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岁月】蜀汉的人和(随笔)

精品 【浪花·岁月】蜀汉的人和(随笔)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8发表时间:2025-01-06 13:30:47

刘备从一个破落贵族到一方君主,能够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基业,当然不会只是个演义中哭哭啼啼收买人心的所谓君子,更不是诸葛亮的提线木偶。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演义中那么神奇,他善于内政,善于审时度势,但并不擅长军事。刘备平西蜀定汉中,都没有诸葛亮的参与,诸葛亮只是平定了南蛮,北伐无一成功。定南蛮根本不值一提,魏吴都是一偏将就能震慑边蛮,诸葛亮身为丞相,几乎倾全国之力南征,不成功才怪。
   蜀汉的建立,更多的是刘备的功劳,是将士们拼杀的结果。一个王朝的建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诸葛亮隆中对时,对刘备提出的建议是: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居地利,将军凭借人和向西发展倒是绝佳的指导方针,刘备也确实这样做的。
   刘备早年在北方,半生飘零,不是他不行,是因为北方有曹操这个克星。他依附袁绍,袁绍被曹操灭了;他奔到徐州,徐州也被曹操收入囊中;他和吕布合力抗曹,还是敌不过曹操,吕布被杀。他似乎成了灾星,到哪曹操就跟到哪。随着曹操统一北方,他南下到了荆州。当然,他没有立锥之地,但不代表他没有收获,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名声,还有一众忠心的将领。这是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后来诸葛亮提出、在蜀汉付诸实践的人和的基础。在荆州,曹操还是没放过他,很快占据了荆州北部。这个时候曹操犯了一个大错,没有先平定荆州全境,而是迫不及待的兵锋直指东吴。于是赤壁大战,曹操兵败,刘备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趁着近水楼台,快速占领了荆州南部。所谓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就是这时候孙刘的矛盾:刘备是自己占领的荆州,根本不是借;但赤壁之战确实是孙权主导打败了曹操,挽救了刘备,人家没点好处,好处都让刘备得了,自然也说不过去,于是刘备就口头上答应了孙权。这也埋下了后来反目成仇的种子。刘备有了地盘,其早年积累的名声开始发挥作用了,西蜀基本上是请求他过去的,刘璋引狼入室,臣子心怀鬼胎,但从刘备这个角度来看,他之所以能平定西蜀主要是靠他的人望,靠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军事实力反而是次要的。
   刘备的鼎盛期是在汉中之战取胜之后。汉中之战,是刘备几乎倾全国之力与曹操进行的一场大战,除荆州关羽力量外全部参与了。大战耗时两年有余,后来算是刘备取胜了,占据了汉中。刘备的取胜也不奇怪,汉中这个地方,是进攻西蜀的堡垒,对蜀汉的生死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刘备几乎是不惜一切也要得到这个地方。反观曹操,也就是一块地方而已,事实上,曹操退兵放弃汉中,也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原因,还有内部政权不稳等因素。为什么说刘备算是取胜,因为刘备空得了汉中之地,而汉中的人民早被曹魏迁入了内地。
   这个结果,是双方都认可的最好结局:刘备从此经营汉中,保证了西蜀的稳定发展;而曹魏并没有多少实际损失。这就像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名义上日本人战胜了,占领了武汉,但国民政府最后是有组织的退却了,实质上也没多少损失。
