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寻找烟台烤饼的香味(散文)
一
我也知道,要去寻找40几年前的烟台烤饼,无异于异想天开的难,那我去寻找烤饼的香味吧,或许我可以如犬嗅到,即使不能,我的寻找也是续写一段闻香故事。
那家烤饼店,没北京烤鸭有历史,不是上海春饼还活在人们的舌尖上,不是老字号,传承太难。我想到难处,还是要亲往寻找,我寻找那份记忆吧,寻找那已经飘散久远的香味吧。
四马路,一条斜在烟台南山半坡的曲径,早就忘记了那家烤饼店的牌子,那时不时兴招牌,一扇五级风就可以掀开扑地破碎的小门,好在门外搭了一件小棉被,我曾经以为是店主怕烤饼的香味跑出来。心怪他,让我们这帮穷学生闻闻香味也不肯,我的“饼友”曾说,快别了,三天吃一张饼,兜里还能抠出几分钱,味道太诱人了,衣兜就掏空了……
我们是在味道和读书之间,像走钢丝一样,生怕烤饼支撑不了读书的日子。
那年在陕西火车站,就被陕西白吉肉夹馍的香味勾住了,竟然忘记了记下白吉肉夹馍的历史和名气,一下子就想到求学时吃烟台烤饼的香味来。很多相似可以唤起曾经的时光,也好,时光里的味道也交织起来。
我的那位“饼友”生活在烟台,多么想约上他,手中掐着烤饼,一同再走那段漫坡的路。我不馋他手中的那张一角二分钱的肉馅烤饼,尽管我手中是一张5分钱的烤饼,我私下笑他不会省着点。一路吃饼,一路交谈,重走那时路,却校门已经换成了另一个学校的牌子。路边的人再也不会把目光投注到我们的身上了,哦,原来我们手中的那张烤饼是想象中画出的……
画饼闻香,香暖我们的时空。
哦,我是来寻找一段旧时光,有一份重温香味的心情,就足够了。我给自己一个评语——很念旧。这是美德,因为可以感受失去的东西还有价值。曾经的一张烤饼,比当下吃饼,更有历史意义。
的确有一次,我和饼友雪天吃饼的往事。烟台的雪,静悄悄地落,踩上去,吱呀吱呀,我们扛起扫帚沿途扫雪,这是幌子。从烤饼店买了两张,站在雪中,两手来回地倒着,取取暖,驱驱寒,也是闻闻香味,不舍得狼吞虎咽。
哪知,树下一个人衣衫褴褛的人在专注地看着我们俩。我们一下子就确定了他的身份,烟台人叫“彪子”,好听的名字叫流浪者、流浪汉。饼友走过去,塞给了他。我掰开我的分一半给饼友。我们没有得到“彪子”回眸一笑,或者是点头感激。但我们原谅了他,因为饥饿和感激,饥饿排在第一。
从此我给饼友改了名字叫“香友”,我们学中文的,快乐地玩了一回文字。一张饼,一缕香,为什么要人回报?这是我的“香友”的话。如今,我们俩已经成了老人,见面时总说起两个“一”字,满满的温暖,让两个“一”字的意思更饱满了。
每个人都沾着曾经的老味道,那味道与今天的味道比,说不上鲜美,但已经“老”在了我们的骨子里。常常想起,那两个“一”,比上学学到的一剪梅,一花萼,都具有价值,人性的美,在那一刻被我收获了。此后,常常同情心泛滥,就像礼多人不怪,任其泛滥吧。在我心中,两个“一”是带着芳香的,经久不息。
二
寻找吧,继续寻找既往的任何可能。沿着四马路,我希望发现一个蹲坐在路边的老者,或许老者会记得曾经那个烤饼店。四马路没有拓宽,还是那个坡,还是几道弯,还是那些老树,只是粗壮了。烤饼店的大致方位还记得,但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甚至那间屋子也找不到了,但我靠近了香味,深嗅一下。我鞠躬问老者,老者寻思了一会,摇摇头。哦,我明白了,他那时应该没有吃过这家烤饼。我提示他,我们叫“老邢饼”,店主应该姓邢……
想起一点了,那时校园院墙外没有建筑,是临时搭起的一个偏厦,属于“违建”,但烟火气就是从哪里升腾起来的,养着连茅舍都称不上的邢家人,养着我们这些学生的是一缕香,如今,连废墟也不存在了。我们不是什么出名的人物,也被城市小市民用烤饼香烟火气供养着,足够幸运的。我们记住了它,因为我们的人生里有这般生动的烟火气和温暖度,这些是不会从华堂丽舍中飘散出来的。幸福和享受有着区别,享受是一瞬间,幸福穿透心。艰难里有饼香,莫大的幸福,一直泛滥至今。吃过的算是豪华宴,一次也想不起。
四马路的烟火气,几经飘散,早就不是当年的那道香味了。等一个新时代可以有期;回到从前,完全不可能。我来寻找那缕香的愿望多么强烈,未找到,也并非失望透顶。拆迁了,遗迹不存,但记忆犹在。人们感受回忆的美,几乎都不是曾经的光鲜辉煌,有烤饼香的日子很简单,很单纯,恰恰是我们身体里最需要最想留住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记住自己从哪里来”的真正含义。寻找,可能是对自己的最好满足方式;寻找不到,但获得了惆怅的美。孤独,惆怅,失落,何尝不是一种美。
烤饼,让我有了跟母亲说话的话题。第一学期放寒假,母亲第一句话问的是“吃得饱”?我说“吃得香”。当我绘声绘色描摹烤饼的异香,母亲静静地听着,说完了,她还沉浸其中,似乎是与我一起享受着那缕香。最后,母亲失望地说,我是烤不出人家的那个香……
