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珠润玉圆的政治家词人(赏析) ————读晏殊词三首
从晏殊和范仲淹开始,词的创作将进入繁花似锦的黄金时代,因为宋朝到了。晏殊是个神童,年少成名,皇帝听到他的名声,特意在他十五岁那年组织了一场为他一个人准备的考试,他通过了考试,皇帝认可了他的才华,赐予他同进士出身。什么概念?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第一名是状元,前三十名是同进士出身,晏殊就是这个全国最高考试的前三十名。要知道,在科举的社会,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是童生或秀才,连参加进士考的资格都没有,有资格参加考试的已经是举人,是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已经享有尊贵的地位,范进中举就已经高兴的发疯,被视为文曲星下凡了,而他中举也就是才有了可以去考进士的资格。考上进士,那是立即可以当高官的。确实,晏殊既然是同进士出身,很快就有了官职。他官运也亨通,不久就官拜宰相,达到了人生的高峰。虽然后来也有罢相,但基本还是高官。他主导了庆历新政,政声显著;他慧眼识才,欧阳修、富弼等均为他门生,特别是富弼,还是他女婿,在他任宰相时就任副相,后来也升任宰相。也就是说,不但他自己,包括他的家人门生都是一代显贵;他的文才也受人追捧;他的儿子,也是文才惊世。这样的人生,当然是顺风顺水,无忧无虑,可以说毫无遗憾。
文章憎命达,像晏殊这样的人,是不会像李煜那样对愁苦有着深切的体会,也不会像杜甫那样对贫困有着深切的认知。所以,他对愁思的刻画做不到极致,更不会写出民间疾苦,成不了顶级文豪。所以,我常常想,如果他们可以选择,是选择遍尝痛苦成就顶峰,还是选择生活幸福文采随心?也许谁都想当晏殊,但历史总会选择一些人当李煜,当杜甫。这也许是历史对李煜和杜甫的残酷,更是历史对世人的恩赐。如果这些有才之人都像晏殊,中国会失去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的文学天空会暗淡很多,我们后人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美酒可浇心中块垒。回到晏殊,出众的文才,也让他的词作非常优秀,由于生活的幸福,他在当时流行的伤春悲秋的惯常主题中,不会感受到真正深切的痛楚,反而会反转出一丝亮色。这是他的特色,从另一个层面上对词作的境界进行了拔高和转折。他在宋词这个大花园中,虽然不是最耀眼的一枝,但也是别具特色的一朵奇珍。
晏殊是政治家,政治家都是理性的。与李煜相对比,可以更明显看出两人的区别和他的特点。李煜虽是君王,但更是诗人,说话写词不藏着掖着,想到什么就直说,感情丰富细腻,做君王时游逸无度,做阶下囚时毫不讳言对故国的向往,最终被毒杀,其政治智慧远远比不上乐不思蜀的刘禅。而晏殊,是真正的政治家,虽然也有诗人的敏感,但语言婉转,将感情蕴含在平淡的事物和场景中,你要细品才能感受到他的深意。而且,他在感慨之余,还是有着理性的光辉,从不让愁苦充盈自己的心胸。所以,他的词,没有李煜那样感人至深,也不会像李煜那样在愁思的大海中走不出来。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他就是那个不疯魔的人,以自己的才华淡淡看着那些疯子,只是委婉含蓄的表达出自己的一些感触。他的词集叫《珠玉集》,珠润玉圆就是他的宗旨和特色。下面我们看他的几首词。
先来看他的一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向就是一刻,年光就是时光,一向年光是说时光短暂,有限身是说生命有限。词开篇就是说时光短暂,生命有限,这是从李煜开始的个人抒怀的常见主题。等闲指随意,销魂指极度的悲伤,词接着说人生容易离别,容易感到悲伤。所以,有机会相聚就聚,有歌舞助兴的酒席不要嫌多。下阙,登高望远,看到壮丽的山河,往往会想到远方的亲人,但想也无用,徒增伤感;看到落花和风雨,更感伤春天已逝。这些都是当时词作的常见主题。最后一句是名句,与其有那么多的感伤,还不如珍惜眼前的人。第一层意思,眼前人指歌姬,和上阙酒筵歌席莫辞频的意思差不多,说要及时行乐,尽欢极兴;第二层意思,爱惜自己身边的家人,与其空洞的伤春悲秋,思念远方离别的亲朋好友,还不如珍惜和身边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第三层意思,眼前人,还可以扩展为当下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就这样,他在伤春悲秋中增添了幸福的亮色,增添了摆脱愁绪的哲思。
