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在隆兴寺浏览历代遗迹(散文)

精品 【东篱】在隆兴寺浏览历代遗迹(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9发表时间:2025-01-05 05:41:46
摘要:我从未有过读史的感觉,但走进河北省正定的隆兴寺,有了这种读感。既然千年,我大致耙梳一下隆兴寺千年的遗存,把握一下一座寺庙的发展脉络。


   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它的名望很大。正定人说,不到隆兴寺,就不算来过正定。隆兴寺,是千年佛建地标,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蜚声遐迩。
   古建大师梁思成曾赞誉它是“京外名刹之首”。其著名,不仅仅是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的佛寺古建群;还有它所表达的历代文化。我于秋末,穿行并环绕寺中,巡检着自隋朝至今各朝留下的遗迹,仿佛是翻阅了一卷佛寺的编年史。
   隆兴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原名为“龙藏寺”,具有“元级”价值的是“龙藏寺碑”,距今已1400余年,碑阳30行,行50字,约1500字,碑文记建寺始末,被喻为“隋碑第一”、“隋碑之冠”等名望。其背面阴文,有的已经残损不全,但整体观摩,90%以上的字迹清晰,念句流畅,真是一种阅卷的享受。今人对寺碑的价值,大都集中在书法上。认为“足继右军”,有“淡远之神”,是开初唐书法诸家之先河,尤其可视为对褚遂良一代书家的出现做了铺垫。
   我们总能在文物上找到某些传承的脉络。尽管中国书法史中,要寻觅其蛛丝马迹很困难,但一座寺碑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物影像。走进碑侧的寺内小店,我选一本碑文拓印本,揣摩其小楷碑文的妙处吧,世人学书,直取“兰亭圣教”,取法乎上,但无法忽略龙藏寺碑的书法魅力。
   书法,由两晋至盛唐,并非是一个悬崖跳水的存在,隋代对其发展过渡,有着不可否定的贡献,大概是一个台阶般的存在。
   我关注寺内的一座照壁。隋代叫“影壁”,再前推,就让我们想到“祸起萧墙”这个成语了,萧墙就是影壁。寺内影壁,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仔细观瞻,颇有审美价值,也有文化思考价值,同样一物一词,不可乱用。
   壁顶流线一曲,通观属于歇山顶设计,阳光打照,绿色琉璃瓦,光辉灿烂,绿光与金色辉映成趣。四角岔角皆饰牡丹花图案,似乎也是表现吉祥如意之意,壁面底色为紫红,庄严肃穆,壁心由三十六块琉璃构件制成二龙戏珠图案,其工艺水平堪称绝品。在饰色上,龙多为金色,罕见绿色。细观,绿龙于碧波之上,踏波翻浪,有吞云吐雾之雄伟气象。
   据寺内文物看板介绍,影壁的二龙并非铜锈使然。这就让我们对颜色在古文化中的意义有了一些猜测。绿色,在古代并非正色,多被看作是卑微之色,但随着人们对颜色的认知,绿色渐被人们接受,以至后来成为鲜活蓬勃、象征和平的色彩,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今天,我们把绿色视为生命的颜色,并不大惊小怪,但在隋代,应该是开了崇拜绿色的先例。绿色本身有错吗?没有。是传统文化给与一种颜色定性,而能够抛开偏见,出现绿色的龙,是破天荒,也引起人们对这种颜色的重新审视。
   后世,影壁各种各样,走进普通人家,除了沿用其避免气冲的抽象意义,更多的是采用其装饰效果。一光一色,一饰一画,都表达着中国文化的特别,要略知中国文化细枝末节,何其不易!
