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学会倾听(散文)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还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也可以说,人生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倾听。
在人生的某个转角,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这些际遇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于我而言,能成为中国小作家的金牌讲师,并非笔尖在纸上舞动的精彩,而是源于一次次倾听的实践。
倾听,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丰富了我的创作灵感,让我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
我的文学梦始于一个繁华的小镇——北方小香港。童年的我,常常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听祖母讲述古老的传说。她的声音如同夏日的蝉鸣,清脆而悠长,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是一颗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祖母的故事里,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有义薄云天的英雄,也有狡黠机智的狐狸。这些故事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更让我学会了倾听——倾听那些微弱却深情的声音。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声音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家乡,走进了热闹的城市求学。生活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起初,我对这些差异感到困惑甚至排斥。然而,一次偶然的对话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在一次社团活动中,我与一位来自少数民族的同学发生了争执。我们的观点南辕北辙,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就在我们即将不欢而散的时候,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你所坚信的真理,可能只是你所处环境的产物?”这个问题如同当头棒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开始意识到,我所接受的教育、我所生活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而那些与我不同的观点,或许正是我所缺乏的视角。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倾听——倾听那些与我相异的观点,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多元的世界。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教师。家访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我曾拜访过战功赫赫的老兵,听他们讲述枪林弹雨中的生死瞬间;我曾走访过留守儿童的家庭,听他们诉说对父母的思念与渴望;我曾对话过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听他们分享创业路上的艰辛与喜悦。每一次家访,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开始意识到,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丰富。而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使命不仅仅是教学,更是传递声音——那些在喧嚣世界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于是,我拿起笔,开始尝试将这些声音转化为文字。我写老兵的坚韧与乐观,写留守儿童的孤独与坚强,写企业家的勇气与智慧。我的文字成为孩子们的下水文,他们听到这些声音,感受到这些情感,思考着一些他们能力所及或不及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出版自己的书籍,有小说,有散文,有纪实文学。我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然而,无论赞美还是批评,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念。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对话。而要实现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倾听生活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倾听世界的声音。
记得有一次,我在创作一部关于城市边缘人群的小说,遇到了瓶颈。我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于是,我决定暂时放下笔,走进他们的生活。在那些平凡却充满故事的日子里,我有幸亲历了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也见证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瞬间。这些故事如同一曲曲悲欢离合的交响乐,在我心中久久回荡。
◎拾荒老人的坚韧与爱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洒满街道,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在垃圾桶间穿梭。这是我每天必见的场景,一个年迈的拾荒老人,佝偻着身躯,却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捡到更多的废品,换得微薄的收入,给生病的孙子买药。
老人名叫老张,年过七旬,满头银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他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孙子小宝患上了白血病。为了给小宝治病,老张不得不重新拿起拾荒的袋子,日复一日地在街头巷尾搜寻着希望。
老张的生活极为简朴,他的“家”不过是街角的一个简陋棚子。每天,他早早起床,简单吃点干粮,便开始了一天的拾荒之旅。他的身影出现在垃圾站、回收点,甚至别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堆。他的眼睛如同雷达,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可能的“宝藏”。
有一次,我看到老张在翻找一个垃圾桶,他的动作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物品。突然,他的眼睛一亮,从垃圾中捡起一个空药瓶。他仔细端详着瓶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这个药瓶是小宝最近吃的一种药的包装,看到它,老张仿佛看到了孙子康复的希望。
老张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坚韧与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些灰暗的日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单身母亲的辛酸与坚持
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单身母亲,她的生活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为了供女儿上学,她白天打三份工,晚上还要做手工活,只为赚取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
她叫梅,三十出头,却已满脸沧桑。几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梅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梅的一天从凌晨开始,她要赶在女儿起床前准备好早餐,然后匆匆赶往第一份工作——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上午的忙碌结束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份工作——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下午,她还要去第三份工作——在一家清洁公司做保洁员。
三份工作,几乎占据了梅所有的时间,但她依然觉得不够。晚上,当女儿熟睡后,她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一些手工活,比如串珠子、折纸盒,这些活计能为她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梅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她从未在女儿面前流露出一丝疲惫。她总是微笑着,鼓励女儿好好学习,告诉她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有一次,我看到梅在餐馆工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手。她疼得龇牙咧嘴,却依然坚持着,没有叫苦,没有抱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伟大,她用自己的痛苦,换来了女儿的幸福。
梅的故事让我明白,生活虽然艰难,但只要有爱,有坚持,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失业青年的迷茫与追寻
在繁华的都市中,有一个青年,他的名字叫阿强。他曾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突如其来的公司裁员,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为了找到一份新工作,阿强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他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助。
阿强刚满三十岁,原本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的企业,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经济不景气,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阿强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失业后,阿强开始四处投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加上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他的求职之路异常艰难。
阿强的信心在一次次的失败中逐渐消磨,他的脸上写满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选择。
然而,阿强并没有放弃。他知道,生活总要继续,他必须找到一份工作,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寻找机会,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只要有合适的岗位,他都会去尝试。
有一次,我看到阿强在一家招聘会现场,他拿着自己的简历,一家一家地询问,一次一次地被拒绝。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坚持着。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韧性,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阿强的故事让我思考,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与坚持。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引导学生们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去传递他们的希望。
退休后,我应邀加入中国小作家工作坊,这是社科院管理的下属部门。我当上了文学讲师,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我引导更多孩子,用文字唤起更多人的倾听,让这个世界因为倾听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的眼睛看世界,我们的心听世界。”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倾听,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用爱去拥抱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阴影。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真正懂得爱与被爱。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