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窗花与对联(散文) ——故乡的年之四
一
除夕前两天,不是特别忙,有空时做点过年前零零碎碎的准备工作:从萝卜窖里拿出萝卜,一一清洗;村子里有人开始杀猪卖肉,也有人开始淘洗黄豆做豆腐,巷子里时常有小贩挑个担子叫卖年货……
过年准备各种美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除此之外,还要剪窗花贴窗花,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坚守,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以,窗花里包含着最富有美感的年味。
趁着好天气,糊窗户纸,贴窗花,也是过年前小孩子喜欢做的活计。
首先将木窗格子拆卸下来,搬到院子里,扯掉旧窗户纸。然后,将窗格子表面糊过纸留下的痕迹,用小刀轻轻地来回刮。如果实在不好刮,就拿湿抹布将要刮的地方润湿,过一会儿变软了,轻轻刮一下就干净了。总之,爱护家里的物件,千万不能刮坏木格子。接着,用油勺烧点糨糊,给窗户格子上涂好糨糊,糊上新的白纸。糊白纸的时候,至少得两人合作,将裁好的白纸抻平,对准窗户格子,白纸才不至于歪斜,糊好的窗户纸才能平整。最后,还要将白纸与窗户格子接触的地方轻轻地按一遍,保证窗户纸与窗户格子能贴实在。
窗户纸糊好了,就开始贴窗花了。
贴窗花,既是考验耐心的事情,也是讲究技巧的活计。先把要贴的窗花在窗格子上排好顺序。那个年代,贴窗花跟贴对联一样,喜欢对称。数好窗户格子数目,以中间木格子作为中线,两边的窗花也要摆成一对一对的。如果是动物图案,一对窗花上的动物一般是头对头;如果是人物图案,讲究两个人要面对面,这样才有喜庆祥和、称心如意的和谐美感。同时,还得注意窗花的颜色搭配,红绿挨在一起,黄色和蓝色搭配,青色橙色紫色错开,窗花的对比度才鲜明……
那时的窗花,都是比较简单的图案,线条也比较粗糙,是一种拙朴简单、喜庆吉祥的民间剪纸。有花卉,有动物人物,这满满当当、热热闹闹的窗花,是人们在寒冬腊月里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花朵,是纯朴善良农村人爱美追求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如人们常说的“赏一窗花开,盼一世安好!”
二
其实,在那个年代,农村人一年到头都舍不得花一两分钱买一两颗水果糖吃,也难得花三五分钱买什么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品,可是用来剪窗花的彩色纸,一张竟然要三到五分钱,况且还要费时费力、熬夜起早去慢慢剪呢!然而,过年的时候,作为家长,宁可少买半斤一斤猪肉,少喝两口酒,也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支持孩子们买彩纸、剪窗花。那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剪窗花,距离煤油灯太近,烧掉了刘海,烧掉了眉毛。至于被煤油灯熏黑了鼻孔,熏的头发上都是烟灰,竟然都不会计较了!过年时,只要看到自己剪的窗花已经贴在窗子上,心里总有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总想给父母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也可以把自己家装饰的漂亮一些!让过年喜庆的气氛再浓烈一些!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现在过年的窗花,机器生产,漂亮又多样,方便又实惠,过年买几张贴,何乐而不为呢?只是因为得来太容易了,少了繁杂的劳作过程,少了期待的心情,感觉贴窗花的年味也淡了许多。
然而,从前过年那各式各样窗花的样子,窗花的美丽和鲜艳,欣赏窗花时曾经拥有的快乐,窗花上寄寓着浓浓的年味,都是一种独特又真切的感受,永远镌刻在记忆的长河之中。
三
除夕下午之前,得准备好对联和年画。有些家庭,因为舍不得买彩纸,或者没有人剪窗花,过年时干脆就不贴了。但是,过年在大门口贴对联,则是家家户户都必须有的。
将一张大红纸裁成对联形状,到巷子里找六叔,看他在谁家写对联,排队等着。
我们这个家族,曾祖父有五个儿子。到了父亲这一辈,一共有堂兄弟九个。父亲排行第五,别人称呼他“五叔”,六叔比父亲小一点,是父亲的堂弟。
说是六叔,其实对他的了解也不算多,平时也不怎么跟他讲话。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或者除夕这一天中午,六叔都要给我们这东头的半条巷子里每家每户写对联。巷子西头,是一位语文老师在写。像我们这样的村子,最少应该有六七位写对联的人,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
