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今天,我来群里转了一圈(随笔)
说实在,同样工作久了,会疲倦。不再是日久便生情。
担任班主任以来,感触很深,收获也多。
工作二十多年,代出学生近万名。现在既是孩子家长,也是孩子老师。
当年参加工作,年少轻狂,精力充沛,棋琴书画,写文演算,周末爬山,约几好友,闲时小聚,感觉日子很有色彩。特别是几个同事,周末在校园内,一个演唱,一个拉二胡,一个拉小提琴,我背起手风琴,别开一面的演唱会就这样开始了。惬意,有味的校园生活。课堂上,抢课,拖堂是常有的事,狠不得把自己学到的全部都装进学生脑袋,从不感觉到累,也从没抱怨过工作辛苦。
倒是现在,做起班主任,感觉和以前的班主任味不一样了。有种使命感,更感觉担子很重,起早贪黑,反思当天工作,研究每一个学生,跟踪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是否缺失?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但现在越来越发现,班主任工作很艰辛,零零碎碎。琐碎到一个学生衣服不扣纽扣都关注。已经找不回昔日班主任的味道了,显得很苍白,枯燥。
不知是职业厌倦,还是随着年龄增长,更喜欢静的缘故,不得而知。也不知是时代变了,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变了,还是孩子对知识不再苛求。总之,就像一个同事说的一样:“当老师久了,发现越不会当,越不会讲课。”大概有这方面的因素吧。
做老师,容易养成婆婆妈妈,不由得把这种习惯带回家,在家人面前也唠唠叨叨,家里人也反感,不时会造成群起而攻之,难免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最可怕的便是,把班上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转嫁给自己孩子身上,在自己孩子身上总是找毛病。从而自己的孩子也不常和家长沟通,日久了,也疏远了,反过来一想,有点愧对自己孩子。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疏忽了自己的孩子。这,老师通病!
不过,每天在班级群里,还能找到一丝慰藉。每每看到负责任的家长,给孩子找题做,求教、解惑,才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每个家长都很喜欢自己的孩子,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很优秀。
那种焦急劲,做过家长的都深有体会,也很有感触。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的不要落在后面,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学习好,常常受到老师的青睐。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别人的孩子?想到这里,才悟出“人误地一年,人误人一辈子”,误了一个人,就是误了这个家族。
一些价值观有问题的家长,映射在孩子身上,就出现了一部分问题学生,在家放任自流,在校思想偏激,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动作。就像今天学生才艺汇报演出之时,有几个学生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一些不好的动作逗同学狂笑,刷自己的存在感。他们想用这种的手段,博得同学的欢笑,想出人头地,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他们实在没有什么可在同学面前显摆。实际上,这些学生内心空虚,寂寞,无任何特长可施展,以这种方式标注自己的存在。其实,这也反应出一个家庭教育的缺失。至少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没有营造好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群里也有每天观望的家长,从来不发声。显得很自卑,原因是自己的孩子怕不优秀,不好落面。其实,他们每天至少进群看看,不是关注群里说的话题,而是很想看看班上今天都有啥事。更怕看到孩子批评放在群里,心里不是滋味。更有甚者,总觉得孩子需用什么,给你办到,学习是孩子的事。在嘴上常有一句口头禅:“我们在家里也没办法,家长一说话,就顶嘴。我们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家庭教育如果走到这种地步,开始走下坡路了。还是要多和孩子沟通,找教育的切入点。否则,一失足而千古恨,谁之过?
教育是古往今来常谈的话题,但教有法,但无定法。最难修剪的是人,最难相处的也是人。跟风,讲排场,由来已久。看到别人做的好,但不一定你也做的好。教育孩子也一样,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方法有效,但对于你家的就不一定了。所以,不要把教育的绝对权力寄托在老师身上,老师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有他们的情感零界点。不要把腹诽牢骚全部泼洒在老师身上,老师和医生一样,不可能包治百病。老师也有家庭,有妻子儿女,有父母朋友。
虽然老师和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是一段缘分,但是能否珍惜,还是要看互相配合的默契度。配合的好,互利共赢,配合不好,距离成功就远了。何况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教师,能有多大能耐。
做老师,只希望,把爬在一定位置的学生,想上去,而又上不去,在此时推一把爬上去,感觉很幸福了。老师也容易满足,也容易感动,我的理解这样。韩愈对老师的理解,“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想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让韩老先生无语。
不过,和年纪轻轻的孩子在一起,可以随时保持年轻的心态,不断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也不错。偶尔也嘚瑟一下,让孩子们起绰号“老顽童”,还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