处,与先建的昌乐县化肥厂隔墙相望,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70年12月率先成立厂党支部。在那个红旗飘飘、激情荡漾的日子里,各种施工机械、运输工具严重匮乏,一切物资需求降到了冰点,但高高扬起的却是大家豪迈的气势、冲天的干劲,那时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无法对那种忘我工作的姿态进行精准的描述。好像永不满足,敢为人先,干则必成,就是我们的灵魂。为了祖国的殷切期盼,大家用勤劳的双手、坚定的意志和信仰的力量,依托荒草野地,安营扎寨,不分昼夜地进行建设。我们心无旁骛,只有一个单纯而可贵的心愿,力争早日出焦,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当时工作和环境是艰苦的,年轻人有份工作就知足,思想单纯,活着快活,那时我们靠拼搏发展,靠人品竞争,靠本事致富,靠协作成功,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我查阅资料得知,当时投资307.9万元,征购土地64467平方米(折96市亩),从各行各业抽调机关干部和退伍军人142人,在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于1970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硬是肩挑背扛,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提前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任务,厂房、仓库、宿舍建筑面积4112平方米,安装年产能力为4万吨的主要炼焦设备——七〇型焦炉一组;及与七〇型焦炉配套的洗煤设备一套,年洗煤能力为15万吨。建起初冷塔两座、洗氨塔两座、洗苯塔一座、捕焦油器一座等化工产品的部分生产装置,同时安装通用机械设备各21台,装机总容量为560千伏安。
文老喝了一口茶水,稍事休息,又对我们滔滔不绝说起,“那是1972年11月21日,对时任厂长李学敏和副厂长尹兴武来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日子。喜庆的鞭炮唤醒了这片沉寂的土地,七〇型焦炉2号炉点火烘炉。12月,在人们热切的盼望中,第一孔焦炭顺利出炉,填补了当时昌潍地区不产焦炭的空白。因原料不足,只有2号炼焦炉投产运行,年产焦炭2万吨。投产后的第一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2.91万元,实际产焦炭17035吨、产煤焦油1092吨;冶金焦炭粉含量为15.18%,吨焦湿煤1633公斤,机焦单位成本为75.06元,年亏损5万元。厂设备煤、炼焦、机修三个车间和政工、行政、生产、财务、基建、保卫七个科室,隶属昌濰地区重工业局主管。他们披着绿色的军大衣,推着大金鹿自行车,行走在备煤车间煤尘飞扬的现场,奔波在厂区东侧仅有的一条南北主干道上,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焦化厂这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那时的厂区大门朝南,铁质大门上的两颗红星熠熠发光,进入厂区,左边是南北走向的宣传栏,工厂的通知和职工的书法绘画都在玻璃橱窗中展示,右边是三排平房,保卫科、生产科、化验室的职工,每天迎着朝阳,自豪的工作着。
“再向北去,南北路的西侧就是‘70型’焦炉,出焦的火焰映红了操作工的脸庞,东侧是生物脱酚和锅炉房,再向北走过煤场和地磅,‘66焦炉’在沉稳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命运多舛。就在企业生产刚刚起步时,由于‘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企业管理一度造成混乱,生产大幅度下降。1974年仅完成工业总产值96.6万元,生产焦炭12323吨,年亏损达20万元。到1977年亏损额高达66.9万元。
