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千手观音(散文)

精品 【东篱】千手观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506.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9发表时间:2025-01-21 05:50:11
摘要:我在正定隆兴寺的千手观音前驻足,想起央视春晚的那段舞曲,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人们见识的“千手观音”,大多可能是源自2005年央视春晚的音画舞蹈这个节目。可能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是无法忘记的一个舞蹈经典。
   我不懂得舞蹈,缺乏艺术细胞,也不痴迷舞蹈,但对这一曲华姿丽舞很陶醉。起初,感觉新颖,继而觉得整饬。一个频率举臂,让我感觉出纤手的合力。
   21个平均芳龄21岁的聋哑女子倾情献舞,惊艳了整个晚会。21人,只一面,演员邰丽华作为排舞的当面角色,留给我们了美妙的记忆。
   见玉臂造型,不见舞女之容,令人多了几分想象和期盼。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展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但她们是以两臂交给观众,两臂就是她们的舞蹈语言。为了一个主题,在“千”字里,每一个个体都渺小,但其存在的价值,却是组成“千手”,不是展示纤手玉指,表达的是无边无量的佛意,给众生希望却还是离不开每一只生动的手。一手是佛,一手是众生,一双手表达的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逻辑,现实社会极其复杂,一双手无法厘清复杂,但可以凭着微力抱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纤手如桨,摆渡生命。或许,我们自己就需要救助,但一出手,就把自己放在后面了。我为这样的境界而感动过。舞者不是花样,是要把自己放进“心念为众”的气场,修心与济世,在舞姿里得到统一。舞蹈美,不仅是展示妩媚,更重要的是启迪心灵的蝶变。
   一只手,一双手,如果不能拯救自己,救渡众生,在佛家看来都是多余无用的。“千手”就是彰显了有用的手的价值。
   这也让我产生了联想。佛事或许如蚕事。蚕在肚子里酿丝,酿成之后要一寸寸吐出,如果不吐干净,最终蚕都是被自己的丝裹住,归宿就是断丝而死。蚕是一个悲剧。修佛的人,静心排虑,内心纯净起来,这种纯净,对情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蚕茧的空间,是狭小的,相对也是安全的,但深陷其中,也是危险的,所以,佛禅要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找到价值。这可能就是千手观音舞蹈最深刻的意义。处世入世,都无法离开尘世,真正的修行,始终离不开尘世的生活,否则,修行有什么意义呢。我还是赞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进逻辑的,儒佛两道,但殊途同归,只是佛家并不表白,骨子里还是不能舍弃他们走过的尘世。尘世没有真空,真空只在实验室。在真空的佛,还是要走出来的。
   我觉得这曲舞蹈,是解释了入佛修禅的终极目的。一个人一辈子背着茧和壳是痛苦的,信仰挣扎在茧中,需要一个出口,去突围,才能真正获得信仰的力量。这曲舞蹈是主题完全可以说是“千手破茧”,追求更高的光明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禅智”吧。当然,作为非佛的人,也应该悟出读书修行的目的价值。有时候,我们思考一个人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到底为何?应该是没有找到信仰和情感交给什么的方向。禅和爱,有时候都会变成缠裹着我们的灾难,舞蹈艺术要表达这种挣脱的力量,就有了撼动我们心灵的魅力。
  
   二
   舞蹈的美感折服了我。一袭的金碧辉煌,肃穆庄严,黄种人所裸出的肌肤,和金色浑然一体。浅层次的美,是最悦目的。镜头拉近,当面人物,慈眉善目,简直就是写真了救济苍生的佛意。琵琶声起,婉转从容,款荡曼妙。人物尽显妩媚,却又不失穆如之象。
   原来可以如此精彩造型,原来可以如此铿锵和谐节奏,原来可以如此精致审美,原来艺术可以如此震撼人心!这个表演,给了我们太多的惊讶,太多的超乎想象。
   想当年,我目不转睛地欣赏这个舞蹈,产生了考古的感觉。禁不住嗅息,古色古香,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描写,因为我们可以沉浸,我们可以随之作舞,我们可以感受那种华美和深蕴。
   我想说的是,我在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看到了“千手观音”的原作。艺术源自生活。舞台上的“千手观音”是动态的舞蹈,佛寺里的“千手观音”是静态的舞姿。我在动感中,有时候难以捕捉舞姿的含义,而在佛寺,我能够真正去静心感受一些细节。
   隆兴寺的“千手观音”,可能不是中国的观音经典源出,但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惊艳造型。