吃过早饭,六叔就准备好笔墨,戴着一顶蓝灰色栽绒帽,悠然端坐在一个条桌前,等着写对联的人。如果是阴冷或下雪天气,栽绒帽的帽脸就放下来,紧紧地裹住耳朵。无人写对联时,六叔的双手就笼在衣袖里,眯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只要拿来红纸,叫一声六哥或者六叔,六叔二话不说,铺好纸张,略微思索一下,提笔就写。至于对联的内容,六叔的头脑中早就有了,无非是“瑞雪纷飞贺新岁,钟声响彻乐万家”;或者“福州大地年轮转,岁月流淌福满门”;也许还有“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也是常见的“春满人间”、“喜迎新春”、“福满人间”等等。除了对联,也有拿着一尺来长的小条幅,让六叔写,六叔照样不假思索,根据各人的需要,写出“六畜兴旺”、“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富寿安康”“瑞雪兆丰年”等等。
六叔写对联,从不多说什么话,也不收取任何报酬。大家拿了红纸去,拿着对联回家,皆大欢喜。从我记事时起,我家每年的对联都是六叔写的。早些时候是姐姐拿红纸去,后来是我,再到后来,是弟弟拿红纸去写对联。六叔写完对联,大家拿起对联,似乎连一声谢谢都不用说,双方只是点头微笑一下。
四
六叔平时少言寡语,看上去总是无精打采。只有在写对联的时候,六叔才眼睛发亮,精神焕发,神色庄重,全身上下都有了读书人的斯文气质,才像一个别人眼里有了精气神的人。
看到此时的六叔,我常常想,像六叔这样的人,读过一些书,写得一笔好字,却只能在农村种庄稼!他的命运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其实作为农民的六叔,真的有一点委屈了他。平日里,六叔总是穿着脏兮兮的衣服,走路缩头缩脑的,面无表情,看着很是木讷。在巷子里碰到了,叫一声六叔,他也不会出声,最多点一下头,算是答复。所以有时不是正好碰到当面,尽量不和六叔打招呼。一年四季,难得看到六叔下地干活。我感觉,在农村,如果说起干活,六叔就是那种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无用之人。巷子里经常有一群人聊天,热热闹闹,其中见不到六叔;生产队集体劳动,六叔似乎也不去参加;邻居家干活,有一群人帮忙,也没有六叔的影子。至于六叔家里的日子,也是过得一塌糊涂,少衣缺食,到处乱糟糟的,就是我们一群小孩子闲时各家各户串门,也不愿意去六叔家。虽然是亲叔叔,除了写对联时接近他,真不了解六叔是个什么样的人,天知道六叔成天在家里干什么,莫非他成天躲在家里读书练字?他的头脑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现成的对联呢?为什么他的毛笔字能写那么好呢?
那么,我真有一点点疑惑,六叔写对联,岂不是要自己倒贴笔墨钱呢?有没有人给他提供笔墨呢?时过境迁,这个问题也许没有答案了吧。至于工夫,那时农村人干活,时间是不算钱的。
有时,家里人说起六叔,总是叹气、摇头,认为六叔真是太懒,一副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后来,我读了许多小说,才觉的六叔有点像那种隐居于乡间高人:破衣烂鞋,生活更是马马虎虎地过,不与俗人交往,不与别人争高低,也不和别人赌闲气。除了躲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平时难得见到,难得和他讲一两句话。
六叔除了写对联时有存在感,平时巷子里有红白大事时,也是六叔风光的时候。那时的农村,不管谁家有红白大事,半条巷子的人都要前去帮忙。执事分工,六叔永远是写对联、登记亲朋好友礼物礼金的那个人。临时搭起的礼棚,中间摆一张桌子,六叔坐在桌前,面朝外,先写好执事给各人的分工及名单,大家按照分工分头做事;然后写好办事用的对联。到了办事的日子,客人到来,先找礼棚,将自己带来的礼物登记在册。六叔呢,也不言语,严肃认真,将客人的姓名、礼物、礼金一一登记在册,旁边自然有人将礼物分类放好。此时的六叔,有点像个旧社会的账房先生,待人接物不卑不亢,登记礼物更是有条不紊。旁边收拾摆放礼物的那个人,倒像是六叔的助手。等到事情结束,六叔给主家交帐,吐字清晰,语调平缓,一清二楚,分毫不差。
因此,在左邻右舍的人看来,六叔不仅有学问,脾气好,而且人缘、人品都不错。
除夕下午,就有人家开始贴对联。一般先贴大门上的。先给对联背后涂上糨糊,一个人踩在凳子上贴,另外一个一看是否端正,高低是否合适。然后在院子的墙上随意贴一两张小一点的条幅。房间里的墙壁上,贴上一两幅年画。那时的年画,一张两三毛,最多买一两张,意思意思即可,营造一下新年的气氛。而我们家呢,因为年画太少,就贴我们得的奖状。
窗花、对联等都贴好了,看起来就有了浓浓的年味了。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