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走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沉思(散文)

精品 【家园】走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沉思(散文)


作者:松江泛舟 布衣,37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0发表时间:2025-01-08 11:43:23
摘要:人生边缘的入口处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生节点,在这里既可以看到过往的成败得失,也可以为自己设计和谋划新生活,开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这里也是挽救和弥补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盘点一下前半生的得失,欠谁的赶紧还清,富裕的留作后续的盘缠。因此,在这里重新整理行装,豪情万丈地迈向新征程,这才是新时代老年人应有的追求和风采。

【家园】走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沉思(散文) 走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沉思
  
   今天是2024年的最后一天,此刻,我仿佛正在通过人生岁月的又一道闸口,跨过今天这道门槛,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入口处仿佛建在了一座高山之巅,站在这里,我看到了团团云朵在眼前翻滚,暖阳在不远处盯着我,好像在担心我出什么意外;阵阵冷暖相间的风包围着我,时而暖洋洋,时而冷飕飕,搞不清自己身处在什么季节。这种感觉一如去年我在西藏海拔4998米的冈巴拉山口,朝山下看去,蜿蜒的山路像蛇一样,一路尾随着我们,直到山顶。眼前的门闸已经开启就等着我通过呢,而此时我的脚步却又踟蹰起来,我的头不由自主地向后转了,只见身后面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虽然他们没有显得很着急的样子,但也是接踵而行。再瞭望天空,风云漫卷,天际的北方和较近的西部在闪着雷电,大多数的云彩都呈暗灰色,只有头顶这片天此时还能透过一些阳光。转过头来再往远看,一派雾蒙蒙的样子,好像霾很重,能见度很差,气压较低,给人以压迫感。身后的人虽没有催促我,但已明显地要贴近我了,我只好加快脚步向着新的一年勇敢地迈进。
   按照目前通行的对老年标准的划分,过了65岁就算进入了老年。老作家杨绛先生在她96岁时写了一本书,书名是:《走到人生的边上》。借用她的这个说法,我至少已经走在了人生的边缘地带。从退休到现在,六年多的时间,我姑且把这段的人生叫做处在人生边缘的入口处,那么作为一个“忝列”在这里的人,都想到了什么呢?
   一
   最先是想到了一个关于老与非老的认知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仿佛有一种似是而非,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感。扪心自问一下,不免心潮起伏,的确有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态在发生着跌宕的变化。迄今人生几十年间,已历经过若干次的阶段交替,在每个阶段的节点,个人的心态通常都要发生某些变化,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体会,退休以后这几年的心态变化却是最大、最激烈、最深刻的。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年人并没有步入老年的思想准备,甚至即便已经处在老年阶段,许多人也并不感觉自己老了。记得大约在1990年前后,有天晚上我看电视的时候,恰好看到记者正在采访历史学家周谷城,问他多大年纪了,当时周先生已经90多岁了,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句孔子的话:“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具体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的意思是,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他这个人嘛,发奋求学问,专心致志到了忘记吃饭的程度,沉溺于学有所得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虑,甚至自己即将进入老年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其实是老年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在当今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一个六十多岁的人的确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老了。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论是在身体状况,还是心态、情绪、思维等方面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在有的方面比壮年时还要好些。他们的确大都“不知老之将至”。但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也有出现问题的。我的一位朋友在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发现家里墙面的高处落着一个蚊子,他就搬过凳子站在上面打算用苍蝇拍把蚊子消灭掉,结果一挥手,失去了平衡,摔倒在地上。顿时,右腿剧烈地疼痛,不能行走,到医院一查,结果是股骨头摔断了,不得不做了置换手术。这亏吃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人进入老年了,要客观地面对,忽略了这点,也是要出事的。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心理与身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滕王阁序》中有言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此话言简意赅,颇有道理,既是一种事实,也是这个年龄段许多人的普遍心态。君不见,许多老专家、老教授,七八十岁了,还在一线奋斗呢;农村的留守老人,许多还在田地里耕耘呢;城市里的一些退休老人去新疆西藏等地旅游,徜徉在祖国的名山大川,悠然自得;作家王蒙老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还笔耕不辍。年龄之于他们仿佛不存在一样。但在社会和公众那里却往往是另外一种心态。