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正义和邪恶的大辩论(杂文随笔))
在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直流传着一段关于正义和邪恶的大辩论的传奇故事。
那是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场激烈的交锋正在展开。正方,是代表着正义的中华万世之师孔子;反方,则是以邪恶著称的小偷祖师爷盗跖。庄子笔下的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较量,结果却令人意外,孔子竟完败收场。孔子一开始便被盗跖的哥哥柳下惠所误导,带着邪不压正的轻敌思想仓促上阵,岂能不败?
柳下惠,这位以“坐怀不乱”闻名于世、无人不知其义、无人不晓其情,被孟子称为和圣的人物,早于孔子几十年。他曾是鲁国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大概相当于基层法院的庭长。因性格耿直,不迎合权贵,郁郁不得志,最终辞职归隐于濮阳县柳屯,以士师为业,成为后世尊崇的中国最早的律师。
柳下惠不仅有坐怀不乱的美名,还有诸多令人称赞的美德。鲁庄公曾想让他出使齐国进献镇国之宝岑鼎,实际却是一只仿冒的假鼎,柳下惠坚决拒绝,直言:“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若说假话,便是自毁珍宝。以毁我珍宝为代价来保住您的珍宝,这种事我怎能做?”庄公无奈,只得送上真鼎。而民间“六月六的炒面,正事正办”的谚语,说的正是柳下惠孝敬母亲的故事。农历六月六是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村民们送麦子给柳下惠的母亲祝寿,柳下惠就用村民送来的麦子炒些炒面,让大家一起吃拌炒面为母亲庆生。
颇具讽刺的是,柳下惠是警,是正义的化身,其弟盗跖却是大盗,警匪竟出于一家。当时,孔子要求柳下惠陪同去规劝盗跖改邪归正,柳下惠极力劝阻,称盗跖巧言善辩、反复无常又蛮横无理,可孔子不听,带着颜回、子贡驾车前往盗跖住所。
盗跖一见孔子,便先声夺人,大声呵斥:“若你劝我解散匪军,指责我盗抢财物,赶紧滚,否则挖你心肝当午餐!”孔子面无惧色,仔细打量盗跖后说道:“你生得高大威猛,面庞英俊,声音洪亮,才思敏捷,身边又聚七八千人马,已具面南称王条件。但你走错路,难道不羞耻?将军若听我劝,我助你成诸侯。”
孔子先夸赞再贬损,最后言归正传,力劝盗跖改邪归正,修成正果。
盗跖立刻反驳:“利诱对顺民有效,我非顺民,此招对我无效。
盗跖的思维是何等缜密,对孔子所言信息逐一回绝,其辩护颇具立体效果,值得玩味。反驳之后立即立论。
“我身材姣好是父母所赐,与你何干。你喜好当面夸奖人,定然常在背地里诋毁人。”先通过对比自己和孔子的人生观,后从细节入手,一一攻驳。“我向往神农时代,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人人有居有田,互利无害。你研易修经、舆论世心,谋求高官厚禄,为大王进策献计、攻城池得天地。相较而言,我盗窃钱财只为生存,你却是贪天下。天底下没有比你更大的大盗了,你应改名叫盗丘!”
孔子无言以对。
庄子设计的第一轮辩论,就让孔子窘态毕现。或许孔子的儒家之道缺少纵横家的逻辑推理,未能识破盗跖偷换概念的阴谋。
第二轮辩论止于大道理论战,摒弃阶级舆论工具,庄子没有忘记盗跖的流氓习性,允许其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以人性元初作为思想共鸣器,直接让孔子输得精光。
盗跖乘胜追击,连珠炮似地发问:“古时黄帝疲战,唐尧不慈,虞舜不孝,大禹身残,商汤放逐君主,文王被囚。他们追名逐利、迷失真性。孔子,你想成为这样的圣人?伯夷叔齐、鲍焦立枯、申徒狄投河、介子推自焚、尾生抱柱,重名节轻生死。孔子,你也要作践自己?比干剖心、子胥抛尸,孔子,你愿落此下场?”孔子被问得晕头转向,无言可答。盗跖得意笑道:“让我告诉你如何做人,人生短暂,多寻欢笑,满足五官六受,追求内心欢愉、延年益寿。”
孔子陷入沉思。
庄子借盗跖之口说出这番话,让盗跖这个江洋大盗瞬间高大起来。不愧是律师先祖柳下惠的胞弟,庄子把盗跖装扮成近乎完美的足金律师形象。若孔子是现实派的律师代表,技术精湛,那盗跖则更为高明,哲思之辩,大道无形。
最后,庄周还不忘用骈文进一步拔高思想境界。满苟得说:“不知羞耻的人富有,多讲信誉的人显贵。名利大的人,几乎都是无耻又善言信的人。”大自然为人性提供了慰藉之所,大千社会是锻炼人性善恶的大熔炉,进窑一色、出窑万彩。难道对律师的要求只限于内心正直,至于外在虚伪则无关紧要吗?
儒家与道家的争辩2500年来一直难分高下,历史仍在惊人的雷同中演变,只不过蒙上了一层鲜艳的颜料,让人轻易转移了主题。入世出世像天平的两端,上下波动,难寻一个平衡。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