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千手观音(散文)
一
人们见识的“千手观音”,大多可能是源自2005年央视春晚的音画舞蹈这个节目。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无法忘记的一个舞蹈经典。
我不懂得舞蹈,缺乏艺术细胞,也不痴迷舞蹈,但对这一曲华姿丽舞很陶醉。起初,感觉新颖,继而觉得整饬。一个频率举臂,让我感觉出纤手的合力。
21个平均芳龄21岁的聋哑女子倾情献舞,惊艳了整个晚会。21人,只一面,演员邰丽华作为排舞的当面角色,留给我们了美妙的记忆。
见玉臂造型,不见舞女之容,令人多了几分想象和期盼。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展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但她们是以两臂交给观众,两臂就是她们的舞蹈语言。为了一个主题,在“千”字里,每一个个体都渺小,但其存在的价值,却是组成“千手”,不是展示纤手玉指,表达的是无边无量的佛意,给众生希望却还是离不开每一只生动的手。一手是佛,一手是众生,一双手表达的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逻辑,现实社会极其复杂,一双手无法厘清复杂,但可以凭着微力抱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纤手如桨,摆渡生命。或许,我们自己就需要救助,但一出手,就把自己放在后面了。我为这样的境界而感动过。舞者不是花样,是要把自己放进“心念为众”的气场,修心与济世,在舞姿里得到统一。舞蹈美,不仅是展示妩媚,更重要的是启迪心灵的蝶变。
一只手,一双手,如果不能拯救自己,救渡众生,在佛家看来都是多余无用的。“千手”就是彰显了有用的手的价值。
这也让我产生了联想。佛事或许如蚕事。蚕在肚子里酿丝,酿成之后要一寸寸吐出,如果不吐干净,最终蚕都是被自己的丝裹住,归宿就是断丝而死。蚕是一个悲剧。修佛的人,静心排虑,内心纯净起来,这种纯净,对情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蚕茧的空间,是狭小的,相对也是安全的,但深陷其中,也是危险的,所以,佛禅要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找到价值。这可能就是千手观音舞蹈最深刻的意义。处世入世,都无法离开尘世,真正的修行,始终离不开尘世的生活,否则,修行有什么意义呢。我还是赞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进逻辑的,儒佛两道,但殊途同归,只是佛家并不表白,骨子里还是不能舍弃他们走过的尘世。尘世没有真空,真空只在实验室。在真空的佛,还是要走出来的。
我觉得这曲舞蹈,是解释了入佛修禅的终极目的。一个人一辈子背着茧和壳是痛苦的,信仰挣扎在茧中,需要一个出口,去突围,才能真正获得信仰的力量。这曲舞蹈是主题完全可以说是“千手破茧”,追求更高的光明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禅智”吧。当然,作为非佛的人,也应该悟出读书修行的目的价值。有时候,我们思考一个人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到底为何?应该是没有找到信仰和情感交给什么的方向。禅和爱,有时候都会变成缠裹着我们的灾难,舞蹈艺术要表达这种挣脱的力量,就有了撼动我们心灵的魅力。
二
舞蹈的美感折服了我。一袭的金碧辉煌,肃穆庄严,黄种人所裸出的肌肤,和金色浑然一体。浅层次的美,是最悦目的。镜头拉近,当面人物,慈眉善目,简直就是写真了救济苍生的佛意。琵琶声起,婉转从容,款荡曼妙。人物尽显妩媚,却又不失穆如之象。
原来可以如此精彩造型,原来可以如此铿锵和谐节奏,原来可以如此精致审美,原来艺术可以如此震撼人心!这个表演,给了我们太多的惊讶,太多的超乎想象。
想当年,我目不转睛地欣赏这个舞蹈,产生了考古的感觉。禁不住嗅息,古色古香,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描写,因为我们可以沉浸,我们可以随之作舞,我们可以感受那种华美和深蕴。
我想说的是,我在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看到了“千手观音”的原作。艺术源自生活。舞台上的“千手观音”是动态的舞蹈,佛寺里的“千手观音”是静态的舞姿。我在动感中,有时候难以捕捉舞姿的含义,而在佛寺,我能够真正去静心感受一些细节。
隆兴寺的“千手观音”,可能不是中国的观音经典源出,但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惊艳造型。
隆兴寺有“大悲阁”,大悲,极悲。慈悲之心广大,就是大悲阁的名字由来。在以教义为主题的佛寺中,大悲最倾向于表达感情。阁内有铜铸菩萨,名“千手观音”,像高21.3米,共出臂40只,重达42吨,堪称奇观。它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隆兴寺最重要的佛建,成为正定“六大奇观”之一。
阅读介绍,得知这尊佛建的传奇故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得知寺内原供菩萨的莲花座里发现了“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大字后,龙颜大悦,认为是天意兴宋,便不惜国力,要重铸一尊千手观音,所有的数据,要达到极数——42只手臂(伸出40臂),指引佛门三界25种因果,极尽1000种变化。这些,我就不去罗列了,这是修佛人掌握的禅宗。
至今不知这张纸条,到底是谁书写,我觉得写纸条的人,真的是深谙皇帝心思,切合“朕意”,不言目的,却达成愿望。佛寺兴衰,单靠化缘,讨好官吏,使的都是小钱,可解僧侣日常,并不能兴佛。史上有一言成谶的,更有一言成金的。帝王的财力不用于佛建,也会挥霍于他处。我们不能指望封建帝王能像今天这样,以民主的方式,将财力用于国力建设和民生改善。这样看,这张纸条,胜过千万诤言,几百万字的上书。况且佛家真正的大慈悲,一定是希冀国泰民安,这种智慧,却不是小聪明,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也宣扬了慈悲的智慧和价值。这是“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