因为你的白发、你的容颜、你的脚步等会无声地告诉大家,这人已经开始变成或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了。这种相抵牾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生许多令双方都不愉快的事情。有一次,我在超市里挑选一种洗衣液,按照老伴告诉我的品牌在寻找。这时我发现一位中年女服务员一直在偷偷地跟着我,我有点不耐烦了,就问她:“你这里不是超市吗?”她回答说,“是呀。”我说:“超市里的商品不是允许随便挑选吗?”她说:“是的”。于是我问到:“那你跟着我干嘛?”她回了一句,气得我不知说啥好:“我不是怕你看不懂吗。”我无语了。回到家,我反复照镜子看自己,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老糊涂了,有认知缺陷的人啊?唉!真是令人伤自尊。类似这样的事情还遇到过一些,有的是涉及我的,更多的是被我遇上的吵架事件,如个别老年人为老不尊,在地铁上逼着年轻人给他让座。这样的误解,矛盾乃至冲突,说到底都是源于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的错误认知以及个别老年人的不自重造成的。所以,当前在人生边缘的入口处,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围绕着年老问题,这种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现实社会。
   二
   接着就是关于“有用与没用”的问题。也就是老年人的价值在哪里?我以为,根本上还在于贡献。老年群体,虽然他们离开了工作环境,但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其基本属性并没有改变,老有所为,依然是很多老年人正在做或渴望做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其社会性,必须能够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一定的贡献。基于此,老年人的社会贡献该如何体现呢?我理解,此时老年人的所为,不是努力让自己再挣多少钱,而是要立足于做一些所谓的“无用之用”的事情。也就是重点在贡献智慧,弘扬品德上下功夫。正如叔本华所说:“无论一位老人的能力多么平庸,他都会带有某种智慧的气息。经验、知识、反思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几者结合在一起,使老年人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有了越来越准确的洞察。”
   那么,何谓“无用之用”呢?这是《庄子》中的一句名言。他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就是关于“用”的辩证法。老年人发挥的这种作用,总的原则是做事不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如,各地都设有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他们常常组织“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深入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传播、传授历史、时事、法律、科技、安全等知识,也就是侧重于贡献知识与智慧。在“五老”的选择上,条件并不高,只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都可以加入。这是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年人也可以发挥优势,凭借以身作则,在社会上树立一种德高望重的良好形象,起到弘扬高尚品德的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往往一个身体力行的模范行动,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化社会的作用。据多家媒体报道:2023年11月15日,辽宁省抚顺市的69老人张宝付,跳进冰水里救起因交通肇事落水的女司机,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再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的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学龄前的幼儿,基本的“人之初”知识并不难,许多老年人都能够胜任,完全可以边照料孩子边传授一些思想品德和生活常识的知识。事实上,许多带孩子的老年人都在这么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付出爱心的过程。可见上述老年人的行动都是“无用之大用”。
   三
   人到老年,照顾好自己,尽可能地不给社会与家庭增添麻烦,这本身就是在做贡献。唯物论者就是有条件论,那么老年人该如何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创造一些好的条件呢?我有这样几点想法,跟大家分享。
   首先,要做到珍惜。具体是三个珍惜:一是珍惜身体,要做到合理膳食,科学生活,适当运动。所谓合理膳食,就是要避免暴饮暴食,做到营养搭配均衡,定时定量,戒烟少酒。俗话说:“病从口入”,把住了这道关口,身体健康一般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再就是树立一个科学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适当地运动。做到这点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长期坚持,必有益处。二是珍惜声誉,人到老年的声誉是大半生辛苦与奉献积累起来的,这是老年人的社会人格呀,一定要加倍地珍惜,切不可一时糊涂加以损害,要洁身自好,绝不能为老不尊,使自己的声誉蒙尘,令亲友蒙羞。这个问题一旦出事是无法挽救的,必然痛悔终身。三是珍惜时间。人到老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虽然每天都是24小时,看起来很公平,实则是不一样的。年纪越大,时间就过得越快。岁月就像一个圆盘,距离圆盘的中心越远,旋转的速度就越快。例如,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6岁的孩子相比,在同一年里,实际的感觉仅有孩子的十分之一。因此,老年人要珍惜每天的分分秒秒,把一天当做两天过,注重生活的质量,心情愉悦地过好每一天。