  
   二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转龙藏,都是隋代留下的宝贵遗产。转龙藏,是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其直径7米,堪为奇观。当然,相对于今天的藏经阁等,不值一提。转龙藏是中国最古老的转动藏经橱,已有1500年。其中包含的工艺和力学结构原理,至今都是一个谜。据说,这个两吨重的转橱,一个人即可推转。这真是“四两拨千斤”啊,这种智慧并非只是我们今人的一个妙语,而是历史的真实。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从来就不缺能工巧匠,这也是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据说和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可以并列为中国机械奇迹。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最不乏创造性的民族,中国物理学在当代又有了一个飞跃进步期,应该也是得益于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的启迪和激励。
   于佛而言,“大唐盛世”这个字眼,应该是一种痛。我们都知道,在唐武宗时期,宠幸道教,毁庙灭佛,天下佛寺无一幸存。隆兴寺也未幸免。但有一个细节让人回味。唐中宗于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下诏,“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龙藏寺据诏奉敕改额为“龙兴寺”。“龙藏”与“中兴”本无关系,但不能不响应圣旨,使“隆兴”留名至今。
   在隆兴寺门外,我努力寻找改题寺名的旧迹而不得,原来,武宗时片瓦不存,哪有什么旧迹。不过,一个“兴”字,作为中华文化最为青睐的一个符号,从此固定在正定的隆兴寺,“兴替”是华夏朝代更迭的一个术语,兴,代表着吉利。而对于人的影响更不可废。其实我们熟知的《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句子,就是解释“兴”的卦义的。
   我记得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其实,宋朝在兴建上,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这一点从隆兴寺的宋朝复建水平就可以看出,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古建就是摩尼殿。
   它始建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红墙红门,观之,如燕惊翅,正面就看见斗拱密织,相叠相衔,绿色的琉璃瓦,跃动着翠色,一派起伏之象。正门前有巨大的宋代石香炉,十二药师佛浮雕装饰在炉体,表达着护佑众生十二时辰之意。这是数字文化,和民俗的数字纪年纪事大致相当。
   我还是被摩尼殿的宏伟架构吸引了,进入殿内,见殿阁四面均设踏道,平面是被十字形架构撑起。每一斗拱皆硕大无比,有文字介绍,共有“拱花”127朵。这样的拱花,开在一座殿中,可以说是为“花”的世界添上了一笔奇崛和精彩。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建的唯一“拱花之冠”。古建学家梁思成称其为“古建海内孤例”。站在殿内,仰望拱花,古今诗人赏花诗歌,不知其数,却怎么也忆不起有诗人写过赏拱花的诗句。拱花一绽千年久,静观四季永不凋。不闻巧莺恰恰啼,有僧念经不觉噪。佛教引入中国,有了中国式的发展,成为一种传世的文化。摩尼殿是孤品孤本的文化遗存,它是可以增值的,尤其是在一个文旅时代,可以激起人们对一座城市文化的深度认同,产生非来不可的冲动和理由。
   在中国社会,释道儒并存,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站在隆兴寺,突然让我做了一个系统的思考。儒学,为治天下之纲,推崇“以儒治世”;道学可治身,讲究修道,每个人的内心都可成为一个道场。而佛学呢,正如雍正皇帝所言,“以佛治心”,心有所敬,一定是敛放自如。这些都是国学的一部分,到了今天的时代,我们集大成,并继承创新,底气十足。
   当然,这些于今可能是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参考。相比,封建时代,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信念,信仰。如今,共同的信仰,统摄了曾经的治国之学,使我们走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崭新时代,我们得益于文化的不断结晶。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有过短暂的毁佛之举,历代皇帝几乎都对佛学抱有积极的扶持态度。重视而不热衷,求其精要,而不照搬经文。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化态度。
   据说,大宋名人们,几乎都热衷于亭台楼阁的兴建,甚至把金钱毫不吝啬地用于宅邸园林的规划与建设。应该说,是他们对繁华、地位、传承等方面有着特别的考虑,并形成了风气,也给隆兴寺留下了一笔可传千古的古建典范。也可以说,那些古建,也让时代的文学给捧红了,一批名人的游记,差不多都有亭台楼阁的影子。我在摩尼殿东侧的小店,就看到过《隆兴寺吟》的诗集。“集成”,是今天的正定人最应该做的,留下那些诗句,要比再建一处庙宇更有意义。
  
   三
   元代,应该说是一个国力相对孱弱不丰的朝代,但面对大悲阁的失修,也有所动作。我注意到一个基址现象。寺内佛坛上保留着六座砖砌佛座遗迹,据说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基座上有石质圆形束腰仰覆莲供器座,自宋至今,真正成为古建的残存遗迹了。公元1312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赐黄金250余两、钞9700钱,责兴圣皇太后及太子临真定礼佛,并赐良田50顷为龙兴寺寺产。这些礼佛之举,也只能专门用于修复大悲阁,也为寺人生活自给提供一点帮助。应该说,元代皇家对“亦禅亦农”思想的理解,有了切实举动。