   隆兴寺有“大悲阁”,大悲,极悲。慈悲之心广大,就是大悲阁的名字由来。在以教义为主题的佛寺中,大悲最倾向于表达感情。阁内有铜铸菩萨,名“千手观音”,像高21.3米,共出臂40只,重达42吨,堪称奇观。它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隆兴寺最重要的佛建,成为正定“六大奇观”之一。
   阅读介绍,得知这尊佛建的传奇故事。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得知寺内原供菩萨的莲花座里发现了“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大字后,龙颜大悦,认为是天意兴宋,便不惜国力,要重铸一尊千手观音,所有的数据,要达到极数——42只手臂(伸出40臂),指引佛门三界25种因果,极尽1000种变化。这些,我就不去罗列了,这是修佛人掌握的禅宗。
   至今不知这张纸条,到底是谁书写,我觉得写纸条的人,真的是深谙皇帝心思,切合“朕意”,不言目的,却达成愿望。佛寺兴衰,单靠化缘,讨好官吏,使的都是小钱,可解僧侣日常,并不能兴佛。史上有一言成谶的,更有一言成金的。帝王的财力不用于佛建,也会挥霍于他处。我们不能指望封建帝王能像今天这样,以民主的方式,将财力用于国力建设和民生改善。这样看,这张纸条,胜过千万诤言,几百万字的上书。况且佛家真正的大慈悲,一定是希冀国泰民安,这种智慧,却不是小聪明,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有趣的故事的同时,也宣扬了慈悲的智慧和价值。这是“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
   观音像足踏莲花座,人物两侧40臂,辐射如光,而有意思的是手中各有一眼,这种违背人体造型的设计,完全是佛意和艺术化的。我居然想到了“手眼通天”的成语,其实完全不搭界。手眼通天,是手段高超,善于钻营,趋炎附势。中国文化,有着太多的细节内涵,不可望“像”生义。而观音手中的眼,表达的是洞察世间疾苦的意思。亲手做,亲眼看,不垂袖莫管,不无视存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有着提醒的意义。
   按照佛家的说法,千手千眼,就是为了普渡众生。这是禅宗的教旨,自古不变。千眼,为了“遍观世间”,多一只眼睛看,发现更多,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双目同时观看的习惯,第三只眼就是瞄准的效果了。
  
   三
   这令我想起“第三只眼”的说法,也本自印度教和佛教。常常被认为是通往内在领域和更高意识空间的门户,佛宗所谓的“开悟”就是指长了第三只眼。佛教文化对世俗文化的影响,让我想到了书架上曾经看过的两本书,一本是洛伊宁格尔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一本是张广群的《第三只眼看美国》。
   佛家的多一只眼睛,和我读书所说的第三只眼,有所不同。第三只眼,是看世界的角度视线不同了,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客观,更透彻。我在张广群书的“后记”里找到了解释,他引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解释自己的看法,他回答了西方的月亮到底圆不圆的问题。我们曾经为此做过讨论,解决的是盲目崇拜的心理问题,纠正我们的视觉偏差。
   举个例子说吧,张广群的书说“纽约是流浪者的天堂,还是流浪者的地狱”?第三只眼看,是否是流浪者的无奈和幸运……结论可能不是二选一,如果对生命尚未绝望,暂时可以选择无奈。
   其实,一旦外界的事物要进入我们的眼睛的时候,哪怕是有第三只眼,都可能打上了主观的色彩。
   不过,我在教学的时候,通读了一本书叫《教育的第三只眼》,全书把我们看问题的视觉放在未来上,书中的一系列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待当下的学生,怎样看待未来的他们,我特别欣赏作者的一个观点——用第三只眼发现错误中的可以理解的因素。一个教师,多么像一个僧佛,要有观音的心怀,作者的观点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正确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改变个性,只能以第三只眼预测某种个性的未来。我在书中读到一个观点,性格和个性不是一个概念,性格决定命运,个性对于命运有着成就的关系。这第三只眼的发现,源自大量的生活事例。我是赞同作者对眼睛的分工,一眼看过去,一眼看现在,第三只眼看未来。
   有人说一只眼看现在,一只眼看未来。具备如此的能力的人不多,两只眼睛要分别看取,目标是恍惚失真的。所以还是应该长第三只眼。尤其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神秘力量的“可望”和探索,这种欲望自古就未曾停止,只是现在我们更渴望解开神秘。如此说来,佛家的“三只眼”,是否是总结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向往而强化为佛的执念呢?
