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暖】 逝水流年中的童年游戏(散文)
一
童年,像一个变化多端的万花筒,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墨画,那是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在没有上小学之前,父母由于忙工作,没有时间管我,放任我自由成长。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找同伴开心地玩耍,白天有些不着家,晚上饭碗一推就又跑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直到母亲叫我,才不情愿地回家去。我喜欢爬高上低,有时坐在高高的树杈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常常把衣服磨破,害得母亲忙碌一天,晚上还得坐在灯下为我缝缝补补。
有一次,我和同伴一起逗邻居家的狗,一开始狗只是“呜呜”地呲牙吓唬我们,一低头,我忽然瞥见一小块砖头,便顺手拿起砖头扔了过去,狗被成功地激怒了,对我穷追不舍,我哪里会跑过四条腿的,结果被它结结实实地在腿上咬了一口,吓得我哇哇大哭。
春末夏初的夜晚,月明风清,我叫上三五个伙伴,一人拿着一个小玻璃瓶跑到麦田里去捉一种叫“老金豆”的虫子。这些虫子虽然有翅膀会飞,但一到晚上,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飞,我会趁机捉住它们,把它们一只只装到小瓶子里,第二天早上,用它来让我家的小鸡饱餐一顿。
那时候同村的小伙伴喜欢一起玩耍,我跟着他们学会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像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放风筝等,许多玩具都是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因为制作不易,对这些玩具倍加珍惜,有着深厚的感情,玩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那时候没有电视,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生活虽然单调,但并不枯燥。
二
鸡毛毽子是我童年时的最爱。
毽子的制作材料可丰富啦!有纸毽、布毽、塑料毽等。踢毽子,没有场地的限制,简单易操作,可以很好地活动关节,对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踢毽子的游戏由来已久,据说它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到清朝时,人们踢毽子的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的趣味性堪比踢足球,令人着迷。
小时候的我活泼爱动,两眼一睁,一会儿也不闲着。为了踢毽子,就自己动手缝制毽子来玩。我家的抽屉里有许多小铜钱,外圆内方,为了加重它的重量,踢起毽子来不至于轻飘飘的,我有时候会用两枚铜钱合在一起来制作毽子。在母亲的针线筐里找出来一小块花布把铜钱包一圈,然后用针线缝制一圈,把多余的布边给剪掉,这就样一个圆形的底座就做好了。我找来一截电线,把里面的芯抽掉,把外面的皮圈下面剪开一个“十字型”的爪,把它们缝制在铜钱中间,让“爪子”牢牢地固定在铜钱上。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公鸡,每天晚上过了十二点钟,公鸡就会打鸣,母亲说鸡叫三遍天就要亮了。在院子里找几根鸡毛,那还不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但好看的鸡毛都长在公鸡身上,油光锃亮的,看得我两眼放光,就有拔下来几根的冲动。有一次,为了找几根好看的鸡毛,我没有忍住,趁天黑偷偷地跑到鸡笼里去揪公鸡的鸡毛,公鸡疼得嗷嗷直叫唤。母亲还以为有谁偷鸡呢,当发现是我在揪公鸡的羽毛时,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她生气地问我:“你抓抓自己的头发,看看疼不疼?”从那以后,我再缝制毽子,安的鸡毛都是从地上捡的,再也不敢去揪公鸡的毛了。
毽子做好,就可以自在地和小伙伴踢毽子了。一般左脚着地,右脚踢,随着毽子的移动,左脚也跟着移动,毽子落在棉鞋上,发出“噔噔噔”铿锵有力的响声。我们一边踢毽子,小伙伴帮忙数数,“1、2、3、4、5……98、99、100……”毽子只要不落地就接着踢,直到落地才算输,下一位接着踢毽子。毽子像彩色的精灵,上下翻飞,好不快活。踢毽子高手可以自由地控制它,它就像是粘在脚面上,怎么也掉不下来,引得小伙伴一阵喝彩。踢的次数多了,我也成了踢毽子的高手,直踢、内踢、外踢、内八字、背后踢,踢毽子让我们踢出了很多的花样。可以用头接住毽子,也可以用手心手背接毽子,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
“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跃毫飞一样佳。”寒冷的冬天,没有取暖设施,冻得我手脚冰凉,我们几个小女孩便拿出各自的毽子来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踢的数目最多,就是获胜者。踢毽子是小女孩的拿手好戏,大家玩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便热得满头大汗。每一次踢赢小伙伴,我就像考了一百分似的兴奋,心里乐开了花。
