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福】感念张兴海(散文)
对于曾给我的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提供多次帮助的张兴海老师,我委实感激不尽。关于这本书的成型和后续稿酬的调解问题,都离不开他老人家的悉心指点和从中斡旋。
《砥砺人生》完稿后,我首先就将电子版发给他,想让他把把关,并指点一二。记得,2023年4月27日晚上,我就此书与年过古稀的张兴海老师进行了愉快交流。并恳请他对初稿予以点评指教。他首先通过一长串微信语音对我的这部长篇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就文中细枝末节之处,还实实在在地给我提出了多条切中肯綮的修改建议,且条条有理有据,句句发自肺腑,令我受益无穷。
我先恳求说:“张老师,我刚完成了部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18万余字,想烦请您过目予以评点指正,不知您何时有空?我将打印稿给您送去。不胜感谢。”
张老师回复说:“电子版发来即可。”
我略有担心地说:“就怕您看着伤眼不方便。”
张老师又说:“转电脑可以看。”
我感激地说:“好的,我明天发于您。抽空定会登门拜谢!不胜感激!再次感谢您。”
张老师客气地说:“不客气。”
当日下午5时9分,我将《砥砺人生》电子版发于张兴海老师微信中。并留言道:“张老师,请您查收,阅读过程中,若您发现错别字的话,麻烦老师用红色标注一下,便于改正。给您添麻烦了,不胜感谢!”
他则又回复说:“别客气。”
我又留言道:“张老师,这个版本是32开纸张,为了便于您阅读,您将其下载至电脑上,打开后,点击上顶菜单栏中的‘显示比例’按钮,将‘百分比’调至150%。这样页面会变大,字也会更大,看起来会更清晰,不伤眼。不用着急,您慢慢看,别累着,谢谢您。”
他说:“好。”
我又补充了一句:“显示比例,在视图中。”
直到2023年4月29日上午10时57分,我浏览手机微信时,才偶然发现他的微信图像旁边显示“对方已取消”,很明显,他那一刻专意给我打来了微信电话,但我却因当时在与传主谈事,没能留神接听到。
于是我就专门留言回复他说:“张老师,上午一直在与客人谈事,加之网络不好,没接上您的电话,请见谅。”
他虽没回复任何消息,但下午1时51分,却接连发来了9段语音,除了第1段只有1秒,什么都没听到外(显然是按错键所致),第2段57秒,第6段59秒,最后一段55秒外,其余各段均有60秒。
他发语音评价说:“昀清,我觉得你这一部纪实文学是写得相当成功,总体的框架构思合理,很完整细致地记叙了这个人物的一生的遭遇,他的创业的历程,这人的风貌风采,百折不挠的精神,他的内在精神也表现出来了,写得相当地成功。要是没有更高的要求或者细致的要求的话,现在就是稍微一改的话,我觉得就可以拿出手,但是现在我给你提出这几点建议:第一个,就是——是不是在这个结构上,你现在分的这些章,实际上把它的章可以分得少一些,比如说一共有十几章,然后其它都是一些节,章里面再分节。你现在这些章数实际上都是些节,按照他这个家庭,他的幼年,他的这个机遇、这个苦难,他的创业的这个经过,创业的高峰,再有他的苦难、挫折,另外一个就是他的成功、他的成功的顶点。然后是他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造福乡里,直到他现在的这个生活。
“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些大的方面分上十几章,每一章里再有些节,当然你现在这样子的话也可以。下面有这么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说这个‘特殊出身’,‘特殊出身’这个叫法不太合理。它就是他的一个家庭渊源嘛。另外一个,他父亲1921年生,与中国共产党同龄,这个具体来说不合适,人家这个中国共产党也可能不会答应你,你这一个人跟它同龄。另外一个,还有些具体的问题,你就说这个‘巧收银货’,这个银货呢,国家允许不允许收,现在这个政策,还有些题目不是很准确的:‘惊人效益’‘无声过年’‘热衷公益’,这些标题都不是很有文采的。