   第三只眼,长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人体的形象特点,只是一种塑造。人类迫切地要求有崭新的视觉,广阔的视野,如此看来,“千手观音”手上的那只眼,给了我们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一个农村孩子旷课去卖鸡蛋,想买网上的一款游戏;一个孩子突然对他的老师发怒,违背尊师规定;一个孩子偷走同桌的钢笔,丢在野外;一个孩子偷着把妈妈的高跟鞋跟割掉……这些,如果只作为恶作剧,甚至定性为品质问题,未必得出正确的判断。我接触过这样的孩子,可惜那时我的第三只眼没有睁开……
   正定隆兴寺“三摩妙地”龛中的千手观音的千手,还有什么寓意,那千眼之外,还能看到什么,还有多少神秘,还有多少对我们有所启迪的涵义,我们并未深究尽知。
   第三只眼,应该是最好的眼睛,不然,面对一块钻石,可能会觉得十块钱都是很贵的。修行,并非是在肉体上多安一只眼,而是要多长一只慧眼。否则,你没有立地成佛。
   据说,央视春晚“千手观音”的舞蹈灵感就来自隆兴寺,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一器一物,都能够演变成精彩的故事,创作成剧本。带给我们的,不是复原,而是艺术享受,还有我们的智慧启迪。这就是真正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网络的进步,留住了那段“千手观音”的影像,我还能打开视频,观赏那段禅性十足的舞曲。
   据说,隆兴寺的千手观音,不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主题造像,但是最宏大的一座。它是佛家的法器,也是中华的瑰宝,更是我们欣然得观的艺术。
  
   2025年1月2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2005年央视春晚的“千手观音”的音画舞蹈开篇,用灵动的笔墨倾情展示了21位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女子在舞台表达的无量佛意。她们把自己放进“心念为众”的气场,不仅展示了妩媚,更是展示了心灵的蝶变过程。作者由此联想到“佛事或许如蚕事”,将二者紧密联系一起展开叙述,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佛儒两道殊途同归的理念加以剖析,将这曲舞蹈所要表达的“千手破茧”、追求光明境界的内涵得以显露,使文章的内容不断丰富。舞蹈的美感使作者产生了考古的感觉,文章自然地过渡到河北正定县的隆兴寺“千手观音”的原作,并对隆兴寺的“大悲阁”名为“千手观音”的传奇故事展开话题,将曾经“千手观音”背后的历史传闻做了详细介绍,使读者获得更多的知识。文章的内容层层递进,千手千眼普渡众生,为了“遍观世间”,定要多一只眼睛看世界。由此,作者剖析了“第三只眼”的寓意,也就是佛宗所谓的“开悟”。然后又并联想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看待当下的学生,怎样看待未来的他们等等。文章强调第三只眼长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了人们太多的想法和思考。修行,并非是肉体上多安一只眼,是要长一只慧眼。读罢此文,读者对千手观音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挖掘出的千手观音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价值。文章内涵丰富,文笔流畅,是一篇能引发读者对艺术、文化、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佳作。佩服老师非凡的创作能力和文化艺术的表达能力,向您学习!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121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1-21 05:59:05
  老师的文章总是让人大开眼界,千手观音都看过,但都没有老师的感悟深。特别是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更是令人启迪。好文采,学习学习,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1:15:22
