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感悟繁华背后的意难平(随笔) ——重读《红楼梦》一
(一)一部《红楼梦》,道尽意难平
时隔几年,我又开始写《红楼梦》读后感了。也许会有人说,你这是吃饱了撑的,闲得发疯,才来凑热闹,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早就被一帮红迷写烂了,你又想来拾人牙慧吧?现今谁还对那些陈词滥调感兴趣,你就省省心吧。
不管怎么样,《红楼梦》的读后感,我是决定从今天开始写定了。只为让自己重温经典,并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安顿、取悦自己的心。
言归正传,先从第一回看起、写起。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
这一篇开篇就讲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既然是真事隐,那么我们现今之人不可能完全知道作者曹雪芹心里到底想说什么,限于种种原因,他不能竹筒倒豆、和盘托出、直抒胸臆道出自己的心中事,只能用比较隐晦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想表达的,那么我姑且不必绞尽脑汁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深意,只须从字面上去理解这部经典,进行浅层面的个人解读即可。写读后感也算是练手吧,或者说让自己的大脑多转几圈,让自己的脑子免于生锈而已。
怎么写这部鸿篇巨制的读后感?从多角度去解读,大概率是不适合我这种才疏学浅之人的,我毕竟没有那样的见地与知识储备,也不想太辛苦了自己,太较真也是我不愿意的,率性而为才是我崇尚的活法,那么天马行空地写,看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拘一格,随心所欲,就是我喜欢的。这样写感受,可能也是更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一部《红楼梦》,道尽意难平。
曹翁旷世才,巨作泽后人。
我今重阅读,拙文诉心声。
(二)重读《红楼梦》繁华富贵谁不羡,纵是顽石也垂涎
《红楼梦》第一回,交代了此书的来历,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全书蕴含了太多人生至理。限于时间与精力,不能将此书逐字逐句一一解析,也没有那个必要,写读后感,也不是复述原文,作为笔者的我,只须针对那些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一下个人解读即可。
第一回讲到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遗弃了一块石头,此石头在青埂峰下自经煅炼后,灵性已通,为自己未能入选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此石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听其高谈阔论,被他们讲的红尘中荣华富贵而怦然心动,也想去人间享受一番,便吐人言求僧道把他带入红尘。
(划重点)僧道对此石说的一段话,足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但是顽石尚未经历人间事,不懂人间至理,并不信他们的谆谆告诫,完全听不进去僧道的药石之言。
僧道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僧道的话,其实就是为贾宝玉的一生命运作出了预判,开始享受人间荣华富贵,最后还是一切成为了一枕南柯,空欢喜一场。这是因为他逃脱不了一个自然规律,那就是“乐极生悲,盛极必衰”。
这也告诉我们,人不经历过从有到无,从浓到淡,就不知道什么是繁华如梦、一切皆空。人间荣华富贵,让多少人汲汲营营,拼尽全力去追逐,结果却是从未试过拥有,折腾半天空费力。
石头不听劝,非要二仙带他去人间,这正是:
繁华富贵谁不羡?纵是顽石也垂涎。
一朝凡心如火炽,哪管红尘多虚幻。
苦求僧道相携带,化身宝物入人间。
从此石头别寂寥,无中生有恐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