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寺观里的桥(散文)
一
如果我们看桥,只停留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学婉约之境的描写上,就肤浅了点。这几年我出去转转,尽管不是很喜欢但还是无由地走了几处寺观,意外地看到寺观里不一样的各式的桥,就顾不得去观瞻大雄宝殿、三清殿等佛道景观了,有时候就站在桥边,看桥,走上桥,抚摸桥栏,在心中留下桥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座桥。
山东栖霞太虚宫内的“窝风桥”,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庙桥”,山东赤山法华院内的“普渡桥”。三桥各有特色,堪称桥之大观。虽不能代表世间的桥,却以特色而让我记住了桥的样子和道佛寄予的“桥意”。
山东栖霞的太虚宫是一处始祖级别的道观,道观是在被称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的老宅上建立起来的,他是栖霞人,是金末元初的道士,道号“长春子”,他的人生,涉政有为,在道家里是一个特别的角色。曾在74岁高龄时,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名声大闻。
进入道观山门的第一道风景就是“窝风桥”。把一座桥作为迎客风景,罕见。道观之外是浩瀚的长春湖,而观内并无水系,平整地面,连丘山小坡沟渠都看不到,设桥,也没有理由啊!平地开池,池中无水,桥在池中,与地面几乎等齐,桥拱略高。这桥,不是用来渡水的,更多是一种意象的存在。桥下有桥涵,在中间垂悬了两枚铜钱的模型,写着“钟响兆福”四字,钱眼里各系一小小铜钟。看介绍,游人可向钱眼投掷铜钱,若能击响铜钟,则可获吉祥之意。立牌介绍说,投一响如何,二响如何,直到十响。都是很吉利的词儿。这玩法,若无百步穿杨的技术,投中不易。心存祈福之念,多投几次何妨。
为何这样建桥?莫非有着什么样的隐意?并非遇水就架桥,这座桥就颠覆了桥的逻辑。道家认为,桥可通仙境,求仙从此过,道家可引导。当然,还有渡人的含义,这和佛家并无不同,为人架桥,渡人也渡己,因为如此才使心安。同时,在《周易》里认为,水为载德之泽,道观无水,可以桥引水,无水也是有水,有桥为据。如此,则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哲学观,即万物起始于“无”。当然,今人从这个观点中也可得到创造的启迪。有人说,窝风桥是道家的风水桥,风水并非是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而是能够渡人渡己之处,大概道家就是以此为风水吧。据说是丘处机与佛家斗法时所建窝风桥,我不知两家到底争执的是什么,但“斗法”应该是各自拿出自家的执念吧,离不开各家坚持的哲学理念。
静观窝风桥,倏然有风吹过,摇晃了一下悬钱币的锁链儿,这风啊,还真是有意,穿桥涵而过……我突然对窝风二字有了理解。风,只要你给它一个空间,它都要充满,一个人心中有了空间,就需要各种念想去填满,桥下窝风,心中窝风,怎样收纳这些风,化十二级台风于无形,这才是一种本事,心中装得下风,在风中不失方向,是否也是这座窝风桥要告诉我们的含义呢?今天,我还在使用一个成语“空穴来风”,是否也在以形象的桥涵来警示人们呢?每个人都应该有辨析“风”的警觉和能力,其实,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是,消息和传言并非完全无根据,是让人们谨慎地去明辨。
我想,道家于今天的存在,是否在于还能给我们一些新颖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太虚宫壁上念叨一副联的上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餐霞”曾经是道家追求的境界,“服气餐霞”是道家的和谐共生之法,游云不入眼,名利弃道外。餐霞,一度作为道教修养的高境。在太虚宫还有一个典故叫“柳叶成鱼”,无论成舟,还是成鱼,都是相信智慧的力量。从很多道家所留看,他们一直追求着人生智慧之境,如窝风、成鱼、成舟等,都是在启迪做人的智慧。就像杯中可栽莲,不必荷塘万亩。心悟其妙,便得理趣。
