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寺观里的桥(散文)

精品 【东篱】寺观里的桥(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2发表时间:2025-01-11 07:59:33
摘要:走过的寺观不多,专注过寺观里的桥,放在一起写吧,我读桥的蕴意,多一些对人生的思考。


   如果我们看桥,只停留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学婉约之境的描写上,就肤浅了点。这几年我出去转转,尽管不是很喜欢但还是无由地走了几处寺观,意外地看到寺观里不一样的各式的桥,就顾不得去观瞻大雄宝殿、三清殿等佛道景观了,有时候就站在桥边,看桥,走上桥,抚摸桥栏,在心中留下桥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座桥。
   山东栖霞太虚宫内的“窝风桥”,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庙桥”,山东赤山法华院内的“普渡桥”。三桥各有特色,堪称桥之大观。虽不能代表世间的桥,却以特色而让我记住了桥的样子和道佛寄予的“桥意”。
   山东栖霞的太虚宫是一处始祖级别的道观,道观是在被称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的老宅上建立起来的,他是栖霞人,是金末元初的道士,道号“长春子”,他的人生,涉政有为,在道家里是一个特别的角色。曾在74岁高龄时,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名声大闻。
   进入道观山门的第一道风景就是“窝风桥”。把一座桥作为迎客风景,罕见。道观之外是浩瀚的长春湖,而观内并无水系,平整地面,连丘山小坡沟渠都看不到,设桥,也没有理由啊!平地开池,池中无水,桥在池中,与地面几乎等齐,桥拱略高。这桥,不是用来渡水的,更多是一种意象的存在。桥下有桥涵,在中间垂悬了两枚铜钱的模型,写着“钟响兆福”四字,钱眼里各系一小小铜钟。看介绍,游人可向钱眼投掷铜钱,若能击响铜钟,则可获吉祥之意。立牌介绍说,投一响如何,二响如何,直到十响。都是很吉利的词儿。这玩法,若无百步穿杨的技术,投中不易。心存祈福之念,多投几次何妨。
   为何这样建桥?莫非有着什么样的隐意?并非遇水就架桥,这座桥就颠覆了桥的逻辑。道家认为,桥可通仙境,求仙从此过,道家可引导。当然,还有渡人的含义,这和佛家并无不同,为人架桥,渡人也渡己,因为如此才使心安。同时,在《周易》里认为,水为载德之泽,道观无水,可以桥引水,无水也是有水,有桥为据。如此,则鲜明地体现了道家的哲学观,即万物起始于“无”。当然,今人从这个观点中也可得到创造的启迪。有人说,窝风桥是道家的风水桥,风水并非是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而是能够渡人渡己之处,大概道家就是以此为风水吧。据说是丘处机与佛家斗法时所建窝风桥,我不知两家到底争执的是什么,但“斗法”应该是各自拿出自家的执念吧,离不开各家坚持的哲学理念。
   静观窝风桥,倏然有风吹过,摇晃了一下悬钱币的锁链儿,这风啊,还真是有意,穿桥涵而过……我突然对窝风二字有了理解。风,只要你给它一个空间,它都要充满,一个人心中有了空间,就需要各种念想去填满,桥下窝风,心中窝风,怎样收纳这些风,化十二级台风于无形,这才是一种本事,心中装得下风,在风中不失方向,是否也是这座窝风桥要告诉我们的含义呢?今天,我还在使用一个成语“空穴来风”,是否也在以形象的桥涵来警示人们呢?每个人都应该有辨析“风”的警觉和能力,其实,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是,消息和传言并非完全无根据,是让人们谨慎地去明辨。
   我想,道家于今天的存在,是否在于还能给我们一些新颖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太虚宫壁上念叨一副联的上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餐霞”曾经是道家追求的境界,“服气餐霞”是道家的和谐共生之法,游云不入眼,名利弃道外。餐霞,一度作为道教修养的高境。在太虚宫还有一个典故叫“柳叶成鱼”,无论成舟,还是成鱼,都是相信智慧的力量。从很多道家所留看,他们一直追求着人生智慧之境,如窝风、成鱼、成舟等,都是在启迪做人的智慧。就像杯中可栽莲,不必荷塘万亩。心悟其妙,便得理趣。
