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春】文图的魅力(散文)
《中国钓鱼》是一本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杂志,其中文字讲述所发生的故事,还有时间,自然也有事件所发生的画面。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弥补其不足,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引人注意,比如散文《冬钓往事》就是如此。
这篇散文是作者回忆当年在黑龙江上冬钓所发生的故事。图面是李春奎提供的。这一点并奇怪。作者写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冰封的黑龙江上钓鱼的情节,而当年李春奎是一名哈尔滨下乡的知青,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曾经在黑龙江南岸的勤得利农场下乡插队。两名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交错了,所以才回被编辑发现,把文字和画面交汇在一篇文章中,这就是钓鱼散文的《冬钓往事》的故事。
我和李春奎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过了,李程奎曾在黑龙将下游的勤得利农场下乡插队,而那时我也生活在勤得利。当时他还到过我家,当时并不是我俩相识,而是前去拜访我父亲——他们爷俩也没有什么交往,更不是忘年交,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父亲曾在哈尔滨工作过,而我父亲工作中也就认识了李春奎的父亲。他俩相处的一直不错,李父知道儿子到老同事的农场插队,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儿子,所以才有了他到我家拜访的事。那时我在勤得利一分场小学当老师,当时我俩是否见过一面?至今已经不记得了,所以我最早看见李春奎图时,只是觉得好像认识此人,实际情况均没有印象。最后我四处寻找李春奎,均因为同学刘运庆。
刘运庆初中毕业后,分到勤得利农场15连,和李春奎在一个生产队,而且他们相处不错,一直到刘春奎离开勤得利,他们还有联系,后来各自有事才渐渐断了联系。刘运庆看见我发到同学群的《中国钓鱼》杂志目录后,马上告诉我与李春奎的关系。想到这儿,使我想到父亲活着时讲过的往事。父亲出生在巴彦县,后来在哈尔滨邮电学校念书。毕业后留在了哈尔滨当了一名长途线路工人。五十年代初爆发了“朝鲜战争”,这样所有在哈尔滨修建电话线的工人全部调到沈阳。他们在沈阳工作几年后,李父返回哈尔滨,而我父亲则去了齐齐哈尔,父亲在齐齐哈尔工作一年余,随后调到牡丹江,再往后则去了佳木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苏边境紧张,于是准备修建从通江县到抚远县的电话线路。这样父亲和另外一名工人招募了几十名工人修建电话线路。当时修建电话线的指挥部落在两险之间的勤得利农场。正是这样,在父亲的申请下,带着一家离开佳木斯,来到勤得利。
我俩的父辈均在邮电部门工作。而那时,在邮电部门工作,不仅工作有保障,休假也正常,这样一来,在邮电部门工作的工人几乎都喜欢钓鱼。我家在佳木斯时,每个周末,父亲都和几个同事,吃过晚饭后,匆匆赶往火车站,他们在那里乘车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条河流。他们在河边钓一夜鱼,第二天傍晚乘车返回佳木斯——因为转过天他们还得上班。正是这样,可能李春奎的父亲也喜欢钓鱼。而我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钓鱼,只是后来离开了勤得利才渐渐不钓鱼了。返回佳木斯,我的稿子才经常在《佳木斯日报(副刊)》《三江晚报》上发表。因为没有收到报纸,也不知道究竟发表了哪篇稿子?后来,一次到火车站送人,我儿子在报览上看见了我的一篇散文,于是拉我去看,才知道发表了我的一篇千余字钓鱼散文。我有这样习性,李春奎可能也受他父亲的影响,也喜欢钓鱼,后来将自己的改为摄影,而且在报纸和杂志上投稿,结果我俩的作品无意中出现在一篇稿子上。
如今李春奎的年龄肯定也年余七旬了,也不知道如今他生活在哪里,是否还生活在哈尔滨?在我们有限的年龄里,希望编辑部的编辑们把李春奎的联系电话发给我,以便于尽快取得联系。
大批知青返城后,李春奎肯定也离开了勤得利,返回了哈尔滨。也可能更早些年月,他办了病退,返回哈尔滨?
一切均是猜测而已,因为我和李春奎可能从没见过面,互相并不认识,只是父辈的情谊才把我俩联系在了一起,更因为有了《中国钓鱼》杂志,才把我俩能再次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其中还因为有了中间的媒介。这个媒介不仅是《中国钓鱼》杂志,还因为有了我的同学刘运庆。
恰是李春奎把我俩父辈的友谊告诉了刘运庆,才使他看见我俩的名字在一起,马上联系到我。如今我只知道了有李春奎其人,并不知道他究竟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因为我俩只知道名字,并没有任何联系,甚至也不知道李春奎还住不住在哈尔滨——我们这茬人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而东北人几乎都特别“护犊子”。孩子长大后,无论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天南海北任何一个地方,往往也会随其而动。别管李春奎的孩子究竟是女儿,还是儿子,可能也会离开了哈尔滨,去了孩子工作生活的地方。如果他的孩子在哈尔滨上的大学,毕业后留在哈尔滨工作。那样的话,我俩将会很快见面的。
因此,尽管李春奎曾经去过我家。那时李春奎在勤得利第十五生产队,而当时我在一分场学校当小学老师,至今我已经记不得我俩当时见没见过面了,想不到我俩竟这样意外地再次认识了——我俩的署名都出现在《中国钓鱼》杂志上——其中固然因为我俩都喜欢钓鱼,否则不会向这家杂志投稿的,是相同的爱好,才使我俩有了平台,更因为杂志社编辑的慧眼识别才把我俩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谢谢《中国钓鱼》杂志社的编辑们,再次感谢杂志的社编辑们!
谢谢《中国钓鱼杂志》的编辑,谢谢您把我俩的文字和图片联系到了一起!谢谢,谢谢,再次谢谢编辑!
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550号邮编:150025
电话号码:13804622636
文章的叙述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朴实。作者从杂志中的《冬钓往事》入手,逐步揭开了自己与李春奎之间因父辈情谊而产生的联系。在讲述过程中,作者不仅详细交代了各自的经历和背景,还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如知青下乡等,使故事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深度。
作者对过往的回忆充满温情,如描述父亲在邮电部门工作时的钓鱼经历,展现出那个年代人们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同时,作者对与李春奎之间模糊不清的记忆,以及对其现状的猜测和期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悬念和疑问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不断猜测李春奎如今的生活状况和所在之地,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想要一探究竟。而且,通过反复强调《中国钓鱼》杂志和同学刘运庆在两人联系中的关键作用,突出了缘分的奇妙和不可捉摸。文章的主题富有深意,它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的相遇和联系,更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对人与人之间情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中那些意外而美好的缘分的感恩。总之,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叙述和巧妙的构思,让读者感受到了缘分的奇妙和生活的温暖。感谢赐稿绿野!问好渔夫老师,祝福新年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