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烟火】出门就图个乐呵(散文)
在我小店东侧,有一处空地。最近一段时间,每到大集的时候,便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年夫妇在这里摆摊卖杂物。两米多的摊位上,摆放着几卷桌布、几条狗链子、几支小铲子、几个自己缝制的盖垫、几张渔网、几包老鼠药,几个鼠夹。商品数量不多且大都极为常见。
这里本不属于集市。听老妇人说,之所以在这里摆摊,是因为在集市里面交不起一年近两千元的管理费,便把摊位摆在了集外。虽过往行人较多,但她生意并不是很好。
这片空地位于聊城大外环起点和终点交接处。南北两侧没有任何屏障,风会肆无忌惮地吹过这里。在寒冷的冬季,站在这风口处可想而知有多冷。在摊位西侧是一家司机超市,超市老板和老板娘便是我的朋友小宽和小迪。大多时候,他们会邀请老妇人来屋里暖和一下。坐在屋里,透过明亮的玻璃门,能全方位看到外面的摊位。店外这片地方正常使用权归小宽夫妇。当初他们也是为了能让两位老人有地方摆摊,所以逢集便会让给他们使用。
老妇人极为善谈,也很明事理。有时她会趁小迪店里不忙接受邀请,进来暖和一会儿,与小迪东拉西扯闲聊。当看到司机登门便会离去,不影响人家生意。随后坐在超市墙角或三轮车车斗挡风处,缓解寒风攻势。
某一日,我边看书边等客人上门。余光处,一个身影走进来,我以为是客人便连忙起身迎接,待走近才看到是摆摊的老妇人。我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来了,大姨,往里走暖和,今天生意怎么样?”
老妇人虽很善谈,但第一次来我这里还是有些拘谨。一边礼貌性地夸赞我店里的摆设和商品质量,一边说着屋里真暖和。随后便往里挪了挪,站在收银台处和我聊天。
“这集不行呀!没什么生意。其实俺们出来也不是为了挣钱。家里孩子都完事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俺也不喜欢在村里站大街和她们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头。出来卖点鸡零狗碎的东西,能挣点就挣点,不卖也能多遇见个人,多说几句话,图个乐呵呗!”
瞬间,我便被老妇人的乐观所感染,说道:“是啊!到你们这个年龄,不缺吃不少穿,身体健康能走得动,出来转一转就是福气。”
我发现老妇人从进我店开始,脸上的笑便没有停过。虽然她穿的是那种稍显土气的大红花棉袄,但很干净整洁,脖领处扎着围巾,头上戴着毛线棉帽,看上去极其朴素。说完一句话便笑起来,露出一口假牙,牙是假的笑却是真的。
老妇人看和我聊得投缘,话更多起来。当我夸到她活得通透与乐观时,她便和我聊起一位比她还要通透乐观的老姐姐。她这位老姐姐不是她的亲姐姐,而是娘家村上一位同乡,走得近了便显得亲昵。老人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同样八十多岁的老伴,在自家南边的浅滩上,用铁丝网围起一片区域,饲养了几十只鸭,几十只鸡。每天会拾很多鸡蛋和鸭蛋,除去留给孩子吃的,剩的便拿到集市上去卖。
老人的孙男弟女众多,也都很出色,也曾劝老人不要这么辛苦。但老人说:“人都是闲坏的,没有累坏的。每天在家里玩也会烦的,干点儿活,身子骨踏实,吃饭也香。出门见的人多,就图个乐呵!”
老人不仅在家养鸡,养鸭,有点闲空还会主动找活干。村子以及周边的人也都知道老太太能干,有闲活也会主动找她。一次去帮邻村村民拔白菜,最后结账时她不要工钱要白菜。最后主家以白菜批发价把老人的工钱折合成同等价值的白菜,足足有好几大包。老人在帮主家拔白菜的同时,还把地里剩余的白菜叶,拉回家里喂鸡鸭,可谓一举多得。
拉回的白菜,分给了亲家一包,儿女们各一包,最后竟还剩下了好几包。老人笑着说:“人只要不懒,就有吃不完的菜,我既锻炼了身体,又弄了够吃一冬天的白菜,干活的时候还能和年轻人拉闲呱,这样多快活,多有意思。”
老妇谈到她这位老姐姐,脸上满是仰慕之色。我看得出,她是把这位老姐姐当成了榜样。熟识后,忙完空闲我会来到她的摊位前闲聊几句。她老伴坐在三轮车的棚子里暖和,而她却依旧坐在外面和过往熟人闲聊,脸上自始至终依旧堆满笑容。这种笑是纯粹的,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是心满意足的笑。正如她之前说过的话:“出来就图个乐呵!”
我很羡慕这对老人,在晚年时候,能拥有这种乐观的心态,是极好的。正如我对老妇人说的,“人终归得有个事做,有了事做就有了奔头,有了奔头生活就有了意思,有了意思活得就舒坦,舒坦了便每天都是快乐的,每天快乐人生便有了意义。”
下午两点多钟,两位老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老妇人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笑着说:“老头子不愿在外面吃饭,这会儿也不忙了,俺们回家做点饭吃,下午还得去博平广场看表演。”看着老妇人挤进三轮车狭窄的驾驶楼里,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我仿佛略懂了人生在世的真谛。
听了卖杂货的老妇人和她老姐姐的故事,我想到了母亲。“出门就图个乐呵”,这句话母亲也经常说起。母亲六十多岁了,自打年轻就没上过工地的她,今年竟频繁地上工地。我曾多次劝阻,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之前母亲在店里帮忙,后来随着经济下滑,实体店生意大不如前。我便让母亲在家歇一歇,不用常来店里了。
母亲同卖杂货的老妇人一样,不喜欢站大街,更不喜欢东家长西家短拉闲呱,不喜欢在背后论人是非,便收拾完家务就在家里刷视频,关心一些国际局势。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通过劳务去干了一天活,日工资一百元,虽然工资不高,但她很知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看着母亲每天早晨六点多钟,里三层外三层套上旧棉袄,戴上安全帽,拿着铁锨,骑着电瓶车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便很不是滋味。一次次劝她别干了,这么大年龄了还去工地干活,别人会以为你家孩子不孝顺呢!
母亲笑着说:“我知道你的意思,我出门不是为了挣这百十块钱,就是感觉在家闲着也没意思了,出门就图个乐呵。工地上让妇女干的活也大都不是太累,不过就是忙活一点而已。挣上一天钱,就够买袋面粉了,能吃好长时间呢!”
母亲每天上工回来,总是很高兴。吃饭时,便和我们聊工地上的事。说一说今天谁挨了工头的骂,谁干活睡着了,今天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队长,又干了什么样的活……看着母亲兴高采烈地讲述,我与妻子心里好受了很多。为了确保母亲人身安全,妻子给母亲定下了“三不做”的条件。路远的活不做、太累的活不做、爬高楼的活不做,母亲都一一答应下来。
从路边摆摊的老妇人到卖鸡鸭蛋的八十岁老妪再到我的母亲。她们只不过是万千农妇中最普通的一个。她们没有异于常人的本事,本本分分做着普普通通的事,但她们身上所具备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朴实无华的品质值得当下年轻人去学习。
她们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用自己的双手换取薄酬。她们虽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劳朴实,做事不娇气,懂得人生大道理,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智慧。她们勤劳善良,朴素大方,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是万万千千中国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