   面对中华民族共同的佛寺遗产,无论是汉族当政,还是外族掌权,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冷静而理智的态度。就拿清朝的康熙帝来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但一直采取礼佛的态度。我觉得,这就是对待文化遗产的应有态度。
   明代,对隆兴寺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尤其是将外饰转到内饰,使隆兴寺在内涵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眼的就是明代壁画。在摩尼殿内,一幅连贯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求法的一生的壁画非常壮观,可直观地看到他从降生到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的过程,画题为“释氏源流”。我特别喜欢看到一幅鬼子母的壁画,壁画位于东抱厦的南壁。仔细端详,初以为是仕女图,真的是母仪端庄,雍容华贵,顶戴风冠,身披玉衣,足踏云鞋,温文尔雅,气度非凡,面容慈善,身材丰腴秀美,上身前倾,目视下方,右手持莲花瓣扇,左手抚一小儿头顶……整个画面使用了褐红的色彩,工笔写真,线条分明,楚楚动人。但从艺术鉴赏角度出发,就必须在壁画前站住,这魅力,可与敦煌飞天壁画媲美。
   我是第一次见识这佛教文明的一个看点。鬼子母,是五百鬼子之母。梵文音译诃梨帝,意思是“欢喜母”、“爱子母”、“鬼子母”,是佛教中二十个守护天王中排名第15的一位佛神,是守护女人和孩子的守护神。我觉得,这母子形象与凡间母子图毫无二致。据说,在佛教中代表的是魔鬼,在婆罗门教里是一种邪恶的女神,但是佛教的守护神。鬼子母传至中国,又被赋予了送子功能,称为“送子神”,其地位和送子观音相当。
   宗教的世俗化,从这幅画里已见端倪。逐渐演变,鬼子母成为贵妇的标志。何为“贵”?母仪姿态,衍生后代,护法生命。如此,是对所谓的地位金钱等身份做了一次正名。什么是佛教文化?成为文化首先就应该是提供一种提醒和搜索的方向,如是说,文化就是道义和情感的启迪。在这幅画前,我感受到“立地成佛”的含义,人性的善与恶,是可以转变的,弃恶从善,如鬼子母,于是有了高贵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人性的善恶,始终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而这幅画的意旨,则从一个善恶转化的过程,表达出向好的人生观。看到了这种转化,但未必看得见转化的力量,其中的神秘还是没有揭示清楚。宗教的启发力量,让很多人觉悟觉醒,实现了宗教本来的意义,而超越了宗教的形制。
   如此说来,明代对于隆兴寺的贡献,就不能仅仅视为锦上添花了,如果说其前的时代,在于佛建的布局和建设,明代则在内涵上,有了深度探究,为隆兴寺的佛教文化注入了文明细节,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不断完善自己,佛教的本意也并非是为了供养一个职业,而是选择了一种造化方式。面对他人的邪恶,往往以憎恨排斥评判的态度来解决,而每个人的邪恶呢?很多时候是选择回避和辩解,我们从鬼子母的壁画,会得到一些启示的。这让我想到印度的甘地,他就深刻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不相容关系,认为真正的自由是脱胎换骨而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一个对佛教一次真正觉悟的时代。何以见得?隆兴寺的壁画绘饰等细节,以及宣扬的人文色彩,可见一斑。
  
   四
   隆兴寺到了清代,更得皇家频繁光顾。康熙皇帝崇佛,曾三次走进隆兴寺,兴趣盎然地为隆兴寺题写了19块匾额,天王殿下的“敕建隆兴寺”,一下子就将隆兴寺的地位抬高。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更是七次入寺。清帝们喜欢寄情翰墨,写诗抒怀,留下了大量的题字匾额,御刻石碑,庙宇楹联,诗赋佳句等。
   就以乾隆帝的《真定隆兴寺礼大佛》来谈谈清朝对隆兴寺的贡献吧。这首七言长诗,252言,我引开篇几句吧——
   真定大佛夙所闻,调御丈夫天人尊。礼遍文殊不见法,便道因之一入门。权城南望亘埤堄,香阁遥见高横云。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缭垣拓落据垲址,佛楼穹窿切迥旻。曲廊延袤下无地,丰碑插笏何纷纭。……
   乾隆帝的诗歌,对于隆兴寺而言,自他开始,走进了一个“观后感”的时代。清代,没有沿袭前朝的方式,在佛事本身上再锦上添花,而可视为另辟蹊径。
   作为寺庙楹联,可取摩尼殿的匾额“龙象神威”之下的一副观赏——
   庄严有象只随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
   幻化何因但愿念而成自尔无去无往
   康熙帝表达出自己所观“摩尼”之象后道出了自己的心得,庄严之象入心,便有心灵的震撼,于是有了空灵之境。世间一切入幻化,去往皆是一念而成。这,既是文学古韵,也是心得顿悟,更是书法佳品。这对于摩尼佛殿之象,是一次深蕴之义的阐发,一心一念,皆有法度,才是佛学精要。
   简单列举那些匾额题字吧。慈云普荫、广长妙谛、妙庄严域、通津宝筏……这些匾额,极具文学色彩,言僻而切中佛事精要,有着提取主题的功能。御笔亲题,取精摄要,引领佛风,同时也对佛事震撼心灵的意义做了精当精辟的概括。

共 62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散文以隆兴寺为线索,将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脉络串联在一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一篇很具影响力的佳作,足见老师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作者对各朝代遗迹的描述细致入微,如对隋代“龙藏寺碑”的书法魅力、影壁的审美价值及颜色意义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文中关于转龙藏的工艺结构之谜、各朝代寺名更迭背后的文化寓意等内容,描写细腻,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还有,文章深入剖析了儒、释、道三家的互存互补互助的关系,以及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如明代壁画中鬼子母的形象,所体现出的宗教世俗,引发了对人性善恶转化的思考,使文章富含哲理,意蕴深厚,给人留下太多的思考空间。