观音像足踏莲花座,人物两侧40臂,辐射如光,而有意思的是手中各有一眼,这种违背人体造型的设计,完全是佛意和艺术化的。我居然想到了“手眼通天”的成语,其实完全不搭界。手眼通天,是手段高超,善于钻营,趋炎附势。中国文化,有着太多的细节内涵,不可望“像”生义。而观音手中的眼,表达的是洞察世间疾苦的意思。亲手做,亲眼看,不垂袖莫管,不无视存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有着提醒的意义。
按照佛家的说法,千手千眼,就是为了普渡众生。这是禅宗的教旨,自古不变。千眼,为了“遍观世间”,多一只眼睛看,发现更多,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双目同时观看的习惯,第三只眼就是瞄准的效果了。
三
这令我想起“第三只眼”的说法,也本自印度教和佛教。常常被认为是通往内在领域和更高意识空间的门户,佛宗所谓的“开悟”就是指长了第三只眼。佛教文化对世俗文化的影响,让我想到了书架上曾经看过的两本书,一本是洛伊宁格尔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一本是张广群的《第三只眼看美国》。
佛家的多一只眼睛,和我读书所说的第三只眼,有所不同。第三只眼,是看世界的角度视线不同了,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客观,更透彻。我在张广群书的“后记”里找到了解释,他引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解释自己的看法,他回答了西方的月亮到底圆不圆的问题。我们曾经为此做过讨论,解决的是盲目崇拜的心理问题,纠正我们的视觉偏差。
举个例子说吧,张广群的书说“纽约是流浪者的天堂,还是流浪者的地狱”?第三只眼看,是否是流浪者的无奈和幸运……结论可能不是二选一,如果对生命尚未绝望,暂时可以选择无奈。
其实,一旦外界的事物要进入我们的眼睛的时候,哪怕是有第三只眼,都可能打上了主观的色彩。
不过,我在教学的时候,通读了一本书叫《教育的第三只眼》,全书把我们看问题的视觉放在未来上,书中的一系列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待当下的学生,怎样看待未来的他们,我特别欣赏作者的一个观点——用第三只眼发现错误中的可以理解的因素。一个教师,多么像一个僧佛,要有观音的心怀,作者的观点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正确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改变个性,只能以第三只眼预测某种个性的未来。我在书中读到一个观点,性格和个性不是一个概念,性格决定命运,个性对于命运有着成就的关系。这第三只眼的发现,源自大量的生活事例。我是赞同作者对眼睛的分工,一眼看过去,一眼看现在,第三只眼看未来。
有人说一只眼看现在,一只眼看未来。具备如此的能力的人不多,两只眼睛要分别看取,目标是恍惚失真的。所以还是应该长第三只眼。尤其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神秘力量的“可望”和探索,这种欲望自古就未曾停止,只是现在我们更渴望解开神秘。如此说来,佛家的“三只眼”,是否是总结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向往而强化为佛的执念呢?
第三只眼,长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人体的形象特点,只是一种塑造。人类迫切地要求有崭新的视觉,广阔的视野,如此看来,“千手观音”手上的那只眼,给了我们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一个农村孩子旷课去卖鸡蛋,想买网上的一款游戏;一个孩子突然对他的老师发怒,违背尊师规定;一个孩子偷走同桌的钢笔,丢在野外;一个孩子偷着把妈妈的高跟鞋跟割掉……这些,如果只作为恶作剧,甚至定性为品质问题,未必得出正确的判断。我接触过这样的孩子,可惜那时我的第三只眼没有睁开……
正定隆兴寺“三摩妙地”龛中的千手观音的千手,还有什么寓意,那千眼之外,还能看到什么,还有多少神秘,还有多少对我们有所启迪的涵义,我们并未深究尽知。
第三只眼,应该是最好的眼睛,不然,面对一块钻石,可能会觉得十块钱都是很贵的。修行,并非是在肉体上多安一只眼,而是要多长一只慧眼。否则,你没有立地成佛。
据说,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的舞蹈灵感就来自隆兴寺,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一器一物,都能够演变成精彩的故事,创作成剧本。带给我们的,不是复原,而是艺术享受,还有我们的智慧启迪。这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络的进步,留住了那段“千手观音”的影像,我还能打开视频,观赏那段禅性十足的舞曲。
据说,隆兴寺的千手观音,不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主题造像,但是最宏大的一座。它是佛家的法器,也是中华的瑰宝,更是我们欣然得观的艺术。
2025年1月2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在九十年代,我曾去过,那时年轻,也很无知,对于如此深厚的文化更是像个文盲,就是看个热闹,纯粹到此一游的肤浅。现在几乎没有印象了。
从千手观音的解读到第三只眼的剖析,作者理性又感性,渗透力极强,层层递进,把佛学原本玄妙莫测的东西诠释得浅显易懂。非常赞同第三只眼就是“开悟”之说,人人都想拥有一只慧眼,可慧眼何其容易?但是老师拥有了慧眼,所以看什么都通透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