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乡村赶集(散文)
一
说起赶集,那是乡村生活中一抹独特而浓郁的色彩,对于农村人来说,它承载着太多的期待与欢乐。我父亲就是一个痴迷赶集的人,即使空手而归,他也乐呵呵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晚饭后儿童要到街上疯一阵差不多。我觉得就像老年时光里的儿童游戏。
在农村,赶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买卖交易,更是一次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盛会。每个月特定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们便会汇聚在那个熟悉的集市。一路上,遇到周围村庄的人,有的面熟,要点头打个招呼,感觉很亲切。过后问,那人是谁,谁也说不上名字,隐约觉得脸熟。
记忆中的集市,总是人头攒动,喧闹非凡。窄窄的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卖菜的大爷大妈们大声吆喝着,自豪地展示着自家新鲜的蔬菜;卖肉的师傅手起刀落,精准地切下顾客所需的份量;卖小吃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孩子,糖葫芦的晶莹、麻花的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集市,可以吸引不同身份的人,人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喜欢。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赶集的日子。那时,生活的圈子很小,赶集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跟着父母走在拥挤的人群中,眼睛忙不迭地四处张望,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碰到熟识的邻里乡亲,大家会停下脚步,热络地寒暄几句,聊聊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父亲跟熟人说话,我急于赶集,就扯扯父亲的衣角,生怕被对面的人发现。父亲往往无动于衷,根本不着急。
对于农村的人们来说,赶集也是社交的重要时刻。在集市上,能听到最新的消息,交流农耕的经验,增进彼此的感情。而对于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集市是他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变现的地方,那一篮篮新鲜的鸡蛋,一捆捆翠绿的青菜,都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收获。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购物方式也在逐渐改变,超市和电商走进了乡村。但赶集的传统依然在延续,它已经深深烙印在农村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不过,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图个新鲜,也往集市上赶,还有的把电商平台的产品抬到集市,他们说,这叫“线上线下都开花”。
二
记得最初赶集是在八岁吧!那时候家庭困难,父母辛苦种的菜,精心酿的乡下米酒,都要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取些许家用。
每逢赶集的日子,母亲会带着我和二哥一起出发。集市离家足有五里地,我俩用一根棍子抬着一缸米酒,艰难地往集市赶去。那时候,没有任何便捷的交通工具,脚下的路便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听着同行人们的谈笑风生,心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一条不宽敞的马路横在眼前。过了马路,嘈杂的人声就像潮水般隐隐约约地涌来。
走过烂泥路,一家没有院落的民宅映入眼帘。门前空地上,停满的自行车被一根绳圈着,那便是存车处。继续向前,牛的叫声愈发清晰。一群牲口集中在一起,它们温顺地任由主人牵着,眼神中透着迷茫,它们像知道即将面临未知的买家。
再紧走几步,更大的喧闹声扑面而来。啊,赶集的人真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这是从未出过门的我们从未见过的景象。出门赶集的人们,衣服穿得齐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虽未施粉黛,却也洗得干净清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要过年了,谁不想买点年货回家,好好过个年呢?即便日子艰难,钱不富裕,也抵挡不住大家对新年的期盼和购买的欲望。一年到头了,狠狠心,也要买个欢喜。
集市两边的摊贩不住地吆喝着,卖布的、卖鞋子的、卖瓜子糖块的、卖蜡烛香火的、卖水果的、卖肉蛋菜的、卖小孩玩具的……应有尽有。还有缝纫机摆摊做衣服的、修鞋的、修钥匙拉链的、给鞋上底的。
我和二哥找好一个地方,把一缸酒小心放好,青辣椒整齐摆好,手上拿好称,满心期待地等待客人来品酒问价。客人只要觉得米酒好喝,就会买上几斤带回家。一般来说,青辣椒总是容易卖出去的,往往不一会儿个工夫就销售一空,而米酒有时会剩下一半,需要我们再抬回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准备回家时,都要吃上一碗正宗的乡下米豆腐。那滑嫩的口感,香辣的味道,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时候的赶集,不仅是为了生活的奔波,更是充满了温暖与期待的时光。
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购物也越来越方便,但那段赶集的记忆,却永远刻在了心底,成为了我童年时光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三
再次赶集是在12岁那年,那时候的父母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放心让我去尝试。几只老母鸡辛勤下蛋,积攒了不少。父母因忙碌无法抽身去售卖,我突发奇想,向母亲提出由我去卖鸡蛋。母亲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让我既兴奋又紧张。
我挎着盛有鸡蛋的小竹筐,跟随着同去卖鸡蛋的邻居大嫂,来到集市上卖鸡蛋的角落。学着他人的样子,静悄悄地蹲下身子,内心却忐忑不安。初次卖鸡蛋,我羞涩得难以启齿,“卖鸡蛋哩!”这几个字在嗓子眼徘徊许久,就是喊不出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人好奇询问价格,却因我是个孩子而未多作停留,这让我焦急万分。
我告诉自己不能无功而返,鼓起勇气向旁人打听行情,心里有了底后,当再有顾客询问时,我大声说道:“一块钱一斤!”终于,一位中年妇女买走了我的鸡蛋。那一刻,我怀揣着空竹筐,像一位凯旋的战士,满心欢喜,初次做买卖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
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赶集不再仅仅是为了玩耍,更多的是为了购置生活所需。我会独自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和伙伴们一同前往集市。在照相馆里,留下几张满意的照片,定格青春的美好瞬间;在街头的小吃摊前,品尝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豆腐,感受着简单的满足;在影院中,与同伴们沉浸于精彩的电影情节,共享欢乐时光。
赶集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每逢周日未到,我便早早开始盘算着哪天去赶集。等到了周日,我便像一阵风似的奔向县城,尽情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光,直到把兜里的钱花得一干二净,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四
时光荏苒,如今我已成家,家也安在了城里。赶集,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如今赶集,只为买点菜和生活零用品,然后便急匆匆地赶回家。再也没有了儿时的悠闲与兴致,更多的是生活的匆忙与琐碎。
现在的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菜市场、服装店、化妆品店如繁星般散布在各个角落。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买到心仪的物品,赶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期待和热衷。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赶集这一古老的习俗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可能会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在我的心中,那当年对赶集的渴望与热衷,却永远不会消逝。
即便未来赶集不再,那份记忆也将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再次踏入这熟悉的集市,心境却已不同。多了几分对岁月的感慨,少了儿时的那份单纯的欢愉。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喧闹,可感受却大相径庭。
人生,恰似一场轰轰烈烈的赶集。开场时热闹非凡,落幕时落寞寂寥。可这就是人生,充满悲欢离合,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勇敢地走下去。
人生之旅,心境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唯有保持一颗平和而积极的心,才能在这不断变化的风景中,寻得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安宁。
2025年1月26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