   其次,要做到精简。对于老年人来说,基本没有多多益善的事了,少而精才是常态和正道。一是要精简生活,不要被身边的物资所累,没有用的该送人就送人,该扔就扔。其实要做到这点难度还是蛮大的,因为这并不仅是一个老年人的节俭乃至小气,其实很多东西是饱含着一个家庭的过往记忆或标志的,着实不忍扔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精简,事实上是完全可以减掉一些的。这些东西积累多了绝无任何好处,应养成定期清理东西的习惯。二是精简关系。很多矛盾与问题都是人为产生的,人际关系越简单,自己的人生就越清爽,尽量不要参与群体性活动,有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友就够了。通讯录里的人该删就删除吧。三是精简信息,不操太多的心,人老了精力有限,要做到耳根清净,不要被无关的事情打扰,集中精力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提高自己的辛福指数。
   最后,创造条件。行走在人生的边缘,一定要做长征的打算,要尽可能地向前走下去,走得越远越好。先给自己预设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坚持到九十岁,第二个目标是一百岁,当然,这是一个凭天命、尽人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该是一种“苦行僧”似地朝圣,而是一种身心愉悦地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我想了一下,起码应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一是身体健康,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失去了就一切都没有意义了。二是每月不少于三千元的退休金,加上老伴的退休金,每月六千元,还是说得过去的,在二线以下城市生活,应该没问题。三是没有儿女的拖累。人到晚年最怕的是儿女的不自立,这是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摊上这样的就没办法了。四是有一个感情良好的老伴,最好是原装的。夫妻是人际之间中最神奇的关系。两个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人,到最后却胜似血缘关系,成为世上最亲密的人。拥有这样的条件,可令你无往而不利。五是抛弃和改掉那些陋习与恶习,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陋习、恶习是最伤身,毁德,减寿的,人到老年是玩不起、碰不得那些东西的。六是要跟上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年龄虽然大了,但不能落伍。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头脑要清楚,遇事不糊涂。技能也要跟上,现代化的设备要基本会用,日常生活的互联网技术一定要会用,如:网上购物、网上购买车票、机票,预定宾馆酒店、打车等。对于这点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切入点和通行证,离开了这些,就意味着开始脱离社会了。七是培养一项可持续、符合自己兴趣追求的爱好。走上了人生边缘的道路,就意味着开启了新的人生,一定要给自己确立一种新的活法,养成一种新生活的模式与爱好。这是我们行走在人生边缘的基本方式,也是摆脱孤独寂寞的基本手段,否则,未来几十年的路是很难走的。在上述几点中,前三项最重要。具备了这三项,也就具备了安度晚年的基本条件。
   总之,人生边缘的入口处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生节点,在这里既可以看到过往的成败得失,也可以为自己设计和谋划新生活,开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这里也是挽救和弥补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盘点一下前半生的得失,欠谁的赶紧还清,富裕的留作后续的盘缠。因此,在这里重新整理行装,豪情万丈地迈向新征程,这才是新时代老年人应有的追求和风采。
  
   2024年12月31日于上海图书馆

共 48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走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沉思》是一篇充满深度思考与人生智慧的佳作。文章以站在人生边缘入口处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老年生活的多方面思考。首先,探讨了老与非老的认知问题,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现了老年人在心态与身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对老年状态的深入思考。接着,围绕 “有用与没用” 的问题,阐述了老年人的价值在于贡献智慧、弘扬品德,以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观点,为老年人老有所为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后,从珍惜身体、声誉和时间,精简生活、关系和信息以及创造条件等方面,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语言表达上,文章既富有文采又通俗易懂。作者引用了众多经典语句和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为处于人生边缘入口处的老年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让其他年龄段的读者对老年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推荐加精!【编辑:田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17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1-08 11:44:05
  本文以站在人生边缘入口处为视角,深刻探讨老年生活。从老与非老的认知矛盾,到 “有用与没用” 的价值思考,再到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出建议,语言生动且富有文采。为老年人提供启示,也让不同年龄段读者对老年生活有了新认识,是一篇充满智慧与深度的佳作。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2 楼        文友:秋觅        2025-01-23 19:46:50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2 楼        文友:松江泛舟        2025-01-24 11:00:27
  感谢秋觅老师和《家园》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我当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