   道家,在修养追求上算不算极端?既然作为华夏文化走过的探索之路,我们就不能抹掉它的足迹。以至于今天,我们认识到沿着道家的路子走下去,并非可行,那么道家曾经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二
   2024年深秋,我专程去看河北正定隆兴寺,对寺内的“庙桥”发生观赏兴趣。隆兴寺的精华,绝不是庙桥,但庙桥留下的文化,却不浅。
   桥在寺内“天王殿”前,是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上设四道栏杆,栏杆上有小狮子蹲坐,狮面狮态各异,栏杆雕刻祥云,如意高升的意象,成为佛寺的文化符号。但庙桥虽拱,其下并无河水,是在台阶上建拱而成桥。在佛家看来是,越桥可达佛国净土。而于俗世看,就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有着光怪陆离的特色。正定人有这样的一句说法:“三山不见,九桥不流。”正定曾称为常山、中山、恒山,但正定境内并无真正的山脉,故称。正定城内有九座桥,其下无水,是旱桥,其中隆兴寺的庙桥就是其中之一。无水也建桥。俗语指责那种“现上轿现裹脚”的做法,提倡未雨绸缪,无水建桥,是准备水自桥下过,而非水来才建桥。这不是正定给我们的人文文化吗?桥,候水而过;人有所准备才有机遇。或许这样的理趣也是相通的。
   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寺庙都可以建桥。据说,庙桥是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隆兴寺是皇家敕造,规格很高。尽管没有刻字表明“敕造”,但一座旱桥,能够为皇帝重视,就不是一般的桥了。为了说明隆兴寺之雄踞之势,当地流传着“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说法,一座桥,就连接了遥远。是否可这样想,搭一座心桥,就能够拉近两颗心的距离?当然这是世俗的解释了。一座桥,生意生趣,就像一草一木可为大观。中华文化在凡物凡事上,总善于挖掘其微言大义,以睿智寻妙境,显示出其独特。
   桥以渡人,桥也是风景的聚焦点。文学的描写是,站在桥上看风景,成为时尚,站在桥上的人也成了风景。卞之琳的《断章》成为我们想站在桥上的理由。而隆兴寺的庙桥所处的位置,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不一定所有人都能一步步拾级而上,桥可助人。桥的对面是隆兴寺的影壁,影壁不是用来阻挡我们脚步的,站在庙桥上,马上有了“面壁”的感觉,不一定犯了错误才面壁,是否在提醒着我们,人应该常“面壁”,壁上不一定有什么字,面壁可默望静修。年轻时的周恩来,对面壁更有进一步的意境挖掘,写出“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佳句。铜镜自照,面壁静思,这些物象,在历史上给了我们很多的修行启迪。
   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这两门学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致力于对自然对人性的不断探索,探幽发微,求真索意,它们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道宇佛殿的建筑,更留下令人警醒的做人释禅之理之趣。在桥的理念上,释佛不约而同地有了一致的见解——渡人渡己渡众生。我想,佛寺禅坐之外,方丈僧伽,一定会引弟子观桥步桥,谈谈心得,懂得自己如何念佛修为。它们都把“无我”视为修行的阶段,或目的,最终要找到一个真正的“我”。在隆兴寺,真“我”是借助一桥一影壁去获得,可见,教育教化的资源随处皆是,只要用心,物我可同化,万物皆可有灵性。
   桥不一定因宏伟而被人记住,就像“小桥流水人家”里的“小桥”,连名字都没有,但我们挂在了嘴边。隆兴寺的庙桥很小,但给人的启迪很深,很多人站在桥上,瞭望徘徊,冥思遐想,庙桥负担了多少思想的重量啊!
