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一部规模宏大的英雄史诗·文/妍冰 ——读郑万里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翠亨》有感
一部规模宏大的英雄史诗
----读郑万里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翠亨》有感
文/妍冰
读书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我可以得到体会;在体会中我可以得到乐趣;在乐趣中我可以得到知识。
悠闲时光,我会坐在阳台上,一边嗅着花香享受着阳光毫不吝啬的沐浴和微风温柔的轻抚,一边翻动着带着油墨香的书页,会让整个人感到心情舒畅,很惬意,很享受。
2024年初冬的一个周末,天气不冷不热,接连几天,我都沉浸在郑万里先生的新作《中国翠亨》这部巨作之中。这是他继长篇纪实文学《山河血脉》之后又一力作。
捧读着《中国翠亨》,手不释卷。唯有周末,才会这么奢侈拥有这大块时间阅读,直直到昨天,终于看完。我被其中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和事感动着,这个中国南部一个小小村落,创造了如此众多的传奇,这些神话故事聚集起来,一个转型期的神话便诞生了。
翠亨——中山南朗的一个小村,坐落在山水之间,正如作者所言:翠亨村是咸淡水文化的融点,华侨华人文化的亮点,世纪伟人孙中山的起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兴奋点。
曾经驱车前往翠亨,从中山翠亨快线下来,从石门牌坊往里走,沿路打开车窗,就可以看到翠亨村方志馆、美术馆,还有民宿以及各个村民的美丽庭院……仿佛走进一幅古朴诗意的画卷里,目光所及,看到的皆为纵横交错的街巷或者青砖灰瓦的骑楼。
如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翠亨村的特色文化,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大量名人文物和珍贵的建筑特色。他们知道,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而建造方志馆就是希望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捧读着《中国翠亨》沉甸甸的,我由衷感到了它的厚重,一如中山市翠亨的人文历史。闪烁翠亨民间集体智慧的光辉。作者正是抓住了翠亨中山先生的“敢为天下先”,结合翠亨村厚重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宏大而精彩的翠亨故事。
一、求实求真审美升华:
作者说: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的骨血中交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深度思考。纵观这部纪实文学,正是作者真实再现翠亨村人文历史的佳作,也再现了翠亨村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是居住中山,这是一座因孙中山名字而命名的城市,对于孙中山,也因为他“敢为天下先”而知晓。这座城市有中山路,博爱路,孙文东路,孙文西路,中山公园,孙文公园等等,与孙中山名字相关联。自以为对于孙中山应该没有什么不知晓的。
可是读完这部作品,我深陷其中,不禁为作者深入细致全面了解,不辞辛苦纵横万里,国内国外积累素材,全身心投入写作这篇宏篇巨作的景色而深深震感,也因此了解了更多关于翠亨村及孙中山更多鲜为人知的过往。不仅如此,《中国翠亨》还用这支生动传神的笔,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翠亨人有胆有识的先贤名人,
二、鲜活的英雄个体:
细细品读作者的文字,不时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感动。做为纪实文学,内容是真实的,而唯有真实的却是难以生动吸引人,因为容不得任何夸张虚构。但是,我在郑万里这篇纪实文学作品里却被深深吸引,因为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1.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牺牲之第一人:
在中国因为推翻帝制,敢为天下先,孙中山名字家喻户晓,传播世界。但是,知道陆皓东名字的又有几人呢?如果不是看了郑万里这部作品,我依然不知道。正如作者诗云:“残门锈锁久不开,灰墙小径覆干苔。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心酸入喉来。”这是一位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中华儿女的英雄啊!
不禁扼腕叹息!
