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滦河石(散文)
一
前些天找老叔问点事,给他打视频,他兴奋地跟我说正在滦河边捡石头,还把镜头反转过去让我看。我见到至少上百号男女老少都穿着雨鞋,拿着锹镐和水桶弯着腰在河滩上寻找着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我赶紧问老叔。
他告诉我,现在滦河疏通河道,用绞沙机把河道里的泥沙和鹅卵石一股脑地吸到河滩上。他点上一支烟,然后加重语气又说,别小看咱们小时候玩儿的这些烂石头,现在可是宝贝,听说有人捡到一块玉,卖到了8.8万。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唐山九区十县,加上秦皇岛的都来了,把冬天冷清的滦州古城都带火了。现在孩子们放假了,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来的,娱乐第一,不一定非得找到玉石,捡几块品相不错的石头带回去给孩子玩儿或者放在鱼缸里也挺好。说着,他从水桶里拿起一块巴掌大的、淡红色亮晶晶的鹅卵石放在镜头前,说:“诺,他们说这是玛瑙,刚才还有人出价500,我都没卖。河堤上就有加工手串的,再捡一会儿就上去让他们给车一下,串个几个手串,回来给你一串!”
看着他孩童般灿烂的笑脸,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带回了童年。
二
我的家距离滦河四五里地的样子,浇地用的水都是从滦河抽上来顺着水渠过来的。可是真正接触滦河石,还得从村里拉回来盖房子用的滦河沙开始。
1976年一场唐山大地震摧毁了我的家乡,那一年我仅仅18个月大,对大地震几乎没什么印象。接下来的几年里,村子里几乎家家都要翻盖简易房,大街上总会堆积着大堆的沙堆,小时候经常在沙堆上玩耍,这个就有着清晰的记忆了。
滦河的沙子细腻,晶莹,掺在白灰抹墙套大白、勾缝,都显得格外干净,亮堂。与此相比,沙坨地的沙子就不能用,那里的含土含杂质太高,只能用来垫猪圈,大牲口圈。刚拉回来的沙子里含大量的水分,我们可以在沙堆上“掏窑窑”,用小铁碗儿装满沙子“扣斗斗”,说这是大白馒头,问对方吃几个,然后就扣几个。最好玩儿的就是在沙子里能找到鹅卵石,这种石头普遍圆润,光滑,五光十色,以鸽子蛋大小的偏多,我们都叫它“石头宝宝”。女孩们喜欢用大小差不多的“宝宝”玩游戏“歘大把”,而男孩们喜欢用它们当棋子,在地上画一个棋盘,下“五福”、“挤狗卵”。捡到扁片石多了,我们会拿到湖边,去打水飘,然后一起喊“飘飘过海,一打两百”。飘起一次就算一百,打得好的可以在水皮上连着飘上十几下,再咕咚一下沉入水底,玩儿的可起劲了。玩沙子不像玩泥巴,弄得一身脏,沙子干净,抖落几下,衣服不会粘,大人也落个清闲,不去管。
现代的海边、沙漠多有一种叫做“滑沙”的游戏,孩子们都喜欢玩儿,我也玩过,这种感觉跟小时候从沙堆上滑下来差不多,就是滑道长了一些。那时候村子里经常停电,有些人家会有嘎石灯,夏夜就拿到外面照亮。那些孩子会把嘎石的小块埋进湿润的沙子里,再点燃,沙子上就会跳动起绿莹莹的火焰。
沙子里还会有一种白色的石头,老叔告诉我这叫打火石。在阴暗处的石头上快速划,可以看到一溜溜的火星。村里的三爷爷高高瘦瘦的,长着大大的奔楼头。他最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儿,给孩子们讲故事。他说,沙子就是最小的石头,滦河的石头来自远方的大山,是流水千万年的搬运、摩擦、碰撞,才让石头变成了沙子,你们手里的石头宝宝要是再过几千年也会变成沙子。我们当时对这话半信半疑,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见我们疑惑,三爷爷指着屋檐下石头上的小坑,对我们说,这就是水滴石穿,原来平整的石头被水滴击出了小坑,那一部分石头就是变成了沙子,让流水带走了。他让我们各自抓一把沙子在手里,使劲攥。沙子顺着指缝往外流,而且攥得越劲流得越快。三爷爷说,过去我们的国家的老百姓就是一盘散沙,让日本鬼子欺负,在咱们村子杀人放火。后来来了共产党,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斗争,才慢慢有了新中国,也有了你们这群娃儿。我的爷爷就是在抗日中被鬼子杀死的。三爷爷说,奋斗就有牺牲。