  
   三
   老家有座山叫“赤山”,漫山是佛地净土,据史记载,这座法华院始建于唐穆宗四年(公元824年),于是,法华院则是历经1200年的梵音长卷,沉香古老,塑造了法华传奇,它是中日韩三国佛事圣地,一水隔日韩,却又佛筏漂渡而来,香火连绵不断。山涧两岸,佛寺一侧,有一座百年涧桥,叫“普渡桥”。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座桥的认知有着不断丰富内涵的经历。
   原本是根据印传佛教经典词语“普渡”而命名,意思是“慈悲救渡”,希望入寺的人,将烦恼和苦难放在桥的一端,步桥入寺,肩负着摆渡众生的责任。我想,对于法华院僧,可能这是一个临场顿悟的处所,是一个不能舍弃的道场。既然渡桥而来,就不要返回。桥的两端,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桥就是分水岭。
   我顺着山涧一岸走,涧溪细流,偶有跌汀,怪石戏水,时而淙淙,时而簌簌,普渡桥架于溪上,完全是方便进入法华院的大雄宝殿,但也创造了“桥在溪上静静看,谁自石隙款款流”的无比静谧之景,缘溪行的想法在此打住。这令我马上想起杨万里的“一溪秋水一横桥,近路人家却作遥”的句子,抬望山坡人家,的确也远了,虽无晨钟暮鼓响在耳边,却马上有了超然世外的感觉,为何?原来跨桥而过是佛寺。一手远指山中茅舍,一手可抚近溪佛院,佛与俗,竟然是这般切近,远近无法丈量。我还是以心悟佛吧,不一定踏入佛寺的都要一个身份。这般景象,若是僧佛站在桥上,一定是远了家乡,近了佛寺。是否是为了一个安心?自古,出家与还俗,也在考验着佛人,一念之差,隔着的就是一座桥而已。佛家禅修的是心念,如此是残酷,也是境界。我敬重那些佛人,一生投入,不再为红尘所扰。我欣喜的是自己还是能够从容走在红尘世间,即使有过“回乡情更怯”的感受,但毕竟是给了我在红尘随意奔走的体验,真正的无牵无挂,在于一颗心,不是什么身份决定的。即使有什么牵挂,那也是让脚步不走偏,牵挂是一份做人的责任。
   赤山法华院,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佛院赏樱的民俗活动。佛院之南是樱花大道,有樱花几百株,每年4月中旬,樱花缤纷,边开边坠。游赏樱花的最佳方位就是站在普渡桥上。樱花枝丫伸过桥,握枝留影,看樱花婉约开春风,也是不负樱花美意。在这里,我思考了花与佛的关系。白居易有诗句说“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桃花随流水,山寺桃花超凡脱俗,因为远离了喧嚣与纷扰。白居易是在向往一种禅境,应该不仅仅是写真。
   前年,我应邀去赏花,与佛寺僧人闲坐,问及樱花。佛僧的理解更深。俗人看樱花,喜欢其艳丽缤纷,美化心情。而佛家眼中,樱花开也迅速,谢也迅速……哦,这是佛家所谓的“无常观”,而在我们俗人眼中,也有类似的意念——凡是美好的事物,其存在都不会持久。
   缤纷的樱花在桥的另一端,花开花落属于红尘,佛心与之无关。佛家取开谢之速的含义,一再警醒自己珍惜时光修禅修行。所取不同,佛俗的距离并不遥远。
   佛人不会久站桥上看无常,一座桥,留给世人争赏樱花,何尝不是佛人眼中的“普渡”?以美渡人,便成了这座桥的责任。人们的生活,需要禅佛的境界,佛人的日子,也希望看到世俗的繁华。一个多元的世界,才是和谐,愿世俗在樱花缤纷里,愿禅佛常看樱花,多生慈悲,也少些执念。
   心中,脚下,把那座桥让出来,何尝不是慈悲。愿桥上的故事,都是美好。或许,这是对这座桥的名字“普渡”的最浅理解,但我觉得,美好是难分深浅的。不是我不喜欢樱花,我却站在远处,不去拥挤,哪里看樱花不是看,说不定在一个侧面,看一个侧影,更有意趣呢。我居然受到佛意的感染,有了一点心得。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留下远去的无尽思念。作家张晓风写过《你的侧影好美!》,看见一个女孩子打电话的侧影,她吃饭的桌子此时被人占座了,她转头看见,淡然一笑,将放在桌子上的背包取走。于是,张晓风想上前赞美一句——你的侧影好美!一个背影,一个侧影,都是满怀的禅意。
   所走寺观不多,所见狭隘,但我愿以桥为师,丰富我的人生哲学。诗人骚客说“莫凭栏”,未见劝人不登桥,站在桥上看风景,看人生,又是一番新意,不然,卞之琳怎么能写出《断章》。
   我喜欢桥,无论走到哪里,我先看桥,再登桥,不管是有水还是无水。心中存智慧之水,那桥就站在水上。
  
   2025年1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5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桥,不仅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通道,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哲理的独特存在。在山东栖霞的太虚宫内,那座独特的“窝风桥”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游客。它突兀地矗立在平整的地面上,没有潺潺流水相伴,却蕴含着深邃的寓意。风,无孔不入,而人心亦如那桥下的空间,充满了各种思绪与欲望。如何在这纷繁的“风”中保持清醒,不迷失方向,或许正是这座桥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考。“窝风”二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心的一种警醒。河北正定县隆兴寺的“庙桥”,则以其独特的位置引发了我们对于助力与攀登的思考。并非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拾级而上,而桥的存在,给予了人们跨越困难的可能。它如同人生道路上那些适时出现的援手,帮助我们跨越险阻,向着更高处前行。这座庙桥,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脚步,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山东赤山法华院内的“普渡桥”,名字源自佛教经典中的“慈悲救渡”。