  生活就是看看想想,所到皆是佳处,无论怎么素白的书,都有文字的精彩,无论多么平淡的风景,都有含义,挖掘,成了文学的任务,所以写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吧。千手观音是佛教大观,佛家赋予了很深的佛意,我是俗眼,看个表层,妄评,见谅。第三只眼,看常人未见的东西,我也学习之,多一点超常的眼界。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美评。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2 楼        文友:我是塞翁        2025-01-21 06:46:12
  老师的文铺陈有序,一颗内敛的心带着我们去到一个旷达的世界;在高人的旷达世界里,我的心开始正襟危坐。好文总能让人的世界顿开。拜读了!祝老师冬祺!快乐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1:35:05
  世界一定是多彩的,我走一遍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就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极小极狭的一个部分,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感悟。千手观音是隆兴寺的一个风景点,佛意的风景,对世俗也是启发。旅游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谢谢塞翁老师的精彩留墨,你的阳光下的文章也很有特色,生活的味道很浓,很喜欢。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21 07:48:28
  千手观音这个舞蹈,作为经典,感动了国人。其实,我一直只是惊艳于舞蹈的整齐美、韵律美、节奏美、画面美,在看了老师的解读后才真正了解了舞蹈所传达的内涵。正定这个千手观音,通过老师的“导览”,一样给我了我新的认知。据说人的手上有佛眼,不知真假。但老师对第三只眼的剖析,鞭辟入里,令人开悟。一篇极具特色的游记,拜读学习,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1:41:59
  走出去旅游,发现我们的眼界的确是狭窄的,我们只能靠仅有的内蒙一点点生活知识来解读风景,只是想起,不写出来,我们就难以深入下去,于是把所见写成小文,整理一下我的思想。可能国人99%的喜欢千手观音这个经典舞剧,尽管没有人物语言,但音乐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奇妙结合,胜过任何一个字。舞剧容纳了各种美的形式,从不同的解读都可以获得审美的良好体验,我也是通过思考给自己的观览加深一点,带走艺术的深层美。的确,我也惊叹手上的佛眼,这种洞察,是佛家的深度,当然我是觉得第三只眼这个说法是佛俗可通的,文学就是我们的第三只眼,发现生活深层的美。不借助文学,即使意识到自己有第三只眼,也是闭着的。谢谢韩老师的美评,遥握,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1-21 07:53:50
  这篇散文以央视春晚“千手观音”开篇,联系佛儒理念,过渡到隆兴寺原作及背后故事,剖析“第三只眼”寓意,并联想到教学。内涵丰富,文笔流畅,引领读者深入思考艺术、文化与历史,是一部佳作。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1:45:07
  就联想而言,我的联系可能就只能局限于教育教学,因为我熟悉这些方面,如果早早接触这些,可能我的教育行为就更为自觉了,因为有时候学生的表现,让我实在找不出逻辑,佛学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可以帮助我们弄清一些现象,找到更深的东西。旅行是一门学问,每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角度,都可以产生体会。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5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5-01-21 09:34:39
  先找板凳,坐下来。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1:10:55
  非常欢迎素心老师的光临,并留墨鼓励。年底了,可能忙,忙过就是大闲,特别期待素心老师的美文,以洗我目。遥握!
