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春】冬至饺子·情暖岁月(散文)
记忆中,冬至是一年中我最喜欢的节气,而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包饺子、吃饺子了。
在我们老家南阳一带地区,一直流传着饺子的传说。据历史考证,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湖南长沙任太守时,冬至这一天,他回到老家南阳,看到众多老百姓因严寒冻伤,情况甚是严重,尤其是耳朵,有的甚至耳朵都冻掉了,他心痛不已。于是,在白河岸边,他让百姓们支起大锅,用中药做成面食,放入锅中煮熟,让百姓们吃下。令人惊喜的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百姓冻伤过。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的这份善举,每逢冬至便模仿当时的情景包饺子来吃。这饺子里,不仅包进了美味的馅料,更包进了张仲景对百姓的关爱以及那份温暖的情怀。
如今,每到冬至,我们家也会沿袭这一传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这场景温馨而美好。我总会早早地围在案板前,满心期待地看着大人们忙碌。母亲会精心挑选新鲜的猪肉,将其细细剁碎,然后拌上葱姜蒜和各种精心调制的调料,那香味瞬间如精灵般弥漫了整个屋子,撩动着每个人的味蕾。父亲则有力地揉着面团,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他双手的反复揉捏,面团变得光滑而有韧性,为后续的工序做好了准备。
开始包饺子了,只见母亲拿起一张饺子皮,轻巧地放上馅料,手指如同灵动的舞者,一捏一折,一个饱满漂亮的饺子就出现在眼前,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学着母亲的样子包起来,可那饺子皮在我手中却仿佛故意调皮捣蛋,不听使唤。不是馅料放多了撑破饺子皮露了出来,就是捏得歪歪扭扭,样子十分滑稽。但在家人充满耐心和关爱的指导下,我渐渐掌握了窍门,包出的饺子终于也有了让人欣喜的模样。
包好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等待检阅的士兵。当它们下锅后,在沸水中欢快地翻腾,那白白胖胖的身躯显得格外诱人。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端上餐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品尝着这份凝聚着亲情和传统的美味。
咬一口饺子,那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此时,窗外或许是寒风凛冽,呼呼作响,但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大家一边吃着饺子,一边愉快地聊着家常,分享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那些烦恼与忧愁,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温馨的回忆;那些成功与喜悦,在亲人的欢笑和祝福中变得更加珍贵。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我不禁想起小时候,每到冬至,爷爷总会给我们讲张仲景的故事。他那慈祥的面容、温和的声音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耳边。爷爷教导我们要心怀善念,关爱他人,他说:“做人呐,要有像张仲景那样的慈悲心肠,要懂得帮助别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那些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让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份传统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冬至,是时光中的一个节点,它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一天,饺子成为了家庭情感的纽带,将亲人们紧密相连。饺子的形状如同弯弯的月牙,又似那满载幸福的小船,在沸水中漂泊,最终抵达温暖的港湾——我们的餐桌。每一口咬下去,都是家的味道,都是亲情的滋味。
回忆起曾经那些冬至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灯光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那画面如同一幅温馨的油画。那时的我们,没有如今的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都市喧嚣,有的只是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孩子们在屋内嬉笑打闹,大人们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谈论着邻里间的琐事,偶尔传来几声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冬日的寂静。
那时候,物质条件或许并不丰富,但大家的心却是满满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满足。如今,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但冬至的饺子依然在我们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冬至或许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浓厚的祭祀和祈福色彩,但一家人团聚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依然延续着。它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变迁,从简陋的房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从简单的粗茶淡饭到如今丰富多样的美食选择。然而,不变的是亲情的牵挂和传承,是那份对家的深深眷恋。它也见证了亲情的永恒,无论风雨如何侵袭,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亲情始终如一根坚韧的线,将家人紧紧相连。
在这寒冷的冬日,饺子的热气腾腾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每一个饺子都是一份心意,是家人之间无言的爱与关怀。那包裹在饺子里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是浓浓的亲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饺子,分享着彼此的故事,这是多么温馨而幸福的画面啊!
记得有一年冬至,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世界仿佛被白色覆盖。我们一家人躲在温暖的屋里,窗户上结满了美丽的冰花。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父亲则在一旁帮忙擀饺子皮。我和兄弟姐妹兴奋地在一旁玩耍,时不时跑过去偷瞄一眼锅里的饺子。当饺子出锅的那一刻,热气弥漫了整个房间,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围坐在餐桌前,迫不及待地夹起饺子放入口中,那一刻,温暖从口中蔓延到心底,仿佛整个冬天都不再寒冷。
还有一年冬至,我因为在外地读书无法回家。那天,我特别想念家里的饺子,想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场景。我给家里打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关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虽然身处异地,但我知道,家人们的心始终与我相连,那份亲情永远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少。
冬至的饺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在每一个饺子的褶皱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和家族的记忆。它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不忘传统,坚守那份最初的温暖和美好。
而且,冬至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在准备饺子的过程中,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洗菜、切菜,有的负责调馅、包饺子,还有的负责煮饺子、收拾餐具。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共同为了一顿美味的饺子而努力。这种合作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让我们学会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未来,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我相信冬至的饺子依然会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存在。它会继续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变迁。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用更加创新的方式来传承这一习俗,比如举办饺子制作比赛,或者将饺子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更多的艺术形式中。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饺子所承载的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核心永远不会改变。
当我们在异国他乡,品尝到饺子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是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饺子成为了我们与祖国联系的纽带,让我们在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文化的魅力。它是我们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像当年我们的父母带着我们一样,一起围坐在桌前包饺子。我们会给他们讲述张仲景的故事,讲述我们小时候的冬至回忆,让这份传统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会告诉他们,饺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家族的传承。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冬至的饺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家庭,感受亲情的温暖。它让我们明白,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冬至,珍惜每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让饺子的香气永远飘荡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记忆。愿这份温暖和美好永远延续下去,愿我们的生活如同冬至的饺子一样,饱满而充实,充满着无尽的幸福和希望。
未来的日子里,也许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想起冬至的饺子,想起家人的笑容和温暖的拥抱,我们就会充满勇气和力量。因为这份爱和温暖,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冬至的饺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和习俗,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和眷恋。
在岁月的长河中,冬至的饺子将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亲情的纽带,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希望。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这份传承千年的情感和记忆,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永不褪色。
当我们老去,回忆起一生的点点滴滴,冬至包饺子的场景定会成为最温馨、最难忘的画面之一。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温暖的气息,那些饱含深情的眼神,都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而在未来的每一个冬至,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时,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将是对这份传统最美的传承和延续。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守护,让冬至的饺子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这份温暖和美好永远传递下去。
在这寒冷的冬日,让我们心怀感恩,感恩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传统,感恩家人的陪伴和关爱,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美好。让我们用一颗炽热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冬至,去迎接未来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愿每一个冬至,都能成为我们心灵的盛宴,愿每一口饺子,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和满足。让我们在饺子的香气中,感受亲情的温暖,传承文化的精髓,书写属于我们的美好篇章。
相信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冬至的饺子将继续见证着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团圆,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它将如同一首永恒的赞歌,唱响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