它承载着人们对摆脱烦恼、远离苦难的渴望。当人们踏上这座桥,仿佛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留在了一端,而另一端则是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三座桥,虽不能涵盖世间所有桥的形态与意义,但它们以各自鲜明的特色,为我们展现了道佛文化赋予桥的深厚内涵。它们让我们看到,桥不仅是实用的建筑,更是文化的符号、心灵的指引。丘处机的传奇人生,涉政有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其影响力使得太虚宫更具神秘色彩。而隆兴寺和赤山法华院,也都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沉淀和宗教传承。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偶尔停下脚步,去感受这些古老桥梁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以桥为师,或许能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从容、坚定,领悟到更多关于生活、关于心灵的真谛。怀才老师的散文太精彩了,知识面广,非常有可读性。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11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11 08:00:33
  这篇散文太棒了!以三座桥展现道佛文化内涵,借桥思考人生。从丘处机到古寺传承,知识丰富。语言优美,引人深思,让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能感受古老桥梁的智慧力量,值得细细品味!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09:22:37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精彩不能,谢谢你的美评。走出去,看见的东西就多了,很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我在寺观里看到的桥,尤其是窝风桥,真让我长见识了。桥的那边,我们可能有永远看不见读不懂的东西,桥就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打开一部书的目录一样。其实,投入写作,本身就是修行,到处都有桥,我们面对桥,踏上桥,都是有意义的。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枫桦        2025-01-11 09:44:10
  桥在中国的历史,太久远了,老师这篇文章可谓是桥梁大观了!这次去南方,特别是广西,桥这方面就很讲究!北方是看不到的!寺庙是道佛文化的集散地,这方面自然更注重了!老师观察够详细,下笔也自然从容!拜读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09:48:46
  去寺观,各处都差不多吧,无非就是宝殿,所以就格外留心桥了。枫桦老师这次去南方,收获很多。广西那,我只是30年前踏足过,没有选择观光,遗憾了。各地的风景不同,说不定某个风景就特别走心,所以还是多出门转一转好。这三座桥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所以放在一起写,多点感悟吧。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遥握,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1-11 10:00:06
  “窝风桥、庙桥、普渡桥”,三桥各具特色,展现了道佛文化赋予桥的深厚内涵。老师的感悟深邃,解读透彻,令读者受益匪浅,赞佩怀才老师文思,拜读学习。祝老师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0:09:10
  磨目了,谢谢石叶老师的美评。走了几个寺观,对桥有点感触,所以就写出来。窝风桥,庙桥,普渡桥,都是很有特色的,带着佛意,表达着道宗。道佛,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角度,也是思维方式,我们俗人也有自己的解,并不矛盾。很期待石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11 11:32:18
  这篇散文视角新奇,写了寺观里的桥,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一看标题,就感慨于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这也是成为一个写作大家的必备条件。从某种程度讲,这是天赋,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题目一定,文章成功了一大半,老师信笔由缰,将三座桥的各自特色和由此展开的联想书写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有桥,不一定有水,但“心中存智慧之水,那桥就站在水上。”本文将这个主题开拓得深不可测,韵味无穷。棒极了,拜读学习老师大作,顺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1:48:46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我特别喜欢看桥,寺观的桥格外引起我的注目,眼中心中留下的桥影就清晰了,呼之欲出吧。不敢说成为大作家,只是多一份感悟的心,写出点有益于人性的东西罢了。天赋的确有,但天赋于我,就像我母亲说的,就认得家门口的事。意思是不会有大出息,当然母亲也希望守着她。三座桥,特点各别,写起来顺手,多写感悟而已。寺观的桥,确实是能够颠覆我们关于桥的一些逻辑的,无水便无桥,这个说法不对了,就连心脏搭桥,都是因血管流着血水。道佛对我们的精神文明的贡献不可小觑,应该总结为我们所用。遥握,期待韩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11 11:37:57
