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热爱】漳州古城一瞥(征文·散文)
十月的一天,我陪父母去漳州——大弟工作的地方——小住。到了的那个周末,大弟媳从深圳赶来团聚,大弟开车带上我们一起去接她,返回时顺便去了一趟漳州古城。
古城位于漳州市中心区,也是老城区,占地面积不太大,但很古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为古老,才更激起我的探究欲。到达时已是中午,街上行人稀疏,往来车辆却奔流不息,路两边也停满了车,使原本窄狭的街道更显窄狭。有的地方在施工,用围挡遮着,看上去拥挤杂乱。临街多是多层建筑,难见高楼大厦,也难觅大都市的繁华,但有烟火小城的踏实和生动,返璞归真的朴素质感扑面而来。
人行道上湿漉漉的,参差地放着电动车、自行车、拖把、椅子以及其他杂物。街边小馆里不时飘出菜香、酒香,有的窗口袅袅地腾起灰白的烟雾。我们被浓重的烟火味儿俘虏,找了家菜馆,先满足口腹之欲。尽管从德州到漳州,中间相隔近两千公里,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却没想到饭菜相当可口,每道菜似乎都恰到好处,新鲜有味又清淡,我们风卷残云般大快朵颐,一时杯盘皆净。连胃有旧疾的父亲,也没有任何不适,当真是吃了一肚子满意。
太阳炙烤最烈的午后,我们信步迈进了古城的大门,优哉悠哉地随意闲逛。
古城很热闹,也很安详。狭窄而悠长的巷子里,店铺林立,家家门前横挑着颜色深浅不一的黄色布招幌,卖茶的、修表的、冰糖葫芦、护手霜以及当地各类小吃,居然还有瑞幸咖啡。店铺门前不大的空地上,还有许多流动的摊贩,看上去拥挤且繁忙,却并不显得杂乱无章。
在林立的店铺丛里,隔不远就有一家现榨甘蔗汁的摊位,成捆的甘蔗立在一旁,榨汁机前堆着挤过的甘蔗碎渣,有的摊位上还堆放着绿油油的青草,招幌上写着“片仔癀甘蔗汁”。片仔癀不是中药吗,原来它还是一种草?我有些惊讶。弟弟说,是啊,但这种草和药里的片仔癀不是一回事,它们没啥关系,咱也来杯尝尝?弟弟来了兴致,停下来征询我们的意见。父母齐齐摇头,他们的肠胃肯定受不了这个。我们三个便一人榨了一瓶,我和弟弟特意加了片仔癀草,弟媳则要了一瓶纯蔗汁。片仔癀甘蔗汁汁液碧绿,喝起来清冽甘甜,还有一股淡淡的特别的滋味。还喝得惯吗?弟弟问。我点点头说,还行,尝鲜嘛。
小巷上方,一排排悬挂整齐的古黄色灯笼连接起两旁的楼宇,也分割了狭长的天空。我们在它们编织的方阵中走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让这种感觉愈加明显的,是招摇的招幌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门脸上方,水泥砌就的长方框里,镌刻着“国营**路电子零配件门市部”的青灰色大字,带着明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痕迹,方框下面向外开着的两扇门上,却悬挂着各种时尚的手链耳环等小饰物。驻足停留的青年男女鲜衣华服,招徕顾客的店家笑容可掬,妆容精致。
走出小巷,又是另一番天地。举目四顾,俱是古木参天,繁花锦簇,有的古树已有几百年树龄,环境非常清幽。考虑到父母的身体,我们放弃了深入游览,而是在古树下的长椅上坐了下来,静静地欣赏和感受这一方宁静和祥和。我们的对面就是孙中山纪念馆,进进出出的游人不绝于途。弟弟说,这里是中山公园一角,里面有很多跟孙先生有关的人文景观。我默然点头,遥想着先生一生为国为民的丰功伟绩,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对此处的雅洁和整肃不由了然。
在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前,我和弟弟同时停下了脚步。“三世宰贰”,这是什么意思?我俩不约而同地问对方,同时摇摇头,又都低了头去问度娘,才知这里藏着一家三代的辉煌。明万历朝进士蒋孟育官至南吏部右侍郎,在明代,吏部侍郎又被称为少宰,而贰卿是古代对侍郎的称谓。蒋孟育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在其死后,万历皇帝为表彰和纪念他,诰赠其祖其父为南吏部右侍郎,并斥资修建“三世宰贰”坊。这是一个家族莫大的荣耀。就在此坊不远处,还矗立着一座巍峨的牌坊,叫做尚书探花坊,也是万历年间立的,表彰的是一位姓林的礼部尚书。牌坊兀立挺拔,千百年来经风历雨,以沉默而昂然的姿态昭告天下,它们主人曾经的辉煌和成就,也承载着前人对后人的期许和激励。
