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鲁迅笔下的闰土(随笔)
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文学著作里,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扉的故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闰土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他的出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之门。
少年时期的闰土,恰似清晨沾着露水的鲜嫩蓓蕾,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无尽的纯真。他紫色的圆脸犹如熟透的葡萄,洋溢着健康的色泽。那双明亮的眼睛,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清澈而灵动,里面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头戴一顶小毡帽,这顶毡帽不仅是他的装饰,更像是他农村少年身份的一个独特标识。而那银项圈,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仿佛是父母给予他的珍贵守护和祈福,也为他增添了几分莫测的神秘和童真的可爱。
他在瓜田里的身影矫健灵活,手握着钢叉,目光敏锐地紧盯着每一处可能出现猹的角落。当猹狡猾地逃窜时,他迅速而敏捷地追赶,以及勇猛刺猹的动作干净利落,展现出农村孩子特有的勇敢和机灵。他讲述的那些海边的趣事,更是让人心驰神往。他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潮汛来时跳鱼儿的欢快跳跃,五彩贝壳的绚丽多姿,还有那在沙滩上肆意奔跑的自由。他的语言生动鲜活,仿佛将那片广阔无垠的大海和富饶的海滩直接搬到了听者的眼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热情与活力,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他内心那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然而,岁月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曾经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光芒。老年的闰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令人怜悯而又心碎的画面。他的脸如同干枯的树皮,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曾经明亮的眼睛变得浑浊而呆滞,失去了昔日的神采,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麻木。那顶小毡帽已经破旧不堪,再也无法为他遮挡风雨,而银项圈也早已不知去向,仿佛带走了他生命中的所有幸运和美好。
他的身体伛偻着,像是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弯了脊梁,再也无法挺直。他的动作迟缓而沉重,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顺从。当他再次见到鲁迅时,那一声“老爷”,如同重锤一般,击碎了曾经纯真的友谊,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他不再是那个能够自由畅谈、充满梦想的少年,而是被生活折磨得失去了自我,被封建等级观念束缚得失去了灵魂的可怜人。此刻的闰土与少年的闰土宛如天壤之别,令人唏嘘,令人感叹,不禁使人追忆,堵心而哀叹,给人一种久久难以平静的心灵震撼。
鲁迅先生通过闰土这一形象的塑造,其用意深远且极具社会意义。首先,闰土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少年时的闰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虽然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他的心灵是自由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苛捐杂税的重压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闰土这样的农民逐渐陷入贫困和绝望的深渊。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
其次,闰土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曾经与鲁迅亲密无间的闰土,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低人一等的位置,与昔日的朋友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等级观念的侵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破坏了原本纯真的情感。鲁迅先生以此形象而逼真的笔触犀利地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荒谬,呼吁人们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冲破这种禁锢人性的腐朽观念,追求平等、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再者,闰土的形象也是对当时中国广大农民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无数在黑暗中默默承受苦难的农民,他们辛勤劳作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抗争。鲁迅先生通过闰土,向社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希望能够唤醒民众的觉醒,共同为改变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悲惨命运而努力。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但鲁迅先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鲁迅笔下的闰土,像一尊挥之不去的蜡像一样矗立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物形象,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在残酷的压迫下的扭曲和挣扎。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当家作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百万闰土获得了新生。但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福祉开创更加宏伟的未来,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不断改革,锐意进取,为营造不断完善跟上时代步伐更加积极向上公平、自由、美好幸福的社会氛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