   刘备能够占领西蜀,占领汉中,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本领了——他的驭人之术,让他在西蜀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完美汇聚了人心。当然,这并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他本性使然。他对部下是宽宏大量的,而且颇具识人之明。当时的西蜀,有几股势力:本土派,西蜀本土势力;东州派,原刘璋人马;荆州派,实际上是刘备网罗的五湖四海的人才。荆州派肯定是占据高层,因为这些人都是各地精英,又对刘备很忠心,深得刘备信任。这么一个矛盾重重的政权,终蜀汉始末,没有出现大的政治动荡,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反观吴魏,均出现了非常大的政治斗争,魏国政权都被颠覆了。能够见识刘备宽宏的事例很多,仅举一例:刘备夷陵大败,退守白帝城,黄权无奈投降曹魏,当时曹丕问黄权家小怎办,黄权直说无须多虑,刘备必不治罪。
   确实也是,即便就在刘备夷陵大败生命垂危之时,他都没将自己的个人怒火发泄到这些投降之人身上,不但没治罪,还供养了黄权家人,因为他知道黄权是无奈降曹的。这在古往今来那些大权在握视人命为草芥的帝王身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正是他的这种宽宏,蜀汉才拥有了绝对的凝聚力,才能在外有数倍于己的强敌,内有重重矛盾的困境中图存。后来,黄权之子黄崇也成为蜀汉的栋梁,为蜀国献身了。
   所以,终三国之世,蜀汉是凝聚力最强的政权,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时,曹魏降将成了蜀国最坚定的支柱;蜀汉投降别国的人,内心都有着对蜀汉的认同感,廖化就从东吴又逃回了蜀汉并得到重用,孟达如果不是被司马懿消灭,大概率也不会受到歧视。刘备的识人之明,体现在他提拔任用的人员上,当年白帝城托孤,应该是他和诸葛亮对蜀汉人才进行了讨论,所以诸葛亮任用的人才基本是他提拔的班底,这些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一时之选,确实也保证了蜀汉的平稳安定。唯一两人意见不一致的是马谡,后来也印证了刘备的眼光。
   盛极而衰,蜀汉的败亡,来的也是那样的突然。
   就在刘备刚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关羽在荆州同时展开了针对曹魏的军事行动。这本是策应性的,可见关羽敏锐的军事嗅觉。可惜的是,关张都没有刘备那样的肚量,而是骄横跋扈。关羽襄樊之战早期的成功在演义中被夸大了,说什么名震华夏,曹操都要迁都以避,那纯粹是扯淡。曹仁虽然情势不妙,但依然牢牢控制着樊城,关羽只不过打败了于禁的救援军队而已,徐晃带领的第二批救援军队来到以后,关羽就没能再有什么战果。他和张飞一样,都是因为手下的出卖而败亡,就可以看出他们和刘备的差距,变相说明当时兄弟结义时,为什么大哥是刘备而不是他们了。人和,说出来容易,但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刘备能做到,关张则做不到,成了让蜀汉警醒的反例。
   蜀汉的两次政治风波,一个是杨仪和魏延的争斗,这其实是两人之间的斗争,说魏延谋反那是不可能的。魏延是深得刘备信任的大将,虽然地位不如五虎将,但实际职务却是汉中太守,当时刘备选任汉中太守时,世人总认为关羽在荆州,那汉中就应该是张飞,谁也想不到刘备居然提拔了魏延。而魏延也确实不负重望,一直牢牢控制着汉中,捍卫着蜀汉政权。按现在的说法,他就是军阶低但职务高的典型,是名副其实的军中大佬,其实际地位可以说仅次于关羽。只可惜,诸葛亮并不看重他。诸葛执政后,他憋屈了那么多年,终于得到诸葛死去,蜀汉人才凋零,该轮到他一展报负了,可杨仪这个后生居然继续欺压他,他不反抗才怪。而且,如果他真心谋反,应该是叛逃到魏国才对,而他却是向南,应该是找刘禅评理的,就这样被认定为谋反杀害了。
   还有一个是彭羕案。这个人是个狂悖之徒,早期刘备很赏识他,后来因为诸葛亮不喜欢他,多次进谏,刘备逐渐疏远了他。于是有次他遇到马超,跟他说:“你主外,我主内,大事可定。”马超吓死了,赶紧告发。其实,马超在蜀汉的地位比较尴尬,他本是一方诸侯,威名赫赫,潼关之战差点杀了曹操,平西蜀时也是他来到城下,刘璋吓得直接投降了。这样的人,哪个君主不防着点,所以,他在蜀汉,地位被捧得很高,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劝进的人里面,他是位列第一的,甚至在诸葛亮之前。但他却一直被视为图腾镇守西凉,手下实际并无多少兵马。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不敢要兵权。这样的人,听到彭羕这样的话,敢不上报吗?其实,彭羕的话或许是想造反,或许就是和一个同样失意的人发发牢骚,说如果重用你我,蜀国肯定会更好的意思。彭羕下狱后还上书诸葛亮表达自己对蜀国前途的思考,只可惜诸葛亮不待见他,还是以谋反罪杀了他。这就是蜀汉仅有的政治风波。