另外,作者还对比了中西方宗教场所的文化,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隆兴寺所代表的中国佛文化特色。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笔随心转,景随人走,舒卷自如,多处引用古诗句佳句,古今相连,动静结合,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艺术魅力,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和文字艺术的表达能力。美文佳作,点赞学习,祝老师蛇年大吉,万事如意!【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05 05:46:48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景随人走,古今相连,动静结合,给人美的享受。佩服老师的创作能力和文学艺术的表达能力,文章太美太美,学习学习!祝老师新年大吉,万事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09:12:33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编辑,谢谢美评鼓励。说实在的,我始终不敢下笔写寺观,一来我不信佛信道,我只能怀着崇敬的心去看看,华美庄严,很震撼人的。但游览佛寺,我们不是信徒,那就一俗人的眼光去看吧,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化特色,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也是会给我们很多美妙的感受的。所以,我读那些匾额,楹联,诗赋,碑文等,推出了一个“修辞式”的修复概念,从古建到修辞,这是一条发展脉络,不应该忽略。遥握,问候冬安,谨祝创丰,期待佳作!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05 07:18:16
  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浓缩的编年史,将兴隆寺的前世今生一一呈现。一座兴隆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只有老师这样认真观摩缜密思考才能理出其脉络走向。史海钩沉,其深度和难度,都非同一般。感佩老师才思纵横,格局旷达,令我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收获颇丰。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09:19:00
  逛完一圈之后,我有了一个词——编年史。各朝代在隆兴寺留下的遗存很多,我只能挑出一些来认真看看,算观摩吧,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想法,各个朝代都写上一点,算是理一个历史线索。我觉得吧,按照自己的文化水平去理解,是一种尊重和享受,正如韩老师说的史海钩沉,“钩”的不多,但也有收获,比捧一卷古籍去读,是两码事。写这个文,的确有难度,因为就是那些建筑的名字,建筑的构建,要说出都是困难的,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到确认,主要写写我游览的感受和对佛建的理解。佛教毕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偏废,所以应该筛选性地继承,从中找到我们的文化的多头渊源。谢谢韩老师的美评。要求哦,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05 08:09:23
  这篇隆兴寺游记散文,以寺为线串各朝遗迹文化,展现作者深厚功底。对遗迹描述细致,剖析宗教关系与演变,富含哲理。语言优美,引用佳句,动静结合,艺术魅力非凡,是影响力佳作,尽显出色创作与表达能力。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09:24:50
  写这篇散文,感到吃力了,主要是我不太懂得佛教文化,知道的都是一星半点,但我不能放弃这处游览佛地,尤其是隆兴寺的名望之大,我更不能过门儿不入。文章里的写隆兴寺走进一个修辞时代,是个人的简介,那些匾额,碑文,楹联,诗赋,给我如此的感觉,华美文学。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美评,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枫桦        2025-01-05 08:59:13
  我很少去寺庙里走动,固然与我们当地很少有寺庙的缘故!去到外地,遇到寺庙,也不会贸然进入,大概是心中有一种敬畏有关吧!我不信佛,而我妻却信。不信也不能妄言,这些道理还是懂得!寺庙里有文化积淀,从老师的文章里读到不少意想不到的文化特色!看来以后要改变想法,多去这样的地方走走!拜读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09:31:13
  说实在的,我也不大喜欢去佛寺好好看看,觉得从审美角度,都是大同小异,例如大雄宝殿,哪都有,我也看不出名堂来。关键是我不信佛,但是欣赏佛家的某些观点,对于修心还是有意义的。我往内蒙古一带去,也美发现佛寺,在哲里木看到佛塔,据说是藏佛的塔,一点不懂得,所以只能仰望一下。我和妻子都是俗人,一同进去,完全是俗人观光的意思。不怀才学识很浅,只能格局自己有限的一点文化知识做点理解吧,我觉得隆兴寺给我提高了文化审美兴趣。枫桦老师也是行天下的人物,期待你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风景。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作,谨祝创丰,谢谢枫桦老师给小文的精彩留墨。
5 楼        文友:武汉廖生斌        2025-01-05 09:34:18
  美文佳作,学生学习了,祝老师冬安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09:35:24
  谢谢廖老师留墨,磨目了。看到你的大作发表,一会去拜读。遥握,问候冬安,期待你的佳作,笔耕不辍!
