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辞灶(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辞灶(散文)


作者:日照望乡 秀才,1705.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5发表时间:2025-01-23 06:15:03
摘要:辞灶是新年的前奏曲。辞灶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里表达着种种美好心愿。

今天辞灶。辞灶果(祭灶果)那是相当地丰盛!橙子、苹果、红枣、阳光玫瑰、柿饼、山楂、糖果、炒花生、炒瓜子、软枣。还有一碗小米和一碗清水。足足十二碗,吉利的数字:十二分地好。
   我仍旧遵照传统习俗烧纸烧香并叩头祭拜。城区不允许放鞭炮。要不噼噼啪啪的阵阵爆竹声,更会给小年增添许多热闹与瑞气,更会让辞灶的流程更有仪式感。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一天近起一天。辞灶,是过年的前奏曲。辞灶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人们在这种活动里表达着种种美好的心愿。
   我小时候在农村辞灶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腊月二十三村里也有辞灶的人家,是姓王、姓张的人家辞灶的日子。我很奇怪为什么灶君爷爷二十三走一趟二十四再走一趟?母亲说辞灶有讲究:“君辞三,民辞四”。小孩子唱的童谣里还有一句类似骂人的话:“王八辞五鳖辞六!”
   后来看书,据说南北方辞灶不在同一天。北方二十三辞灶,南方腊月二十四辞灶。十里不同俗,何况南北地域与文化背景本来存在诸多差异。
   记忆里小时候的辞灶果简简单单。一把糖、一把软枣、几个石榴放一个碗里,一碗清水一碗麸子。三个碗的贡品。母亲说。麸子与水是给灶君老爷的坐骑小金马准备的。小金马驮着灶神,穿云钻雾去天庭,云天雾海也是山一程水一程的,没有备料是不成的。
   母亲早早地就叮嘱我们不许多嘴多舌,要屏息敛眉恭送灶君启程上天。放鞭烧纸,跪在锅屋(饭屋)里,对着灶膛叩头。然后围着锅台等着分供果。供果摆在大锅盖顶上。我瞅着拿些红红绿绿的糖纸,想象着里边的糖的形状与颜色,预想糖在嘴里是如何甜的迷人,不由自主地就流口水。但得暂且强忍住,因为母亲还没说完那段话。辞灶还没有礼成。
   母亲说:“灶母(君)爷爷灶母(君)娘,一年一回吃甜糖。吃果子哈(喝)茶,小金马笃笃地往天上爬。爬到天上,少说是非,多说好事。大年除日(除夕),下界回宅过年了!”我的眼一直钉在过盖顶上的供果上,咽一次唾沫咽一次唾沫。等待的时间那是真漫长!
   不到腊月二十,家家户户就早早地赶集把辞灶果买好了。大人买来辞灶果要藏好,严防小孩嘴馋偷吃。我家的辞灶果重点要防我。因为无论是藏在麦子瓮里还是藏在地瓜站(囤)子里,还是用盆子扣在锅底的草灰里,甚至藏在草垛里,我都能凭借着灵敏的嗅觉与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寻找到目标,并且胆大妄为地不止一次进行偷吃。我是家里唯一一个记吃不记打的小孩。
   母亲被逼无奈,有一年把辞灶果用干草包了,放在筐子里,举到门楼顶上束之高阁。我在常规的地方没有发现辞灶果的踪影,但是我很快发现了门楼子上的筐。寻思无缘无故不会把筐弄那么高,筐子里肯定有辞灶果。于是踩着门栓爬到高处,拉下筐子,把草拽出来,在里一层外一层紧缠的草蛋蛋里发现了辞灶果。我欣喜若狂,但不敢多吃,只偷偷地拿一块糖,或者拿一个山楂。但搁不住这样一天又一天抠点抠点再抠点。等辞灶的时候,辞灶果往往找不着数目。母亲就会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我。我不敢直面母亲的眼神,早已心虚地把头深埋在胸前。母亲告诉我,灶君爷爷没吃的东西,谁要偷吃了嘴上会长燎泡。过几天嘴上果然真的长嘴疮,两个嘴角也开始溃烂,生疼生疼不敢张嘴。自此就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心里十分胆怯,以至于越大越不敢偷吃辞灶果。后来辞灶果直接放在炕头上或者大瓮的盖顶上,或者就挂在一目了然的墙上,一般也不会再随便去动辞灶果。因为辞灶,在心里已经成为一件很重要的活动了。