还有这个,就是他是一个县域(周至县)的名人,你写这样一个人物的话,人家也希望他的名声能够更大一些,咱就不局限他是一个周至县的名人,说是很大的名声、很高的名声、声名远播、名闻遐迩之类的,不要局限说他在周至县一个县域有一个很大的名声。另外一个就是你用的一些——赌场里面用这些真人的名字,这是不是真人真实的名字?如果这一方面——就是防止今后书出来以后,散发出去以后,造成不好的影响,给有些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人家还不答应,人家还找你这个人,你咋把我这样子写进去。另外一个还有一点就是,故事里面在你这个自序里面,就写到这一个人,他曾经写了一个什么致辞,这个致辞是没有刊登。其实你这里面有些内容,比如这人还写了张长怀的文章,还有打油诗,什么致辞呀,祝寿词呀,这些东西你可以放在附录中,就是在正文后面有一个附录,把这人的除了文字的作品以外,还有书画作品也可以附录,用附录这个办法把它摘出来,摘出来以后,这个文章就是咱写的文章。人家这个人的纪实文学里头、传记里头,把这些东西附录在后面,这个文体就比较顺了,读起来也就比较顺了。还有这‘功德榜’要是要的话,这也就无所谓了。人家这本书里为什么非要有一个功德榜呢?我跟你说这些,我是匆忙地浏览了一遍,没有仔细地详细地看,我只能跟你说我的大体的印象是这样子。我给你说这些参考的意见,就只是个参考意见,不一定都对,你考虑一下。总之,我还觉得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这个人的功绩也好,是一个报告文学也好。我考虑你这要很快地给人家复印,所以我就仓促地看了以后,跟你谈这些不成熟的意见,确实是供你参考。
“还有一点就是每一章的这个题目大部分是四个字,是四言,还有一些是五言,我觉得这应该是统一了好,统一成四言。把那些五个字的改过来,其实这也不难改,这样的话就是文体,它这个文体大致有一个要求,比如说,你是散文的句子,字数不一的话,那就统一都不统一,现在这个四言跟五言在一块,四言多五言少,我觉得这样子的话就不统一。应该都是四个字一个题目,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听完张老师的语音点评后,我委实激动不已,就于当天下午2时28分,向他发了一段微信留言:“张老师,今天上午就在忙着与传主谈交稿事宜。首先,《砥砺人生》从整体上能得到您的充分肯定,是我今天最开心的事。您在百忙之中,还拨冗浏览我的拙作,并且逐一指出了那么多有关细节的修改建议,对我真的受益匪浅,我感动得都快哭出来了。我回去后立即修正。因为今天我办事不顺,心情十分沉重,能得到您的肯定,我对这部作品就有了信心。抽空,我定会登门拜会和请教。由衷感谢您的悉心指教。”
当日下午2时34分,他留言回复说:“这么年轻,办事不顺还不愉快吗?应当开心呀!”
我则留言回复道:“关键是遇到了不识货的主。我写了3年,人家主人翁将此作品贬得一文不值,令我很沮丧,还当众羞辱了我一番,就想以最廉价的报酬拿走作品,我岂能答应?但我心里有底,最起码不能丢掉文人的骨气和尊严。听到您一席话,现在心情好受多了。年轻人应当愈挫愈勇,经受不顺的磨砺,才能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您所言,我应当开心才对呀!与您推心置腹交心,是人生一大快事。谢谢张老师的开导!”
张老师不辞辛苦为我的《砥砺人生》提出了那么多富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着实让我颇为感动。于是,我就想找机会去县城八一村——张兴海老师的居住地,当面好好感谢一下他。他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是因长篇历史小说《圣哲老子》而斩获柳青文学奖的著名作家。
于是,2023年6月10日上午8时许,我就想登门感谢张老师。在去张老师家之前,我先给他发了微信:“张老师,上午在家没?想去看望您,另有问题想当面请教。”几分钟后,他回信说:“这么远,电话说。”当时我正忙,还未来得及回复他,他就打来微信电话说:“是不是关于《砥砺人生》那本书的事?”