母亲对儿子,永远觉得付出得不够。我想到报答母亲的第一次方式了,一定要在毕业回家时,一定留足几角钱,一定带上几张烟台烤饼,让母亲品品那缕香。可,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告别了她素淡的日子……
有时候,我不会给自己无限加码,去想到底亏欠了母亲多少——住不上城里的高楼,用不上哗哗流的自来水,没有看过电视机……连5分钱的烤饼,也没有举着凑到母亲的鼻子下,让她闻香……这次“寻香”,多么想背上一大串老邢烤饼,经过母亲静卧的那个山岗,让饼香飘飘散散,母亲一定闻得到儿子带来的饼香,因为我曾描述过饼香,母亲记忆力好,永远记得住。寻香的旅程,我放弃了任何可能伤感的情绪,只想把那段生活,呈现给自己,就像赠给自己一束风干的花,不再鲜艳,但还有淡香。
三
美好,永远不会过时,曾经的美好一定要留住,在心中谱成柔顺美妙的曲子。不由得想起我那次住院的事,同在一个病房的患者,是肝癌晚期,他自己也知道“垂危”了,为转移他的注意力,我说起烟台烤饼的故事,现在是50块钱吃不出曾经5分钱的烤饼滋味,大鱼大肉不如烤饼面皮上洒的几粒芝麻香……垂危的病友插一句——你们还在惦记着吃得香,多么幸福!这也成了我一定要开车往读书旧址去寻香的一个理由。没有对比,有时真觉不出人生有多美好,能获得一束花,一缕香,一句暖心的话,是多么奢侈!那天,“垂危”的病友走了,我只能用不知什么滋味的眼神目送着,看着那副担架飘出雪白的走廊。
烤饼,记录着我们几近猥琐的生活。一张烤饼,不舍得一次吃完,撕下笔记本一页裹好,分几次吃。遇到同学,赶快掰下一块,塞到同学嘴里“香香嘴”。一张烤饼吃完,书桌上落下三五粒芝麻籽,赶快用手指肚粘取入口。饼店老邢老板在我们快要离校时赠给我们几张烤饼,算是我们这几年支持他的饼店的答谢,将宿舍的同学招呼过来,来一顿无桌的聚餐。几次和我的“饼友”互道问候,他要求我去他那,他请我吃烤饼,重忆那段芳香的生活。
这是一段极其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别人看来,毫无精彩,不值一提,但却给我留下了香味的故事,此后,不断加工,演绎,修改,填充,故事越来越丰满了,也完整起来,成为我们求学时光里的轻快小插曲。
把曾经拉回到眼前,我电话约了饼友。他说在烟台40几年,每次想站在饼店的位置,却不敢,生怕饼香诱人恋人,再吃平常饭觉得无滋无味。
校园进不去了,外围已经物是人非。这是必然的变化,属于曾经的时代的已经划上了句号。唯有校园小路上的那排白杨树,还是呼啦啦地响在风中。理不出这些风景的含义,我也不知要寻找什么了,几乎所有的寻找结果都有空的,尤其是失去的时光,远去的故事,况且那烤饼的香味,更不会驻留,几近五十载,有多少东西的味道都淡了。但寻找却是一段时光故事的续写,故事再次被赋予生动,可以在故事的发展里,迷茫,失意,不安,但认同了自己的故事,就是再一次加强了热爱生活的能量。
四
坐在饼店旧址处的马路牙子上,烤饼还是温热了我们的话题,饼香成为主题。
我说,我比我的小学老师好,他脖子上挂了一串烧饼去考学,只知考题难,不闻烧饼香。
饼友说,在烤饼香和书香里,太难选择。他要我一手掐着烤饼陪他往新华书店走去。
我明白,饼友喜欢吃烤饼,更喜欢买书,闻书香。我们曾经半月“绝饼”,省下钱去新华书店买打折的书。那时我们刚刚学了介子推的故事,来了活学活用。
所有的过往都可以放下,往往因为不如意,因为烦恼,因为坏了我们的心情,但还是不能放下自己的好故事,自己的故事更可以给自己励志。寻找不到曾经,但可以找到怎样给自己的故事加热的方法。走在自己温暖芳香的故事里,何尝不是生活给我们的好。人生可能有失败感,尽量用失败里还可能仅存的那点得意来安慰自己吧。
寻找那段时光里的饼香,找不到,有悲怆,更懂得珍惜当下;
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是怀旧的清晰线索,这是寻找的愉悦;
失去的东西明知无法找回,但还是去寻找,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深情。
夜晚,一个人无聊地坐着,寂静,空洞,我不愿被黑暗包围,想起烟台的四马路,那就是一条时光的银河,就像在银河看见一两点星光,顿时一亮,我闻到了袅袅而至的饼香,寻找故事,会打破寂静,填满空洞。
记得作家汪曾祺写昆明印象,他选择了昆明的雨,他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
烟台是我读书的地方,烟台给我的印象是什么?烟台烤饼的香,是那么缠绵,缠绵了四十几年;是那么入味,多年不忘,直让我寻寻觅觅……
乡愁起自故乡,烟台如故,烟台烤饼也勾起我的乡愁——一缕盈香的愁。
2025年1月27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