陆皓东。是孙中山发小,从小一起玩耍,一起上学,虽然他成绩没有孙中山好,但是在班级也是成绩优秀者。从小生在在比较殷实的家庭,父亲在上海做生意,可惜好景不长,在陆皓东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于是陆皓东随母亲从上海回到翠亨生活。好在父亲早就在老家翠亨置办了建筑面子二百多平方的宅院,让他们母子在翠亨安顿下来。
陆皓东是在私塾遇到了长他一岁的孙中山,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甚至吃饭睡觉都不分开。那时候他们是那样自由快乐,一起爬山,一起抓鱼,一起做迷藏……也一起听一位太平天国老战士讲太平天国、文天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孙中山和陆皓东心里生了根。他们一起被故事感染了。于是二人一起发誓:“像文天祥一样,固有一死,留取丹心。”
后来,孙中山随母妻去了檀香山,陆皓东自己渐渐成熟,村里人都赞他:豪爽、仗义、敞亮,已经成为村里鹤立鸡群的人物。
1884年2月陆皓东十七岁,他再次回到阔别六年的上海。这时他见到郑观应,郑见他一表人才,很对眼缘,就想介绍他一份工作,可是陆皓东却想继续读书,后来郑观应介绍他就读一所电报学堂。凭着他的聪明,很快毕业,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但是现实一片混沌,常常令陆皓东情绪低落,他不满晚清政府的昏庸与腐朽,更坚定他与晚清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恰好此时孙中山又回到翠亨,二人触膝长谈。孙中山说:“我想创立一个组织,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听到此言,陆皓东异常兴奋,正中下怀,二人便一起前往广州召集一般人创立了兴中会。所以,陆皓东是协助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第一人。
1895年1月,孙中山召集兴中会骨干会议,会上决定举行广州起义,并让陆皓东协助孙中山坐镇广州,处理军务和募款事宜。
一天,陆皓东在河边散步思考着兴中的事情,突见碧空如洗,东边太阳如一轮红润光盘冉冉升起,陆皓东被这美轮美奂的景色震惊了,于是,国民革命的旗帜“青天白日”在陆皓东手下诞生了。
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帜,得到了孙中山和兴中会高度认可。此后,在孙中山组织的十次起义中均使用了“青天白日”旗。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只可惜,陆皓东没有见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陆皓东设计了“青天白日”旗不久,孙中山发动了广州起义,就在起义准备工作就绪,准备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发现异常,果断中止起义,电告所有起义的人解散队伍,各自避险。大家都安全撤离,孙中山才乘小火轮离去。
可是,已经撤离的陆皓东突然想起在总指挥有一份起事人员名单未带出来,他反身回去,打算销毁名单。虽然大家觉得太危险,对他进行拦截,可是陆皓东思虑再三还是觉得必须将名单抢救出来,结果他刚刚销毁了名字,就被敌人团团包围因而被捕。
陆皓东被关押十天,经历三次严刑拷打,只字他未提名册之事,气得敌人头目无计可施,怒问:“你就不想说点什么?”
陆皓东喝到:“笔墨伺候!”
于是,一篇犹如满弓的战斗檄文诞生了,句句痛斥满清王朝为虎作伥的贪官污吏和汉奸走狗之种种罪恶,淋漓尽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见陆皓东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英勇就义,为国成仁!
陆皓东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牺牲之第一人!
2.英雄的名字永刻史册
杨殷是翠亨四杰杨鹤龄堂侄,当年杨殷考入香港英文学院,一直住在堂叔家里,也正是堂叔杨鹤龄灌输革命思想,引导杨殷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被称为翠亨四杰,辛亥革命时,杨鹤龄将家里所有资产捐献出来,自己搬到澳门租房居住,蓦地从巨富变成无产者。
杨殷被堂叔的革命热情所鼓舞,在“翠亨四杰”影响下,英雄主义情结倍增,很快从一个同盟会员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辛亥革命前夕,杨殷十九岁还在广州读书,当时他已经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愿望。读书时期,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惜,他也是在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之后由爷爷照顾他,还划给他部分资产:一座碉楼式冯家大宅,后来,杨殷学堂叔杨鹤龄将宅院卖掉,用来支持革命。
后来爷爷去世,杨殷习武,在此期间,注重人格淬炼,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先贤中予以比较,进而走出更完美的自己。
杨殷十八岁那年,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筹备工作,例行三个月,他奔走于香港、澳门和南洋之间,除了传递情报,就是运送武器,起义前夕,很多参与的华侨潜入广州,杨殷一直帮着安顿他们落脚藏身。
直到1919年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列主义,当时杨殷在广州西关做盐务督察,一天晚饭后,他习惯性浏览报纸,突然被一个题目《马克思主义》所吸引,在杨殷心里发起了波涛,从这天起,他一直追着二十多天,终于将十九篇连载看完,从此他的心亮堂起来。
一天中共广东支部二人到杨殷处考察杨殷,手里拿着《共产党宣言》,杨殷谈了对这部书的看法,令考察者非常满意,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中央局书记,广东党组织发展一批党员,杨殷就在其中,杨殷成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个坚强的革命者,从此他辞去优厚的盐务总监工作,把翠亨老家的房地产变卖套现,连亡妻的首饰也卖了,所有款项全部捐献党组织做活动经费,他离开老家,全身心投入革命,四个儿女托付给老家堂哥照料。
1925年,杨殷参加中国共产党四大。四大闭幕后,杨殷深入香港,与邓中夏等一起发动二十五万人参与的省港工人大罢工,震惊中外。有力地生声援了五卅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沉重打击,在世界工运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广州起义前夕,杨殷呕心沥血建立了中共情报网,因此他成了中共情报工作的重要开拓者。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之后,杨殷担任广东省委常委见工委书记。11月准备广州起义,杨殷组建了广州工人赤卫队参与起义。起义胜利,宣布广州苏维安政府正式成立,杨殷担任人民肃反委员。后来敌人反扑,敌众我寡,杨殷继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带领赤卫队撤出广州,前往海陆丰,与澎湃汇合。
1928年6月杨殷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候补常委。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局部部长。后来,澎湃调任中央农委书记,辞去江苏省委军事部长职务,中央决定由杨殷接任。
1928年8月24日,就在澎湃和杨殷交接工作的会议上,杨殷、澎湃还有其他几人同时被捕。
开会就在澎湃的秘书白鑫家里,由白鑫担任会议记录。
原来,白鑫已经叛变,是他出卖了这些同志。
杨殷被捕之后,蒋介石非常重视,对杨殷以高官厚禄进行利诱均被杨殷拒绝。蒋介石见争取无望,怕夜长梦多,8月30号下令秘密杀害五位我党同志,杨殷就在其中。临刑前,杨殷一如既往的镇静乐观,笑着对狱友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后,五人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后来在周恩来的部署下,罪孽深重的白鑫被终于被党组织处决!用叛徒的人头祭奠了我们的英雄!