   母亲去世后,父亲主持祭灶仪式。这个时候的糖果品种就多了,门市部卖的糖有一分钱一块的硬糖,后来还有一种叫高粱饴的软糖,还有一种桔子瓣糖,红黄绿各种颜色,放在碗里花绿绿的,特别好看。去集市上有卖小榨花生饼的,砸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含在嘴里泡软一层一层用牙与舌头把那种香味卷下来,喷香喷香很享受。父亲把辞灶果摆上去的时候,会特地留一点糖或果子饼(花生饼)让我和妹妹吃着解馋。这样,在等待的时候就不觉得时间是那样漫长。这个时候,辞灶果已经有了三碗,加上那碗麸子与那碗清水,共五碗,正好“五福临门”。
   分配辞灶果的时候,几个山楂、几个软枣、几块糖果、几把方瓜种,在锅盖顶上一小堆一小堆拨弄好了,从年龄最小的妹妹开始挑。挑好了全部装到衣服口袋里,跑出去炫耀。有时候也与小伙伴交换一些东西吃。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辞灶果已经在小孩之间进行流通。二十三辞灶的王姓张姓孩子,手攥着一把软枣种子,用种子诱惑年龄小的孩子与自己进行交换。
   从很小我就听说本地姓郭的不辞灶。说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姓张的员外,娶妻郭丁香,娶妾秋海棠。张员外偏听偏信小妾秋海棠的谗言,休了贤良的正妻郭丁香。秋海棠与张员外过了不到一年,一把天火烧去张员外全部家产,秋海棠火中殒命,张员外瞎了眼并沦为乞丐。某一天他要饭要到丁香女家里,叩响门环说:“大娘大娘给口饭吃。”丁香女给他做了一碗手擀面,并在他碗里放了一根自己的头发。丁香女的头发又粗又硬,吃面的张员外吃出了头发,用手捻揉着头发,猜出是丁香的头发,是前妻郭丁香的头发。丁香女就说:“张郎张郎你瞎了眼,赶你前妻叫大娘!”张员外羞愧难当,又一时悲喜交加,一头拱进燃火的灶膛。后来张员外与丁香女分别做了灶君爷爷与灶君奶奶。本地有民间剧团演唱过这个故事。据说郭姓后人记仇,不肯辞灶,也不肯与张姓通婚。小时听大人讲这些传说,觉得好玩,听得饶有兴趣。后来大了,觉得这些乡野传说有制造绯闻的嫌疑,遂不再听这些传说,有时还要反驳一阵。
   等我成家过日子,辞灶时贡品就有了九碗,辞灶果相对比过去更丰盛了许多,糖果都是买大白兔奶糖,水果也是多种多样。祭灶后,供品堆放在那里,大人小孩都记不起来去吃。有时分给他人吃一些或者有一些就直接祸祸了。都说祭灶的东西不应该拿给他人吃或者坏掉。但是小时候给人吃过许多。也就不论忌一些了。从辞灶看生活,我应当满足。
   很长一段时间辞灶都是摆九个碗。源于神仙吃单不吃双。随着日新月异,后来一种说法,九碗仔细一琢磨就是“缺一少十”,谐音“缺衣少食”。为了讨吉利,于是改成了十碗,寓意十全十美。
   再到后来,贡品就多多益善了。不过,我基本都是摆十碗或十二碗。十二分好已经相当完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欲望也往往如此。
   很多人与时俱进,省略了叩拜的环节,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屑讲究老一套。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辞灶果的购买越来越舍得金钱投入。从三个碗到五个碗到九个碗再到十二个碗的变迁,首先是物质改善的结果。其次都是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体现。
   我仍旧是虔诚地叩头恭送灶君上天言好事。以前跪着叩头是跪期盼,后来是跪信仰,再后来是跪传统。沿袭了几十年的习俗,希望在我这里有传承。冥冥中有那么一位威严的长者,也许还位是长发多髯的长者,类似书画中南极老寿星的形象,往来天上人间,带回吉祥,带回安康,带回幸福,满足人的各种愿望。让人们在一种虔诚里宁静地陪伴着岁月,守望家园。
   从辞灶看老百姓的生活,比较普遍的现实:呈现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
   辞灶,其实是老百姓对安居乐业、物阜年丰的另一种表达。而我今晚辞灶,还有诸多留恋与思念。经历过贫穷也身处岁月静好,曾经踌躇满志也心智归于平淡。在普天同庆祥和小年的夜晚,合手祝愿天下太平,人人心随所愿。
  