   蜀汉的人和,源自刘备,传给诸葛亮,包括后期的刘禅。刘禅不像演义中那样是个傻瓜,他能信任诸葛亮,君臣无隙,是要有很大的肚量的,这点颇有乃父之风。其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选择的不仅是诸葛亮,还有李严,其实已经说明没多少人可选了。当时,关羽、张飞、法正、庞统已死,赵云只是侍卫队长,黄忠已老,魏延只知军事,马超从未得到信任,除了诸葛亮,确实已经没有人选。即便如此,还设置了李严为副。后来诸葛亮罢黜李严一家独大时,刘禅没有表现出任何猜疑,一般君王是做不到的。诸葛死后,刘禅立即废相,让手下相互制衡,足见他不是个政治白痴,而是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即便如此,终他之世,用人不疑,从不插手下面人员的具体事务,才有了群臣的肝脑涂地。这是他继承乃父遗风,也是蜀汉能够始终保持如一的人和基础。
   蜀汉的投降,不是刘禅没有血性,而是刘禅知道,蜀汉终究是以一隅敌天下,迟早要败亡的,诸葛丞相的百般努力,其实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早些投降只是不愿让百姓受苦而已,这是他伟大的仁心。所以,蜀汉以人为本的人和思想,是贯穿整个政权始终的,是历代政权的唯一。
   蜀汉的灭亡,真的非人之罪。蜀汉虽说三分天下,但居民总户数不足百万,曹魏是四百多万,东吴是二百多万。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所以诸葛亮执意北伐,是因为他明白蜀汉后劲不足,兵员不足,人才储备不足,只有趁他们这一代天下英才都还在世时多捞点地盘什么的,蜀汉才有存活的希望。确实,到了三国后期,曹魏东吴名将层出不穷,蜀汉就剩了姜维夏侯霸这两位曹魏降将在苦苦支撑大局。
   不过,姜维倒是最后一次印证了蜀汉的凝聚力——即便蜀汉已经灭亡,皇帝已经投降,他独木难支,还是心向蜀汉,试图复国。试看历史上的所有政权,哪一个不是树倒猢狲散,而一个降将在君主已经投降以后,不是跟着投降,或者打着复国的口号自立,而是真正做着复国的努力,足见蜀汉这个政权的凝聚力。在诸葛亮以战为先的战略下,蜀汉的百姓其实生活很苦,但他们毫无怨言的崇敬诸葛亮,至今武侯祠香火不绝——成都到西安的高铁票就是263元,是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的那一年,这一段现在就几个小时的路途,诸葛亮耗费一生心血都没走完。成都人没有想到诸葛亮带给他们的痛苦,而是充满了对丞相的爱戴和悲悯,这正是蜀汉人和最好的写照。
   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去,今日我们再看蜀汉的人和思想和作风,犹能得到很多的启发。
  

共 39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吴需荣老师讲叙历史故事的又一篇力作。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离不开他会识人、用人,笼络人心的智慧,这是古今名人成功的法宝。任何成功都源于天时地利人和,刘备的获胜具备了这些因素。三顾茅庐的佳话,体现出了刘备的英明识才。本篇叙述了蜀汉人的思想和作风,让今天的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本篇文笔细腻精湛,推广阅读。【浪花诗语编辑.巧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0700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巧眉        2025-01-06 13:32:09
  感谢作者赐稿,向老师学习问好。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1-06 14:07:28
  老师要是把三国演义重写就好了,就这样写,读着很舒服
3 楼        文友:水之影        2025-01-06 17:46:23
  拜读大作,赞同观点。学习欣赏。
4 楼        文友:书者茶道        2025-01-10 09:21:42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差别很大,老师还原了历史,向老师学习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