踢毽子,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它不仅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在运动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
倒立贴墙根是一项简单又有趣的运动,我们年少时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因为它不需要准备材料,只要有墙,随时可以做。
也不知道是逞能还是显摆,小时候的我是个憨大胆,虽然从来没有学习过跳过舞,也没有活动腰,直接就双手着地,背对着墙,然后双脚往上翘起,一下两下,直到双脚够到墙壁贴上去,就算自己成功了。可有很多时候,坚持不了两分钟,就会手软,脸儿憋得通红,双脚从墙壁上面滑落下来。
为了练好贴墙根,不服输的我,回到家里还满脑子想着怎么才能不让自己摔下来,如何才能贴得时间长。晚上,躺在床上,看着贴着挂历的图片,突发奇想,不如在床上倒立贴墙根,床上有被子,软乎乎的,不至于摔疼了。于是,两手支在床上,开始抬起双脚往墙上贴。有时候歪了,倒在床上,惹得姐姐哈哈大笑。在家丢人,也比在外面丢人强。我相信熟能生巧,只要坚持练习,掌握了倒立贴墙根的诀窍,就能好好地和小伙伴比一比,谁还不会倒立贴墙根呢。
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家家户户的墙几乎都是土墙,很少有砖墙的。我和小伙伴春英、梅英、春玲一起叽叽喳喳,大家一溜排开,梅英姐当小队长,“开始”随着她的一声令下,我们各就各位,把双手支撑在地上,背对着墙,开始双脚往上翘起,双腿发力,往墙壁上贴。有利索的一下子身子就贴在了墙壁上,有的像小青蛙,跳了半天,两条腿还在那翻腾,有的双手离墙远了,还有可能翻过去,弄不好摔个狗啃泥。“哈哈,摔了摔了,真笨哪!”惹得观看的小伙伴哈哈大笑。摔了的小伙伴被嘲笑后面红耳赤,一脸的不服输,还非要重头再来。而贴在墙上的小伙伴看谁坚持得时间长。
有一次,我贴墙根时,裤兜里装的糖果撒落了一地,小伙伴们笑着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捡,谁捡到了就是谁的。等我双脚着地时,顿时傻眼了,地下只剩下两颗糖了,它们委屈巴巴地躺在那里,让我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就先把兜里的糖掏出来用手绢包裹起来,放在一边,也不至于落个被“抢”的下场。
贴墙根的游戏,不知不觉中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再大的困难面前,我也不会畏惧,不会退缩,我学会了咬牙坚持,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四
丢沙包,也是我童年时最喜欢的娱乐游戏之一。
沙包,是我自己亲手缝制的,虽然针角歪歪斜斜的并不是很好看,但却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喜欢缝制六边形的沙包。先把母亲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可以用相同的花色,也可以用不同的花色,把它剪成六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的小布块。把小布块正面朝外,针角缝制背面。先把两块的边拼接在一起,再拼第三块、第四块,这四块连在一起,像一个没有顶的圆柱,我在顶上再缝一块,底下缝一块。最后留下一点口,用手把整个沙包外皮从里侧翻出来,一个沙包就大致成型了。往里面放入一些玉米粒、豆类或着小米粒,不要放满,留下一点空白,再把小口也缝上,这样一个可爱的小沙包就缝好了。
玩沙包至少需要三个人以上。一个人或多个人站中间的位置,另外两个人分别站在离这个人有三到四米的距离,作为投手,可以往中间投掷沙包,中间的人如果被沙包把击中,就算被淘汰出局,如果能接住沙包,就可以多出一条命,或让出局的队友重新上场。
丢沙包的游戏,需要大家不停地奔跑,场上激情澎湃,大家躲躲闪闪,唯恐自己被沙包击中,那就不得不下场了。当然,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那就是同伴接到了沙包,自己又被救活了一次,可以重新上场比赛了。有了前车之鉴,再上场时会更加小心翼翼,我们在奔跑中,童年时光就悄悄地从身边溜走了。
丢沙包,不仅锻炼我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了我团队合作精神。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融入集体之中,融洽地和同事友好相处,在工作中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如今,商店里有各种毽子、沙包、跳绳,五彩缤纷,应有尽有,我却再也找不到童年玩游戏的乐趣。现在的一些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玩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孩子一有时间会沉浸在手机里的游戏无法自拔,少了很多户外活动的乐趣。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自由奔跑,快乐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童年的游戏,就像天上闪亮的星星,一个又一个,多得数不清,它温暖了我童年的纯真岁月,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时光飞逝,那些玩游戏的画面却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