第二首《蝶恋花》,全文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首句互文加拟人,槛外的菊花和兰花对着自然的烟雾和露水感伤流泪,既是写景,写实际的菊花、兰花、烟霭、露珠,又是写情,假借于物,写自己的愁思。我看着这槛外的风景,罗幕挡不住寒气,更看到燕子双飞,实际上还是写相思。孤寒孤寒,孤独了才会感到寒冷,如果心上人在身边,环境再冷心里也是暖洋洋的,所以借寒冷说孤独,说相思。燕子双飞,更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燕子双飞,鸳鸯戏水,并蒂莲开等都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用爱情反衬孤独,用双飞燕反衬独守空房,也是古人常见写法。第二句,说明月依然照到身边,可是月圆人不圆,借埋怨月亮写相思之苦。后来苏轼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和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句是名句。这里有一个文学常识:中国古代五行、四季、方位、颜色、神兽是有对应关系的,春天属木,对应东方,绿色,青龙,所以东风就是春风。春天来了,树木葱茏,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夏天属火,对应南方,红色,朱雀,火红的南方嘛。秋天属金,对应西方,白色,白虎,所以金风、西风就是秋风,而秋天草木变衰,天地一片肃杀之气,古人处决犯人也都是秋后,这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冬天属水,对应北方,黑色,玄武,所以北风就是冬风。昨夜秋风起,让绿树也凋零了,这里既是写景,也暗指自己一夜未睡,当然是相思难眠,人也会如树木一样会渐趋枯萎。睡不着,于是独上高楼,远望亲人。这一句是写相思,但境界远大,反而脱离了哀怨愁思,这就是晏殊的特色。这一诗句,后来被王国维引用做学术研究的第一层次,就是开始寻寻觅觅,找寻方向,不管有多么艰难。最后一句,欲寄书信,但万里迢迢,无处可寄。这是古人的常规写法,也确实,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能够把相思的信息传达给别人确实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难能,才彰显可贵,我们现代通讯太发达了,智能手机在手,随时可以通话甚至视频,但同时也少了古人那种愁肠千转、相思成灰的柔情蜜意。
第三首,是他最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首句,和去年一样的天气,和去年一样的亭台,我喝着酒,唱着新词。似乎是平淡不带任何情绪的语言,但潜意识中自然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意味。这是典型的晏殊词句特色。第二句,夕阳西下,几时能回。同样是人生无奈,岁月匆匆,但他就不像李煜那样直白说出“太匆匆”之语,而是委婉道来。第三句是名句,也是只有晏殊能这样写的词句。岁月无常,无可奈何花落去,刚要伤春悲秋,可是他立刻来了反转,燕子已经归来,而燕子似乎还是去年的燕子。就是说,虽然岁月无常,但人却能在无常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变无常为有常。最后一句,大好春光里,词人在带着花香的小路中徘徊,实际上是在无常和有常中徘徊,在思索,在感悟人生和岁月。愁思无常的主题,最终升华到了人生如何在无常中生存的哲思。
这几首词完美展示了晏殊的思想和风格。他的词作,也有伤春感怀的个人感触,但生活富贵,没有那么深的苦难哀痛,反而能够及时行乐,排忧遣愁。所以,他经常在感怀之余,婉转的将生活态度转成积极的方面,将更多的内容和情感纳入词作之中。他的感怀,也不是那种绵绵无尽令人肝肠寸断的愁思,而是平淡中体现出韵味,不是烈性的伏特加,而是珍藏多年的好酒,在清淡中呈现出隽永绵长。
叶韵第一首《浣溪沙》,纪念晏丞相:孤枕空席寂寞身,红妆何处正销魂,锦书青鸟莫来频。三叹蒹葭传四海,一声杜宇又一春。赏花把酒自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