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童谣里的幸福(散文)
至今记得这首《小白鸡》童谣:
小白鸡,嘎嘎嘎,
打小在她老娘(外婆)家。
舅舅给她好饭吃,
妗子给她官粉搽。
一搽搽到十七八,
给她说个婆婆家。
说到城南大官家,
也有楼,也有瓦,
也有大车搬庄稼,
也有小车走娘家。
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童谣。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物质相对贫乏,但是精神非常富足。农村生活条件虽然相对落后,但是我们往往三五成群,一块唱着童谣,一块欢乐地玩耍。用五个石头蛋“拾石头”,一拾大半天。我们一边拾石头,一边嘴里唱着:“捞摸一抓,拾仨好仨,拾俩好俩,拾个好个!”全是幸福与满足。一个小沙包,我们就能玩的异常开心。扔沙包相当有趣,为了躲避飞来的沙包,需要不停地来回闪躲,练就敏捷与机警。更别说“溜手绢”与“老雕抓小鸡的游戏了”,玩的那叫一个开心。肢体活动累了,转而专心在“唱念”上。小伙伴们嘴里不住地唱着童谣,唱人家的幸福,唱自己的快乐与憧憬。《小白鸡》就是我们小时候童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童谣中的“她”,相当幸福如意:亲人呵护,生活富裕,婚姻美满,幸福多多。这首童谣也很有学问,开头就是“兴”,说“她”先言“小鸡”,拟声“嘎嘎嘎”,小鸡模叫出小鸭的“嘎嘎嘎”的声音,既显俏皮又显地域文化特点。从小住在姥姥家的“她”倍受优待,舅舅疼爱,妗子呵护,肚子不受屈,还可以美美地打扮,真是幸福到让人沉醉!从“爱幼”的细节可以看出那时人心的淳朴,亲情浓厚。“她”十七八岁,芳华年纪,“她”又找到好人家,“给她说个婆婆家,说到城南大官家”。于归的喜悦从文字间溢出,有楼有瓦,安居之乐;有大车搬运庄稼,有小车走娘家,满足之美。普普通通的童谣,浓厚的民间文化贯穿其中,满满的幸福也贯穿其中。我们也是幸福地唱起童谣,这种幸福疗治了童年的饥渴与蒙昧,使得一些人虽然没能有幸走进过学校,也有了些“文化熏陶”。童谣总是刻着时代的烙印,因为那个时代缺衣少食,所以“庄稼”是精神的最高寄托。丰收是幸福的承载,安居乐业便是最大的愿望。有辆小车走娘家的幸福,也会成为女孩子的憧憬。
另一首童谣还是《小白鸡》,内容却不雷同。
小白鸡,嘎嘎嘎,
上南园吃黄瓜,
黄瓜有种,吃油饼!
油饼香,吃辣姜!
辣姜辣,吃面汤!
面汤面,吃鸡蛋!
鸡蛋有皮,吃果子仁儿!
果子仁儿有尖!
吃大官!
大官打板子,
屁股红青紫!
这首童谣里的幸福,不是要淌出文字的那种。而是一个任性挑食的幸福孩儿在撒娇任性,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又那么多可以选择的,均不能满足。于是对答者怒了,直接要拉对方“见官”,让她或他去大官那里吃板子!这首童谣,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手法,一样一样地点出好吃的,说出物质的丰盛,生活的幸福。“黄瓜”“油饼”“面汤”“鸡蛋”“花生”等等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生活幸福的标志,一日三餐能够饭菜充足,已经是一种享受。如果把每天的食物再上升到“黄瓜”“油饼”“面汤”“鸡蛋”“花生”随手可得的层面,幸福的厚度已非寻常可比。再看童谣里的主人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应该拉去见官打一顿板子!大官的威慑力震摇晃了一行行文字。那个时候见官是不容易的,“见大官”会吓得人两股战战。
从童谣里也可以看见我们那个时代的家庭教育方法:吓唬!还有一条没在童谣里体现的,那就是打骂。劈头盖脸一顿骂,操起擀面杖、笤帚疙瘩,磨棍一顿暴揍,只要打不死,不等那种疼痛消散,便唱起童谣,走出家门,到大街上寻到小伙伴。一块上学,一块放学,一块到野地里挖猪草,搂柴火。童年很多不如意不称心很伤心甚至朦朦胧胧的那点忧郁,被童谣里的幸福马上治愈。童谣里的幸福是一副救济童年创伤的灵丹妙药。
还有一首《小白鸡》童谣,唱出的不但是幸福,还有想象与浪漫。
小白鸡,铜盆架,
打小住在老娘家。
老娘做件新衣裳,
妗子秀个拖拉裙。
拖拉裙上一对鹅,
扑棱扑棱下了河,
这沿你家,那沿我家,
铺下棉单卡芝麻。
一碗芝麻两碗油,
大姑子小姑子来梳头。
这首《小白鸡》最喜欢唱。已经很大了,每当过年做了新衣服,还会蹦蹦跳跳唱起这首《小白鸡》童谣。多么浪漫的童谣!多么幸福的童谣!多么慈爱的姥姥!多么心灵手巧的妗子!妗子绣的图案,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一对大白鹅,竟然走下了拖拉裙子,“扑棱扑棱下了河”!童话的世界赫然展现,灵动的画面定格在脑海中,有趣的灵魂瞬间被打开。我们就是从童谣的幸福里汲取营养,把羸弱的童年滋养得壮硕起来。
这首童谣里的温馨画面,至今令人艳羡不已。纵然一河分两岸,这边是你家,那边是我家,一家人总归是一家人。即使隔着湍急的河流,割不断亲人情长。需要注意的是:是请大姑子小姑子来蘸着香油梳头。姑嫂和谐,是家庭幸福美满的象征。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如此深情厚谊,能够温柔以待,朴实溢于附着文字,真情撼动万众人心。
童谣很直白,但童谣教会了我们的责任感。
喂喂喂,
北京来电话,
叫我去当兵,
我还没长大,
叫我去扛枪,
我还有点怕。
细想怕什么?
我有国和家。
拍着胸脯说,
一定听党话。
我猜想这首童谣一定是“有学问”的人的杰作。因为在这首童谣里,格局完全被打开,从以往念念不忘的个人向往一下子上升到了家国情怀。
那首短小精悍、描绘理想生活的童谣又在耳畔回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大喇叭!”宏伟蓝图已经成为现实,童谣里描绘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完全拥有,并且幸福已经从潺潺小溪汇集成了滔滔江海。回味童谣里的幸福憧憬,提醒自己:珍爱幸福!珍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