3.革命的母亲:
杨伯母名为谭杏:她有六个儿女,分别是杨日韶、杨日暲、杨日松、杨日昕、杨日增、杨日芳,其中松、增、芳是女儿。大家称呼她杨伯母。
当年,杨伯母将大儿子杨日韶送到部队后,因为作战英勇,升为队长,在一次战役中,杨日韶身先士卒,冲进敌营,身负重伤,仍然抱着机枪冲在最前面。战斗结束后,大家赶紧将杨日韶送往小榄医院,可是,他因失血过多,牺牲在路上。
英雄的母亲杨伯母得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没有悲伤只有愤怒,她将女儿杨日松叫道跟前,给她系了一根红头绳,说:“你阿哥死了,本来应该缠白头绳,今天我给你缠红头绳,是让你好好记住阿哥做你阿哥这样的英雄。”同时,还把另一个儿子杨日暲一起交给部队。
1944年,杨日暲在攻打张溪日伪军据点的时候也不幸牺牲,年仅25岁。
得到消息杨伯母哭了,这是他她第二个儿子啊!她对敌人更恨了,对子弟兵更爱了。不把小鬼子从中国赶出去,老百姓不会有好日子的。于是,她毅然又将小儿子杨日昕和两个女儿杨日松和杨日增全部送到部队!
杨伯母的抗日豪情传遍了五桂山根据地,极大的鼓舞了子弟兵英勇杀敌的信心!
杨伯母就是一位英雄的母亲!
从此,她自己也没有消沉,而是主动承担了游击队的后勤工作,她的家也成了游击队的休养所,她卖掉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为伤员买药,做饭,精心护理,有时她还秘密为游击队传递情报,以她的老练沉稳躲过敌人的跟踪。一次看到游击队员在吃野菜,她又一次将自己家里所有积蓄9000多银元和100多担稻谷全部捐给了部队。不仅如此,她还串联华侨一起捐献,令游击队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因此,杨伯母被游击队称为“革命的母亲”
三、感人的英雄群体:
作者在第五章以“烽火五桂凤凰涅槃”为题,为我们呈现了南朗石门九堡的英雄群体。石门九堡隶属于翠亨村管辖,是五桂山烽火的策源地,那里曾经发生过四十一民村民被日伪军活埋的石门九堡惨案。
1944年1月以来,中山游击义勇大队多次与日伪军交火,游击队多次获胜,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气急败坏的日伪军在汉奸带领下,调集了大批部队,偷袭了石门九堡。汉奸伪军献策:“石门九堡就游击队的堡垒村,游击队一直以来就是因为有这个村村民的支持。”
七月,日伪军袭击了石门九堡,他们进村后,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见人抓人,见物就抢,见房就烧,无恶不作。之后一直在这个村里蹲守,连游击队的影子都没见到,就抓了九十三个村民将他们带到中心坪,被反绑着双手,被七月炎热的高温炙烤着,但这些村民包括男女老少,没有个面露惧色,大家互相鼓励着,用眼神传递着力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村民们依然沉默,于是被日伪军带到了外沙村将他们囚禁在村口一个不足三十米的房间里。
七月二十三日,穷凶极恶的日伪军从这些村民身上得不到半点游击队消息,于是在村外沙岗在九十三个村民中挑出四十一名青壮年,再次逼着他们说出游击队下落和堡垒户名单,这些坚强不屈的村民痛骂小鬼子和汉奸,结果四十一名英雄好汉被日伪军活埋!他们临牺牲前还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侵略者,还我河山!”英勇就义!四十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日伪军摧残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作者笔触,似见到这些英勇的村民,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感动着!他们活在国难当头的时代,用自己的生命担起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今天我们面对着先辈们打下的伟业,怎样做才能不愧对先人?唯有不懈努力!
总之,《中国翠亨》如此宏大的规模,古今中外的史诗般的素材,南朗镇翠亨村形形色色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作者胸中有沟壑,从容梳理,信笔拈来,且梳理得井井有条,且此书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生动,看其中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作者老道的手法可见一斑。
同时,作者视野宏大、依托翠亨文化纪实材料,采用宏大叙事手法,详细描写了翠亨村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及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阵痛与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近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扇门。
2025·1·8晚与石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