“1975年,焦化厂认真贯彻中央指示,加强了企业整顿,恢复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为扩大生产,千方百计抓焦煤资源,使一号机焦炉于2月投入生产,年产焦炭4万吨,并年产氨水、粗苯、蒽油、沥青等化工产品49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55.7万元。3月,昌潍地区重工局分为冶金煤炭局和化学工业局,焦化厂隶属化学工业局。8月,建立中共焦化厂党委。9月,与七O型机组配套的化工产品设备建成投产,并设立化工产品车间,年生产能力为:氨水540吨、粗苯500吨、轻油20吨、蒽油300吨、工业萘150吨、沥青1200吨,化工产品的投产,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产品由单一发展成为多种产品共存,企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焦化厂。12月,又建成开滦窑8只,年产土焦3000吨。
“10年后我调离了焦化厂,多年以后还常常在梦里想起自己的同伴,他们穿着烤焦袖子的工作服,用长长的铁铲刮炉门的情景,那些带着思绪的碎片,在我的印象里留下抹不去的记忆。2019年5月,我还专门回焦化厂看了一回,环境好多了,看不见着火、冒烟,厂区就像是一个大花园。”
“1976年,我从农村插队回城分配到坐落在首阳山阴、胶济铁路以北的朱刘店焦化厂。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上岗了,岗位是炼焦车间炉前工。”见到退休在家的高帮山时,他正在家照看儿子的孩子。根据我的提示,勾起了高帮山对焦化厂当年往事的一些回忆。他告诉我:焦化厂是采用机械化生产焦炭的,和传统的“土焦”相比,质量好、产量大、污染低、利用率高。与部分土焦炉相比,我的岗位是幸运的。炼焦的原料是煤,一进厂区,自然到处是黑的,黑色而雄伟的焦炉,纵横交错的管道,耸立的上升管和轰隆隆在轨道上行走的漏煤车、拦焦车都是黑魆魆的。烟雾缭绕的焦炉上气味难闻,唯有庞然大物的推焦车漆成了灰色,算是唯一的亮色。这就是我的工作平台,我和刘光胜、李长柱跟着推焦车做炉前工。就是焦煤通过漏煤车从炉顶装入焦炉,经过高温冶炼,变成了焦饼。这时,推焦车就把侧面的炉门打开,一声哨响,伸出十几米的长臂,轰隆隆把焦饼推出去通过拦焦车进入熄焦车。熄焦车载着红彤彤的焦山推入熄焦塔,冷水骤然泻下,蒸汽腾空而起,好似白云悠悠。黑白分明的画面,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画。焦炭冷却变黑后,放入凉焦台,运输带就把焦炭运出去了。同时,当推焦臂退出炽热的炉膛时,我们就披挂上阵了。我们穿着劳动布工作服,戴着披到肩上的劳动布防尘帽和有机玻璃面罩,脚穿翻毛皮鞋,手戴帆布手套,持2米长的铁杆扁铲,靠近上千度高温的炉膛,用扁铲将炉门框和炉门刀边上的焦油渣清理干净。而后协助推焦车把炉门关好,就算完成了任务。刚开始时动作慢,不一会儿手和臂烤的不能近前,几次受到师傅的呵斥。”
据焦化厂史料记载: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加强企业整顿,生产能力持续増长。此时新设立炼焦二车间,共有炼焦、备煤、化工产品、炼焦二车间、机修五个车间。两年新建开滦窑20只,年产土焦2万吨。1977年再创企业新水平,完成工业总产值456.18万元,生产焦炭61262吨,其中机焦32172吨,土焦29090吨,产氨水、粗苯、蒽油、沥青等化工产品1609吨。
1978年,乘着改革开发的东风,焦化厂加快了基本建设和生产发展的步伐。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通过对产品分析和社会调查,由于焦炭产品质量高,强度大,发气量多,生产稳步提高,销路供不应求,而利用煤焦油深加工除蒽油、粗苯两种外,其它六种滞销,这是造成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1978年8月焦炉大修时,由七O型焦炉粘土砖改为硅砖。硅砖强度大,耐高温又不易变形,使炼焦炉不仅使用寿命延长,而且机产能力加到4.5万吨。停止了粗酚、轻油、蒽油、沥青、工业萘、黄血盐六种化工产品。再建开滦6只,累计共建34只,年产土焦34000吨,基本缓和了我区焦炭供应紧张的局面。1978年摘掉了连续五年亏损的帽子,转亏为盈,实现利润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