道家,在修养追求上算不算极端?既然作为华夏文化走过的探索之路,我们就不能抹掉它的足迹。以至于今天,我们认识到沿着道家的路子走下去,并非可行,那么道家曾经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二
2024年深秋,我专程去看河北正定隆兴寺,对寺内的“庙桥”发生观赏兴趣。隆兴寺的精华,绝不是庙桥,但庙桥留下的文化,却不浅。
桥在寺内“天王殿”前,是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上设四道栏杆,栏杆上有小狮子蹲坐,狮面狮态各异,栏杆雕刻祥云,如意高升的意象,成为佛寺的文化符号。但庙桥虽拱,其下并无河水,是在台阶上建拱而成桥。在佛家看来是,越桥可达佛国净土。而于俗世看,就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有着光怪陆离的特色。正定人有这样的一句说法:“三山不见,九桥不流。”正定曾称为常山、中山、恒山,但正定境内并无真正的山脉,故称。正定城内有九座桥,其下无水,是旱桥,其中隆兴寺的庙桥就是其中之一。无水也建桥。俗语指责那种“现上轿现裹脚”的做法,提倡未雨绸缪,无水建桥,是准备水自桥下过,而非水来才建桥。这不是正定给我们的人文文化吗?桥,候水而过;人有所准备才有机遇。或许这样的理趣也是相通的。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寺庙都可以建桥。据说,庙桥是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隆兴寺是皇家敕造,规格很高。尽管没有刻字表明“敕造”,但一座旱桥,能够为皇帝重视,就不是一般的桥了。为了说明隆兴寺之雄踞之势,当地流传着“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说法,一座桥,就连接了遥远。是否可这样想,搭一座心桥,就能够拉近两颗心的距离?当然这是世俗的解释了。一座桥,生意生趣,就像一草一木可为大观。中华文化在凡物凡事上,总善于挖掘其微言大义,以睿智寻妙境,显示出其独特。
桥以渡人,桥也是风景的聚焦点。文学的描写是,站在桥上看风景,成为时尚,站在桥上的人也成了风景。卞之琳的《断章》成为我们想站在桥上的理由。而隆兴寺的庙桥所处的位置,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不一定所有人都能一步步拾级而上,桥可助人。桥的对面是隆兴寺的影壁,影壁不是用来阻挡我们脚步的,站在庙桥上,马上有了“面壁”的感觉,不一定犯了错误才面壁,是否在提醒着我们,人应该常“面壁”,壁上不一定有什么字,面壁可默望静修。年轻时的周恩来,对面壁更有进一步的意境挖掘,写出“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佳句。铜镜自照,面壁静思,这些物象,在历史上给了我们很多的修行启迪。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这两门学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致力于对自然对人性的不断探索,探幽发微,求真索意,它们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道宇佛殿的建筑,更留下令人警醒的做人释禅之理之趣。在桥的理念上,释佛不约而同地有了一致的见解——渡人渡己渡众生。我想,佛寺禅坐之外,方丈僧伽,一定会引弟子观桥步桥,谈谈心得,懂得自己如何念佛修为。它们都把“无我”视为修行的阶段,或目的,最终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我”。在隆兴寺,真“我”是借助一桥一影壁去获得,可见,教育教化的资源随处皆是,只要用心,物我可同化,万物皆可有灵性。
桥不一定因宏伟而被人记住,就像“小桥流水人家”里的“小桥”,连名字都没有,但我们挂在了嘴边。隆兴寺的庙桥很小,但给人的启迪很深,很多人站在桥上,瞭望徘徊,冥思遐想,庙桥负担了多少思想的重量啊!