6 楼        文友:简柔        2025-01-05 10:49:24
  以前在九宫山,有一座云关古寺,也是有历史底蕴的,我就是看个好玩,怀才老师此文,告诉我们如何去欣赏一座寺庙。正定的隆兴寺是个文化宝藏,一柱一字,一碑一壁,都是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叹为观止呀。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敬仰和礼遇,才保存了隆兴寺至今。此文驾驭不易,对高手是没有难度的。笔力雄厚,闪现着思想的光芒。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11:16:15
  南国多佛寺,古有四百八十寺的说法,这些都是文化的遗存,不仅仅是一些符号,我觉得,任何一座佛寺,再怎么偏远不出名,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发展过程中,总有相关的文化的外溢。我不信佛,但读佛,感觉能够看到一些温柔的东西。曾经的统治者,可能出自各自的目的,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几乎都保护着佛寺,我们笼统归为保护文化,也可以,但要读出趣味,需要一番功夫。我解读能力浅,只能写个流水账了,见谅。谢谢简柔老师的美评。遥握,读了你的美食佳作,馋了……
7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1-05 11:19:37
  老师的文章将历史年代与文化脉络紧密连接,逻辑严谨,横向纵向穿插描述古寺丰富的内涵,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隆兴寺的古往今来展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大开眼界,佩服怀才老师的学识底蕴,拜读学习佳作,祝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5 11:24:48
  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其实我写佛寺也很打怵,写不好,以为我并不信佛,只能从文化的角度做点理解,自知肤浅啊,我当作一次学习的过程,也表达我的一些想法。佛已经是文化了,只是我们总觉得这种文化不在我们俗人的书本上,所以就忽略了。从中接受问候的启迪,是值得的。遥握,期待石叶老师的作品,加油!
8 楼        文友:加朋        2025-01-06 10:22:54
  老师这篇游记佳作观察细致,联想丰富,论佛、论理、论人见地独到,足见功底。赞了。历史上灭佛有过几回,除了帝王喜好,更多的是佛教发展上的寄生性,甚至与皇权争位。如今的寺庙何尝不是寄生性过强,早晚自毁前程,不禁不足以平民愤了。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6 10:30:07
  也看到这个观点,道和佛,有时候不守本分,就干政了。最大的灭佛运动在唐朝,我是在赤山法华院知悉的,我并未有过连贯的系统性了解。所以,某些观点,可能不妥,个人的一点感悟吧。谢谢加朋老师留墨。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06 11:01:58
  我很少去寺庙,对寺庙文化不甚了解,今读怀才老师的文,受益匪浅。本文深刻阐释了儒释道三家的关联,见解独到,剖析全面。宗教文化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深远的影响。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引人入境。非常精彩的力作,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午安!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06 11:57:54
  谢谢罗老师的留墨。我对宗教也是一知半解,人说,到正定没有去隆兴寺就不算到了。于是我是必须走进去,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还感悟佛寺里的文化,罗老师说得对,释道儒,都是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有着探索性的贡献,我们应该好好审视它,挖掘出文化的精要。遥握,问候冬安,谨祝创作快乐。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