  拜读怀才老师的文章,总是能让人体味到人文历史之经典,更让人感受到老师学识之广博,文法之妙。遥握问候老师!祝老师身体健康!编创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1:42:50
  谢谢塞翁老师的美评鼓励。对寺观的桥感兴趣,就多了一份探究的心情,算悟解吧,不然觉得游览所获就打折扣了。出去走一走,所见就新奇,看到窝风桥,一时不解,但珍惜琢磨,还真有道家的味儿,无为也是有为。继续期待塞翁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11 12:28:53
  此文,以三座桥彰显佛道文化丰厚的内涵,又过渡到心灵之桥、人生之桥,禅意深深,寓意饱满。作者想象丰盛,结合名篇佳句中的桥,对桥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解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融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为一体。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足见作者独到的见地。精妙之作,拜读受益,问候怀才老师,冬暖!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2:37:41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桥除了给我们渡水,还给我们以思考。有时候,生活需要一座桥去摆渡我们,当然大多数的桥是无形的,是心桥。很多时候,可能时间是一剂药方,但也不全然,需要自心的释然,桥是意义就显得重要了,有的人可能不是心大,而是心中的桥是坦途,可以摆渡的东西很多。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无心无肺的,在心中也虑及很多,只是会释然。期待罗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11 12:51:31
  我也喜欢桥,只能写出小桥流水之感,怀才老师的眼界之宽广望尘莫及,这篇文章,字字诗意,句句禅学,如果心浮躁了,就来怀才老师的文中走一走,可以渡化人的心,老师的文,也是一座桥,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通往清净!问好老师,冬安!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6:09:41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我们都是俗人,学禅而已,哪管得不得的,接触一点,就知道满足,起码对生活的问题有了一点解,寺观的散文不好写,我读几个作家,这方面的散文几乎没有,梁衡写过,但那种风格和文笔,暂时学不来,所以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水平,写点感受吧。遥握,期待欣然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5-01-11 15:52:28
  一行一行,真的在认真阅读呀,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文字不太适合出现在这里,因为这篇文章太厚重,哲理性太强,而我太肤浅。同时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以前去寺观,我的重心都在庙宇殿堂,忽略了这些桥以及别的景观。老师知识面宽广宏大,得好好学习。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6:07:12
  真的啊,又被素心老师嗤笑了去……素心老师的文笔和眼界,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一直在期待着素心老师的大作呢。谢谢素心老师拨冗留墨,谢谢谬赞。磨目了,我是觉得我来写庙宇道观的建筑,实在让我为难,只能另辟蹊径,抄个小道吧,俗人读寺观里的桥,毕竟是俗眼,说不出什么道道来,谈点感觉吧。我这种看寺庙的眼,是不能入法眼的,只能算旁门。非常期待素心老师的佳作,一睹为快,也慰藉多日思念。遥握,问候冬安,谨祝创作快乐。
9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11 17:22:05
  看桥,登桥,以桥思人生,三座桥引出各自的禅意,引深太多的知识与智慧,老师的文总是带着哲理让人深思,给人启迪,越品越有味。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17:34:05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怀才是愚钝的 人,是桥给了我一些有益的人生思考,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中成长。我突然觉得,老了也需要成长,成长的一生的旋律,起码让我们懂得怎样过好日子,从容而不慌乱。遥握,期待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1-11 20:51:26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11 20:52:56
  谢谢纪老师留墨,磨目了。远握,谨祝冬祺!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