三
老家有座山叫“赤山”,漫山是佛地净土,据史记载,这座法华院始建于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于是,法华院则是历经1200年的梵音长卷,沉香古老,塑造了法华传奇,它是中日韩三国佛事圣地,一水隔日韩,却又佛筏漂渡而来,香火连绵不断。山涧两岸,佛寺一侧,有一座百年涧桥,叫“普渡桥”。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座桥的认知有着不断丰富内涵的经历。
原本是根据印传佛教经典词语“普渡”而命名,意思是“慈悲救渡”,希望入寺的人,将烦恼和苦难放在桥的一端,步桥入寺,肩负着摆渡众生的责任。我想,对于法华院僧,可能这是一个临场顿悟的处所,是一个不能舍弃的道场。既然渡桥而来,就不要返回。桥的两端,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桥就是分水岭。
我顺着山涧一岸走,涧溪细流,偶有跌汀,怪石戏水,时而淙淙,时而簌簌,普渡桥架于溪上,完全是方便进入法华院的大雄宝殿,但也创造了“桥在溪上静静看,谁自石隙款款流”的无比静谧之景,缘溪行的想法在此打住。这令我马上想起杨万里的“一溪秋水一横桥,近路人家却作遥”的句子,抬望山坡人家,的确也远了,虽无晨钟暮鼓响在耳边,却马上有了超然世外的感觉,为何?原来跨桥而过是佛寺。一手远指山中茅舍,一手可抚近溪佛院,佛与俗,竟然是这般切近,远近无法丈量。我还是以心悟佛吧,不一定踏入佛寺的都要一个身份。这般景象,若是僧佛站在桥上,一定是远了家乡,近了佛寺。是否是为了一个安心?自古,出家与还俗,也在考验着佛人,一念之差,隔着的就是一座桥而已。佛家禅修的是心念,如此是残酷,也是境界。我敬重那些佛人,一生投入,不再为红尘所扰。我欣喜的是自己还是能够从容走在红尘世间,即使有过“回乡情更怯”的感受,但毕竟是给了我在红尘随意奔走的体验,真正的无牵无挂,在于一颗心,不是什么身份决定的。即使有什么牵挂,那也是让脚步不走偏,牵挂是一份做人的责任。
赤山法华院,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佛院赏樱的民俗活动。佛院之南是樱花大道,有樱花几百株,每年4月中旬,樱花缤纷,边开边坠。游赏樱花的最佳方位就是站在普渡桥上。樱花枝丫伸过桥,握枝留影,看樱花婉约开春风,也是不负樱花美意。在这里,我思考了花与佛的关系。白居易有诗句说“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桃花随流水,山寺桃花超凡脱俗,因为远离了喧嚣与纷扰。白居易是在向往一种禅境,应该不仅仅是写真。
前年,我应邀去赏花,与佛寺僧人闲坐,问及樱花。佛僧的理解更深。俗人看樱花,喜欢其艳丽缤纷,美化心情。而佛家眼中,樱花开也迅速,谢也迅速……哦,这是佛家所谓的“无常观”,而在我们俗人眼中,也有类似的意念——凡是美好的事物,其存在都不会持久。
缤纷的樱花在桥的另一端,花开花落属于红尘,佛心与之无关。佛家取开谢之速的含义,一再警醒自己珍惜时光修禅修行。所取不同,佛俗的距离并不遥远。
佛人不会久站桥上看无常,一座桥,留给世人争赏樱花,何尝不是佛人眼中的“普渡”?以美渡人,便成了这座桥的责任。人们的生活,需要禅佛的境界,佛人的日子,也希望看到世俗的繁华。一个多元的世界,才是和谐,愿世俗在樱花缤纷里,愿禅佛常看樱花,多生慈悲,也少些执念。
心中,脚下,把那座桥让出来,何尝不是慈悲。愿桥上的故事,都是美好。或许,这是对这座桥的名字“普渡”的最浅理解,但我觉得,美好是难分深浅的。不是我不喜欢樱花,我却站在远处,不去拥挤,哪里看樱花不是看,说不定在一个侧面,看一个侧影,更有意趣呢。我居然受到佛意的感染,有了一点心得。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留下远去的无尽思念。作家张晓风写过《你的侧影好美!》,看见一个女孩子打电话的侧影,她吃饭的桌子此时被人占座了,她转头看见,淡然一笑,将放在桌子上的背包取走。于是,张晓风想上前赞美一句——你的侧影好美!一个背影,一个侧影,都是满怀的禅意。
所走寺观不多,所见狭隘,但我愿以桥为师,丰富我的人生哲学。诗人骚客说“莫凭栏”,未见劝人不登桥,站在桥上看风景,看人生,又是一番新意,不然,卞之琳怎么能写出《断章》。
我喜欢桥,无论走到哪里,我先看桥,再登桥,不管是有水还是无水。心中存智慧之水,那桥就站在水上。
2025年1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