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那年腊八(散文)
那是70年代末的一个腊八节,天儿冷得邪乎。早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刮着脸,大烟炮一阵接着一阵,呼呼地叫着。
父亲像往常一样,裹着厚厚的棉袄,坐着长汀去车上班去了。母亲则留在家里,陪着我们几个孩子。那时候,家里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每到过节,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让家里有点不一样。
母亲早早地就起了床,屋外的雪积得厚厚的,北风呼啸着从门缝里钻进来。母亲在厨房里生起了火,准备为我们熬制腊八粥。她把各种五谷杂粮一股脑儿地倒进大锅里,有小米、大米、红豆、绿豆、花生,还有几颗红枣。
“都老实点儿,别在这儿捣乱!”母亲一边往锅里加水,一边回头冲着我们几个孩子喊。我们缩在炕上,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厨房的方向,心里盼着那锅粥快点熬好。
母亲弯着腰,不停地往灶里添柴,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她的手冻得通红,不时地放在嘴边哈口气,又接着干活。
“这腊八粥啊,就得小火慢煮,才能煮出香味儿来。”母亲自言自语着。
我们几个孩子在炕上打闹着,心里却惦记着那锅粥。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厨房里传来了母亲的声音:“都过来,腊八粥好了!”
我们一下子从炕上蹦起来,冲到了厨房。母亲把煮好的腊八粥一碗碗地盛出来,摆在桌上。那粥飘香四溢,看着就馋人。
“别急,小心烫着!”母亲笑着说。
我们哪顾得上那么多,端起碗就大口吃起来。那味道,美极了,又甜又香。母亲看着我们吃得香,她也会心的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下午的时候,父亲坐着长汀车回来了。我们几个孩子一下子蜂拥而上,围着父亲,眼睛在他身上找着好吃的。
父亲一边笑着,一边从兜里掏出几块糖,分给我们。“别一下子都吃完了,留着点。”父亲说道。
母亲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餐,父亲顾不得工作一天的辛苦,也跟着进去帮忙。
“今天过节,得让孩子们吃顿好的。”父亲说道。
“那可不,一年到头了,都不容易。”母亲应和着。
父亲洗菜,母亲切肉,两人在厨房里配合得默契。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就出锅了。
华灯初上,小院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不大一会儿,佳肴美酒摆满了餐桌。父亲平时不大爱喝酒,今天也小酌了一杯。
“来,孩子们,多吃点。”父亲招呼着我们。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有说有笑。父亲看着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日子啊,会越来越好的。”父亲说道。
母亲点点头,“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啥困难都能过去。”
我们几个孩子听着父母的话,嘴里吃着美味的饭菜,心里觉得无比幸福。
晚饭后,我们几个孩子在炕上玩闹着,父亲和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们,眼神里满是慈爱。
“这几个孩子,一天到晚没个消停的时候。”母亲笑着说。
“孩子嘛,活泼点好。”父亲说道。
那天晚上,我们在温暖的屋子里,伴着父母的笑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二天,风依旧刮着,雪依旧下着,可生活还在继续。父亲又去上班了,母亲在家里操持着家务,我们几个孩子也开始了新的一天。
日子虽然清苦,但那个腊八节的温暖和幸福,却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好了起来。可每当回忆起那个腊八节,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简单的快乐,依然让人心动。
后来,我们都离开了家,去了不同的城市。但每年的腊八节,总会想起那个小院,想起那桌丰盛的晚餐,想起父母的笑容。
有一年腊八,我特意回了趟家。家里还是那个样子,只是父母的头发白了许多。
“孩子,回来了。”母亲看到我,眼里闪着泪花。
“妈,我想你们了。”我说道。
父亲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那天,我们又像小时候一样,围坐在桌前,吃着腊八粥,说着心里话。
“不管走到哪儿,家永远是家。”父亲说道。
我点点头,心里明白,这份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断的。
再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腊八节的时候,我也会像母亲当年那样,为家人熬制腊八粥。
“爸爸,这粥真好吃。”孩子说道。
“这是咱家的传统,要记住。”我说道。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看到了父母那熟悉的笑容。
岁月流转,生活变迁,但那个70年代末的腊八节,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