三爷爷脸上的阴郁一闪而过,又笑着对我们说,不但是石头会变成沙子,就算是我,将来也会变成沙子、泥土,变成这大地的一部分。他拿起我们玩儿打火石,说我给你们变个戏法。只见他从兜里拿出火镰和火绒,用打火石擦擦地打了几下,冒出来的火星点燃了火绒,他用嘴轻轻地一吹,就冒出了火苗。三爷爷悠闲地点上一锅烟,眼望着远方,吐出一口长长的烟雾,还有一个个烟圈。火镰那时候几乎很少见到了,平时大家都用火柴或者加汽油的打火机。三爷爷就喜欢用火镰,他说,火镰是他爷爷留下的,擦擦一响,他就能想起他的爷爷。三爷爷对石头有着特别的感情,就是可以装在衣兜里的火。
三
二姑家在法宝村,这个村在新、老滦河之间。稍大些,我过年开始跟着老叔去二姑家拜年。
二姑家的院墙很特别,下面是普通的白色山石,最上面一层用的是一层比鹅蛋还要大的鹅卵石。鹅卵石什么颜色都有,以青色、白色、粉色的居多,有的有着温润白色的道道纹理,它们大头在下,小头在上,整齐排列,像一朵朵待开的荷苞。墙上的残雪未销,在明媚的阳光下更显得高洁、素雅、端庄。他家的小院从大门到阳台用鹅卵石铺成了一条小路,小路被黑石子划分成若干区域,分别摆出了小鸟、鲜花、游鱼的图案。花瓣是红色的玛瑙石,花蕊是黄色的火石,叶片是墨绿色的大理石,最可爱的是那双鱼眼睛,是火红透亮,二姑夫说是那是鸡血石。走进他家屋里,柜子上还摆放着一个暖瓶大小的鹅卵石,前面还摆着一个香炉,点着三支香。仔细看,那石头上的造型和纹理,颇有些伟人的风采。二姑夫说,这可是他的宝贝,是在河水里捞出来的,是传家宝。
二姑夫还带着我们到过了滦河河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滦河,在大堤上往下看,靠近河堤是一些斜着身子,甚至匍匐向南生长的柳树,上面挂着一些夏季水大时候遗留的枯草。冬季的滦河看起来有些萎靡,水不大,流速也缓慢,河弯处留有一些残冰,包裹着一些芦苇和枯草。白色的河套很宽,我和老叔就到河套里捡鹅卵石和好看的贝壳。很快我们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见了好看的就往兜里揣。那些有着纹理的最让我着迷,以水波纹的最为常见,更有千奇百怪的,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山川,有的像各种动物。老叔是财迷,捡了一大块像元宝的,放进兜里,可惜裤兜被撑破了,呼啦啦顺着裤腿都掉到了沙滩上。
在滦河的沙滩上,我们可以向北望到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脉。二姑夫说,滦河就是从那大山里跳出来的。它左冲右突,劈开山石,一路带着它们南下,石头在水底一路滚呀,磨呀,渐渐地柔软起来,变成了沙子,硬的就变成了鹅卵石。那可是成千上万年的功夫,你们手里的鹅卵石至少也要几百年才会出现在这里。滦河在历史上是“糠帮沙底浪荡河”,改道频繁,我们这附近这几个县的大平原都是滦河用淤积的沙子填出来的呢。1962年滦河发大水,把我们村子都淹了。眼前这河坝是发水后,政府组织老百姓靠着肩担、手推修起来的,再加上山里修了水库,建设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工程,才彻底锁住了滦河。
四
长大后,走得远了,从滦河源头到滦河入海口都曾经到过,也喜欢看关于家乡、关于滦河的传说和故事。
要看最美的滦河石,要到迁安的山叶口,这里是形成于38.5亿年前的海底抬升而来的山峰。暗红色的海底沉积岩里包着大大小小的各色鹅卵石,在历史长河里,从山上崩塌,滚落。山腰,谷底散落得到处都是,大的像半个卡车,小的如一个车轮,五彩斑斓,是国家4A级地质公园。可它只能算是广义的滦河石,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滦河冲击出来的。
要说最温暖的滦河石还要属祖母石。2013年10月的一天夜晚,滦河滦县段采沙工人在夜间作业时,打捞上来一尊石雕人像。这尊石雕人像长约7.4厘米,宽约8.4厘米,高约15.1厘米。这可不是什么“石头宝宝”了,这就是“滦河老祖母”。