   2025年1月22日星期三
  
  

共 29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佳作,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领略了一场跨越岁月的辞灶风俗画卷。文章以 “辞灶” 为切入点,生动且细腻地展现了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辞灶记忆,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生活变迁与文化传承。作者从儿时农村的辞灶经历娓娓道来,详细描述了辞灶果的准备、祭祀的流程,以及围绕辞灶发生的一系列趣事。那时候,辞灶果虽简单,却饱含着孩子对甜蜜的渴望与对传统仪式的懵懂敬畏。母亲对辞灶的重视,以及关于辞灶的种种叮嘱,如 “灶君爷爷没吃的东西,谁要偷吃了嘴上会长燎泡”,不仅为辞灶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在作者心中种下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种子。随着时光流转,家庭角色的更替,父亲主持祭灶仪式时,辞灶果的种类逐渐丰富,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改善的体现,更是家庭温暖与亲情延续的象征。作者成家后,辞灶的贡品愈发丰盛,从碗数的变化,如从九个碗到十个碗再到十二个碗,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寓意的不断追求,从 “缺衣少食” 的避讳到 “十全十美”“十二分好” 的祈愿,这背后是老百姓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向往与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文中穿插的民间传说,如张员外与郭丁香的故事,为辞灶习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感受传统习俗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尽管作者对传说的态度从儿时的饶有兴趣到长大后的质疑反驳,但这也反映出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断深化。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辞灶习俗也面临着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省略叩拜环节,对传统习俗不屑一顾。但作者始终坚守,从儿时的跪期盼,到后来的跪信仰、跪传统,他以虔诚的态度延续着这份传承,希望在自己这里,辞灶这一传统习俗能够得以延续。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辞灶习俗的记录,更是对生活、对传统、对美好祈愿的深刻诠释。它让我们看到,辞灶习俗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人们对安居乐业、物阜年丰的美好向往。感谢作者赐稿晓荷,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篇佳作。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味传统习俗的韵味,感受岁月沉淀下的文化魅力。佳作推荐共赏,希望更多人能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珍视传统文化,传承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1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23 06:16:16
  这篇关于辞灶的文章,简直绝了!作者把儿时到成家的辞灶经历,写得活灵活现。从简单的辞灶果到丰盛贡品,还有神秘传说,像带我穿越时空。文字满是生活烟火气,对传统的坚守令人动容。感谢赐稿晓荷,佳作值得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1-23 10:00:49
  谢谢汪老师的肯定!我倍感鼓舞!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1-23 06:16:38
  哇塞,读此文如临其境感受辞灶魅力!作者细腻描绘每个细节,从母亲主持到自己成家操办,习俗变迁清晰呈现。对传统的执着,让人心生敬意。文章生动展现生活与文化交织,感谢赐稿晓荷,这样的佳作必须推荐共赏!
回复2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1-23 10:03:33
  很感激汪老师的热情肯定与推荐。在文字世界里,始终有春风荡漾的春天!
3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1-23 09:57:48
  感谢汪老师早起编文写编按!致敬勤劳的人!
4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1-23 09:59:39
  赏读汪老师的编按,仔细进行研究学习,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谢谢汪老师!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1-25 09:37:37
  清晨向老师问安!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辞灶》优秀散文作品,再一次让人回忆起童年记忆。老师从儿时农村的辞灶故事说起,详细描述了祭祀流程、亲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甜蜜生活的渴望。通过对比手法让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守望更加强烈!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1-26 22:02:54
  谢谢老师!新春幸福,万事吉祥!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2-05 17:24:4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6 楼        文友:日照望乡        2025-02-07 20:26:19
  谢谢关注!谢谢鼓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