“与之大有关系,最近比较迷茫,就想当面向您请教一些问题。”我说,“去您那儿,开车也不过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很方便。”他就建议我冷静一段时间与传主再商谈一番。
我说谈不拢,那个传主不仅吝啬,还故意贬损我的作品,当众侮辱我,我实在想不通,就没有答应,就让传主将我先后打印成册的三本原书稿退还给了中介人——周至县孔子学会会长侯景祥老师,权当没有这回事。
他就又发微信开导说:“那就多看看书,分散一下注意力,平复一下心情,不用亲自来了。”
但我思前想后,加之提前已与中介人侯景祥老师约好,上午11点要与他在县上会面,取回《砥砺人生》原稿。于是就打定主意,带上烟酒和金典纯牛奶礼品,准备开车先去感谢张兴海老师。孰料,我刚将车停泊在他家门口,张老师就打来了电话说:“昀清,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将那8000元收了……”
“张老师,我已到你家门口,咱当面聊。”我兴奋地说。
不料,张老师早已出了屋门,在门口迎接我。
他登时就热情地给我沏了杯热茶。
就稿酬问题,他开门见山地开导我说:“这种事,我见得多了。问题在于你们没有书面协议或合同,按常理要在书面协议或合同里写清一字多钱、何时交稿、首付定金多少等问题,加之传主对这一行不懂,甚至以为写书很容易,因而就导致了他对你辛苦付出的误判。我觉得,不要以为受了点侮辱,就轻易放弃要获得的正当酬劳。试想一下,生活缺钱能行吗?一袋盐两块钱,你没有,能将盐买回家吗?因此,我觉得你还是收了那8000元较妥。就算用作请好友吃饭,也不知要请多少回呢!你收下这笔钱,也算是对你辛辛苦苦写了三年的一种回报。到时,再叫个人写个序……办得洋火一点。”
“写序,就要靠您了。”我接过他的话茬说。他微微颔首,欣然允诺。
不一会儿,侯景祥老师就电话催问我走哪儿了?当得知我在张兴海老师家时,就说他马上就到。因为他的居住地陶然居就在张老师家附近。顷刻间,侯老师就如约而至,只见他提着一个塑料袋子,里面装的是由传主退还回来的那本最好的《砥砺人生》打印稿。
张老师就将刚才劝慰我的建议告知了侯老师,并对侯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个热心人,你就受个麻烦,想办法促成此事。我觉得,各退一步,以10000元达成和解。因为到时还要出版,传主还要花不少钱,就别再让传主为难了。到时,我亲自写序,再叫上文学界的朋友,办一场洋洋火火的发行会,那该多好!”
侯老师听罢,也情绪激动地说:“纪昀清的这本书我看了,写得很好,是我看过的人物传记里面最好的,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现在的问题焦点是,咱已让人家传主将原稿退了回来,现在要变回去,估计有难度。传主是我们七个拜把子兄弟中年龄最大的,我们都称他为老哥。他原先为人豪爽大方,之所以变得如此斤斤计较,主要缘于原来的木器厂停办了,几年来一直没了收入,可谓坐吃山空呀。不过,我可以打电话询问一下。”
说罢,侯老师就当着我们的面,打开手机免提,拨通了传主的电话。
传主絮絮叨叨,还是固执己见,坚持他原来的观点不变:只肯出8000元,不愿多出一分。
事已至此,我早已不抱希望,就一拖再拖。不料,侯景祥老师随后又再次传达了传主的成交意见,这次更为离谱:将原先自定的8000元稿酬,转眼间又变成了7000元。我大惑不解,怎么越变还越少了呢?侯老师解释说,在交稿那天,由于未达成协议,不欢而散,我当时索要的2000元路费,传主不愿意给,后来经过他反复劝说,传主只同意给1000元,算是对我采访路费和书稿打印费的些许补偿。说罢,他就将这所谓的路费和打印费1000元交给了我。随即又说,由于已给你1000元,因此人家认为再补交7000元,就可以成交。我随即反驳说,怎么能把稿费与路费和打印费混为一谈呢?我家距离传主家一个来回至少40公里,开车去了不下五六次,每次几十元耗油费不说,还白白耽搁了好几天工夫,光我一天工资300元,这还不算打印书稿的费用,三本合计600多页,每页一块钱,也至少600多元。仔细核算一下,这笔垫资费用早就远远超出了传主原先要我给的那笔2000元路费,更何况现在还缩减了一半。我现在拿到手的这1000元也只不过是传主应该支付而未支付够的路费和打印费而已,又怎么能划到稿酬里面去呢?这太不可思议了吧?不是我斤斤计较,是人家明显在与我锱铢必较。如果这样,我坚决不答应。
我最后重申说,那就各退一步,按张兴海老师提出的意见,以10000元成交为宜,只要他能出版,我就不再计较了。
侯老师就将我的态度和意见反馈给了传主。传主略有松口,最后答复说,他不打算出版,他只想把书稿留给子孙后代,但同意以8000元稿酬了结此事,不再将那已支付的1000元路费和打印费计算在稿酬之内。为此,我也有点困惑迷茫、不知所措了,霎时就想到了张老师,想请其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