距石像打捞地上游大约4公里处,是著名的后迁义文化遗址,离我家不过六七里。此间曾经出土坑竖墓穴9座,出土青铜鼎、磨光陶器等珍贵文物200余件,从地层看,上层有商文化,下层为龙山文化。据考证,这尊雕刻应属于6500年至6000年之前的赵宝沟文化遗物,早于红山文化。
这尊石雕人像,取材于天然砾岩,花岗岩质,雕刻依原材自然形状设计,造型古朴典雅,加工浑厚有力,颇具审美理念,与周边出土的同类标本风格一致,是滦河流域出土石雕人像中代表作之一,也是滦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代表作。石像既是中国祖先崇拜的实物证据,也是神灵崇拜的先导,证明该石雕人像是当时氏族社会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最崇高的表现形式。
说到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我特意去网上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龙凤呈祥陶绘图就出自这里。这里的龙的纹饰还不是后来的模样,是猪首蛇身,鹿首蛇身。红山文化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出自西辽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和滦河流域山水相依,红山文化涵盖着滦河流域。在滦河支流青龙河的桃林口修建水库的时候,还曾出土了同时代三组玉猪龙和凤结合的文物。一组是一只凤凰上驮着一条大的G型玉猪龙,另外两组是一只凤凰上驮着大小不一的九条玉猪龙。“龙”、“凤”加上“九”这个数字在中华文明里寓意着什么,不言而喻。
滦河流经的迁安境内,与轩辕黄帝相关的地名就有20多处,传说擂鼓台下面就是大战蚩尤的古战场,这里还有一个大多说都姓“轩辕”的村子,这些无不证明这里很可能就是黄帝曾经涉足的地方。红山文明,有太多的玉器出土,还有祭祀天地的祭坛遗址和女神庙遗址。祭天的是三层台土,为圆形;祭地的是两层,为方形。这和北京天坛和地坛形式规制基本一致。女神的眼睛是两块晶莹的玉石,有专家说女神庙祭祀的很可能就是女娲。专家考证,这里就是中华文明的“直根系”,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同样重要。网上还有一段关于碧玉龙出土的传奇发现过程,和它的文物价值。感兴趣的可以搜来看,图文并茂更有冲击力,在此不做东施效颦。
滦河石经过远古匠人的细心雕琢,有了龙的雏形,最终成为权力的象征。很多人都说龙是蛇身,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G型的玉猪龙灵感不是来自于蛇,而是蜿蜒的滦河,而它的发音就是水击河谷的隆隆声。蛇对先民来说是面目可憎的,是恐惧的,而河流提供给人民丰富的鱼虾水产,河谷可以耕种宜居。河边闲逛的野猪和野鹿正是先民们追逐的主要猎物。把猪首鹿首和河流结合似乎更能体现古人的自然崇拜。而那些支流从高处看,其形象更像是龙的爪子。这是我的主观臆断,很可能贻笑大方。诚然,龙的形象是不断丰富的,就像上古的文明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华文明。
曾经有一首歌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滦河流域有着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很多遗迹出土过精巧的石刀、石斧等打磨石器。滦河石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启文明的火种,开始吟唱了。从草原到山脉,再到低地丘陵,平原大海,一直伴着滦河的波涛吟唱。这种吟唱还将继续,伴我们走向星辰大海。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2025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