6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25-01-21 09:54:28
  这篇文章看下来,仿佛听了一堂佛学课,又好像是哲学课。《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当年也是震撼了我的眼,惊艳于舞蹈的美。但我是个不善思考的人,看过就看过了,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舞蹈的真正意义。读了老师的文,才知道原来舞蹈背后有如此深刻的意义。
  
   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在九十年代,我曾去过,那时年轻,也很无知,对于如此深厚的文化更是像个文盲,就是看个热闹,纯粹到此一游的肤浅。现在几乎没有印象了。
  
   从千手观音的解读到第三只眼的剖析,作者理性又感性,渗透力极强,层层递进,把佛学原本玄妙莫测的东西诠释得浅显易懂。非常赞同第三只眼就是“开悟”之说,人人都想拥有一只慧眼,可慧眼何其容易?但是老师拥有了慧眼,所以看什么都通透都深刻。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2:00:33
  谢谢素心老师给怀才小文做这么精彩的赏析。我夜晚是走进隆兴寺才有了想深入一点思考的想法,去去过的佛寺不多,明显感觉是世俗生活的提炼,提炼成不带世俗味道的东西,僧侣生活其间,有点是真空的感觉,所以他们的情怀又要入世,涉及拯救尘世,就是这种情怀寻找落脚点。观看隆兴寺千手观音,一定会被它的艺术性震撼,观赏时难以做深度思考。留住影像而已。有时候我们看生活看人物,看事件,感觉看不透,很憋闷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少了慧眼,不理解的东西,往往需要我们去理解,否则我们的眼睛可能是肤浅的。过年了,素心老师忙完就来一篇大作,以染我的俗。遥握,问候冬安,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1-21 11:34:32
  怀才老师是拥有慧眼、慧根之人,此文写得太美,动人心弦,宛如九曲回肠,袅袅不绝!本文构思奇特,从舞蹈节目《千手观音》写起,再写隆兴寺的千手观音佛像,然后写对第三只眼的解读,娓娓道来,层次清晰,内容丰盛,有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有对佛法禅意的深悟,有对人生修行的参透……其知识储备量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惊叹真知灼见,感佩文思泉涌,问候怀才老师,冬祺安康!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2:05:36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观看隆兴寺的千手观音,一直仰着头,这不是思考的样子,我首先也是被那种佛像的威严震撼了。继而去寻找发现千手观音身后的故事,感觉这尊佛像是佛性的载体,更是文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庄严穆如,让人受到濡染和教育。在千手观音面前,我自叹浅薄,走后反复思考,才得皮毛。我特别接受三只眼的说法,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透,就是没有第三只眼,马上长一只,不图深解,但愿多一个理解的角度。遥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枫桦        2025-01-21 11:37:47
  我曾在一张图片上,看过千手观音,老师是亲眼看见真实佛像,觉得十分幸运!春晚的千手观音节目,是非常的震撼!一篇美文,来自于思想的深刻,给人启迪!拜读好文!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2:10:18
  观看佛寺,我看大雄宝殿,看千手观音,看佛僧仪态,多是感到震惊。有时候把握不住主题,在隆兴寺我就被那种叠架椽梁的木架构建筑吸引了眼球,个人的智慧让我折服。我相信人们看千手观音,肯定不是一个审美结论,有很多美需要挖掘,这也给旅游带来更多的乐趣。佛寺,有时候就像学校,每个学校都会发生故事,我很乐意去寻找那些故事。他们的故事,是带着人性的温暖的,无一例外。谢谢枫桦老师的美评,期待佳作,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1-21 13:46:10
  千手千眼,这个过渡,神来之笔,作用堪比“腰椎”。经典之笔,真心佩服!!!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1 15:07:53
  眼睛拆开论,在观音像前是合适的。眼中有慈悲,心上才诱苍生。可能这样说符合佛家的眼睛佛理。再谢韩老师留墨鼓励。遥握,问安!
10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5-01-22 19:36:23
  老师的一番感悟,不管是文学、禅学还是教育学,都让欣然受教了,第三只眼的意境,在看待学生的问题时,特别需要,领悟很多。拜读怀才老师佳作,源于生活,却又有超脱之感,这是老师的境界!问好老师,今天是北方小年,祝您阖家辛福,小年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1-22 20:04:45
  可能我们, 是教师,理解上诱偏狭,我觉得,每个人在游览时都有一个身份立场在起作用,我们干教育的一辈子都在思考教育的问题,很多东西还是没有搞清,善于去理解别人,总是好的,尽管不能透视别人的心底,但我们释放了智慧。谢谢欣然老师对小文的点评。遥握,谨祝创作快乐!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