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我在灞河(散文)
时间过得真快,我从喧闹的市区里搬过来住进浐灞半岛,已经四年了。这里是城的东郊。
灞河的流水,日夜相伴。清晨,步道上有人晨跑,河面上飞翔着白色的鹭鸟。傍晚的灞河,日落的余晖下,河边的芦苇丛中垂钓的人静静地坐着,一杆钓影,光晕斑驳,宛如金色的剪纸。人都说,近处无风景,而我,每日晨昏里在河岸边散步,小黄狗陪伴着我,春去秋来,或岸上或坝下,柳枝拂面,水波粼粼,总也看不够灞河。我是闲的,时光是闲的,河水澹澹,也是悠闲地淌着……人,也就在这闲中慢慢悠悠地老去。
夏日里,披岸有着绿茵茵的草地和粉黛乱子草。孩子们在草地追逐嬉闹着,女人们在粉黛中做着优美的姿势,拍照。
仲夏,彼岸花盛开着,细细卷卷的花瓣随风荡漾,如飞天女神的裙带飞舞,撩拨着路人,给寂寂的心情涂抹了一缕鲜红。他们说这是隔世的花语,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回忆中的悲伤。我知道,这花,又被叫做“曼珠沙花”,意为天上之花。这花,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这花并不气馁,所以,我偏要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的开放,绽放出热烈的火焰。哪怕,生生相错。哪怕,过了夏便是秋。
入秋,瑟瑟的风扫着零落的黄叶。月亮在窗,隔窗是亮亮的河水,更是让人寞寞的闲。王维放下了红尘俗世,他说,“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坐看云起云落,他便与这山山水水同空同寂了,一个“悟”字得以离世的洒脱。洒脱的,并不为“却道天凉好个秋”羁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风里,柳枝婀娜。柳,近水而生,亲水而长,灞河岸边多柳树。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中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如今,“三河一山”的二百里走廊,已是柳荫遮蔽,处处莺啼。
灞河柳因灞河而得名,亦称灞柳。“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每年的暮春,柳絮飞扬如雪,轻盈的飞絮又惹出几多离愁和几多的诗绪来,让诗人去长吁短叹。“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故,王维写《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李白有诗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灞河,古名灞水,宋,程大昌《雍录》说:“此水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出入陇、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古时灞桥设有驿站,长安古道,南来北往,友人们折柳相别,自古以来也就成了习俗。“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灞柳风雪”也因此成了长安的八景之一,灞桥,也就被称为“销魂桥”了。
我站在灞河边,惆怅着故人的惆怅。远望,莽莽秦岭,横亘在城南,岚气氤氲……“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柳色青青,年年依旧。灞河诗韵,袅袅如弦。惆怅如斯,柔情如斯,画意诗情,写就灞河。
那日,下雪了,雪花轻轻盈盈,飘飘扬扬飞舞着,我驻足岸边,默默望着宽阔的河面……似乎,有一种感觉,如同那晚,我坐在窗前的一盏灯下,细细地去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窗外,车辆呼呼驶过,车的灯光时而扫过墨蓝色的窗帘,我的心如这漫天飘雪里的灞河水,清冷,凝滞,平静而舒缓。
2024。12。30。夜。于浐灞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