彻底激发、唤醒人们的自豪感和责任心的,无疑是古城记忆馆,这里有漳州一路走来的足迹,坚实且有力。那一块块展板上,详细记述了漳州从无到有的建设轨迹,以及漳州历史上比较杰出的人物,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现代作家许地山、林语堂等,还有上千年发展进程中,形成和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耀眼、最值得漳州人引以为傲的,当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陈元光,唐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唐高宗时期,陈元光承袭父职,任岭南道行军总管。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治理和开发南蛮之地,并上书朝廷,建议在当地设郡立县,公元686年,唐设立漳州郡,陈元光成为首位漳州刺史。
作为开漳第一人,陈元光在管理上恩威并举,重学兴教,注重改善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归化的当地居民实行区域自治,鼓励汉人与当地人通婚。他还以身作则,迎娶了当地女子为妻。在他的治理下,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都有了迅猛发展,民族融合也得到有力促进。后来因讨伐贼寇,陈元光战死沙场。当地百姓对他热爱、推崇有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给予高度评价,清乾隆皇帝更追封他为开漳圣王。
古城里有一面纪念盛唐开漳的大鼓,鼓面上写着“开漳大吉”四个大字,架在开阔的亭子里,亭子两侧是长廊,许多游人在那休息。以大鼓为中心,左右沿长廊上方一字排开各悬挂了十几面小鼓,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都要停下脚步,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高低错落的鼓声不绝于耳。在那面大鼓前,大人们孩子们都在跃跃欲试,敲了的喜笑颜开地退下,等待者兴致勃勃地上前,热闹欢腾的现场氛围感染着每个人。父亲也蹒跚着走过去,拿起鼓槌敲了两下,脸上同样露出孩子般的笑容。那一声声浑厚、激越的鼓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里,穿越人群,穿越时空,在唐朝的漳州大地上激荡、回响,绵绵不绝。正是这富有穿透力的鼓声,唤醒了这里的先民们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豪情,他们用自己粗糙有力的双手,缓缓打开了漳州上千年的建设史,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令我略感惊奇的是,古城街头赫然矗立着台湾路的牌子,虽然我知道,这只是道路命名而已,可走在台湾路上,心里还是涌上别样的感觉。后来又看到了香港路,两岸三地,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走在了一起。
离开时斜阳尚暖,高高地挂在西边的天际,古城像一位沉默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这一片温暖里安详地闲坐。那一刻,我的脑际突然浮现厦漳大桥那俊美傲岸的身影,处处繁忙的建筑工地以及工地上堆叠着的大型机械、集装箱等,那是在漳州开发区,大弟他们正努力建设的地方。我们昨天才从它们身边经过,那儿的高效、现代和昂扬刚刚惊艳过我们,大弟说,那是他们着力打造的未来,是漳州鲜亮亮的明天。
从老城走过,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艰苦卓绝的昨天;走进新区,我们感受一个城市继往开来的今天。传承与创新,在这一刻,无比具象,无比生动。百度说,“城市就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因为是聚居地,人们都以此为家,相互依靠相互热爱相互影响,并主动为它奉献自己。因爱而聚,因聚而兴,这便是一个城市奋发向前的不竭动力。

祝新年快乐。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