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岁月】繁华过后空月冷(赏析) ————读姜夔《扬州慢》
词以宋朝为胜。整个宋朝,包括南宋和北宋,都在写词,都出现了很多著名词人。但是,南北宋在词的写作上还是有区别的。总体说来,北宋重意境,以小令为先;南宋重铺陈,以长调为胜。原因很简单,北宋的很多词人,都是在其他方面的佼佼者,词只是闲暇时候的小道,是诗余怡情舒意之作,他们大多不懂音乐,只是按格律填词;而南宋的很多词人,就像柳永那样,是专业词人,所以他们会研究相关的音乐曲调,敢于铺陈,所以盛行长调。因为懂音乐,还敢于自己创造词牌,称为自度曲。总体说来,北宋的词更符合文人的审美,而南宋的词与音乐结合得更紧,更适于世俗的歌唱。所以,一般说来,文人更喜欢北宋的词,像王国维就认为南宋的词无甚可观。
词的转变始于周邦彦。周邦彦是两宋之交的人,也是承上启下的人。他既继承了北宋的意象,又懂音乐,开始了长调铺陈。两宋之交,由于国事大变,当时出了很多像辛弃疾那样慷慨激昂的爱国志士,他们发出感怀国土沦丧、矢志抗敌救民的最强音,也形成了豪放派的成熟和辉煌。所以,南宋早期,反而是整个南宋词坛最鼎盛的时期,辛弃疾、李清照都属于这个时期。等这一代人故去,后来出生就在南宋时期的词人,没有了那种切肤之痛,而南宋发达的经济又让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困苦,所以虽然也有感怀故土的声音,但更多的却还是风花雪月的情怀。姜夔,就是典型的南宋词人,他懂音乐,有人评他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足见他对音乐不是一般的懂,而是非常精通,所以他就自创了很多词牌。他词作的主题就两个,主要是对女子的怀念,也有一些感怀失地之作。南宋重长调,就不是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取胜了,而开始讲究谋篇布局结构顿挫了,他在写作方法上,就深受江西诗派影响。
他的《扬州慢》是他存世的第一首词作,是感怀失地之作,就是他自创的词牌。扬州,从唐朝开始就是中国东部最繁华的城市,地位可比今天的上海。风流才子杜牧,在扬州如鱼得水,留下了很多风花雪月的传说,也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句,写尽了扬州繁华。但到了两宋之交,扬州屡遭兵火袭扰,成了南宋对抗金人的前线,从此一片荒芜,只有驻军。姜夔游历扬州,想到杜牧笔下的繁华,看到现实的残破,自然生发出很多感慨,便有了这首词。这首词是他年青时候的作品,有了他的特色,但还不像他后期作品那样明显。后人评姜夔词的特色是“清空骚雅”,骚雅很容易理解,骚指离骚,雅指诗经,是说他的词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像这首词别人就看出《黍离》之伤感,他也颇为自得。清空是说他的词作空灵,状物不落到实处,而是对一个物品或一件事情从各个角度去论说,言别人所不言,不走寻常路;或者就是借用古人的话,然后脱胎换骨,变成自己的意思。
全词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首句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都是指扬州,全句就是说我到扬州住下。第二句,就荡开对扬州的直接描写,而是用春风十里和荠麦青青相对比,来写昔日的胜景和今日的衰败。这里的荠麦可不是写风光美好,荠是一种野菜,野菜和麦子杂生,可见一片破落衰败相。春风十里脱胎于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说扬州路十里地,到处都是青楼酒馆,所以才是春风十里。这就是他的特点,不直接写,用对比,用古人的语言,而自然说出了自己的意思。第三句,指金人曾占领扬州,后被赶走,之后的扬州就只剩下荒废的水池和高大的树木,它们都不愿提到战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就是说,人更不愿提了,而且扬州也没人了。第四句,到了晚上,号角吹出寒意,号角是军队专用,就是说扬州成了驻军所在的前线,当然无人了,城空了。作者不直接写扬州如何,而是通过对比,通过池木和号角声,自然而然让人感受到扬州的衰败。下片先写想象,如果杜牧再来,看到这样衰败的景象,水平再高,感谢再深,恐怕也写不出东西来。最后两句实写,这不像他后来作品的写法,但语言确实非常精妙。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却只有水波荡漾,冷月其中。同样的二十四桥,同样的晚上,同样的明月,现在只有静谧空冷,而当年的杜牧,却是在等着玉人吹箫的,那时空气中都荡漾着暧昧温柔的气息。这句词,借助冷月、水波、桥等固定物品,写出了清冷,而清冷是因为没有人气,也就是扬州城的衰败;还暗含今昔对比,让人更增想象。最后一句紧接上句,桥边的芍药,还在开放,它知道扬州城因为敌人的进攻已经衰败了吗?自然事物是最无情的,它不会因人世悲欢而改变,那种盛世复活的树什么的,大多是传说或巧合,真实的自然事物,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宋人种的花,金人来了就不绽放的。所以,一切的华美壮丽,一切的繁花似锦,从来不属于某个人,某个王朝,而是属于天下,属于自然。而自然事物也是最有情的,同样的花开,盛世时观看,和心上人来观看,当然娇艳无比,而衰败时或孤单落寞时来观看,也会黯然失色。桥边红药,年年花开,但花美丽与否,为谁开放,那就由人自己理解吧。再推而广之,一个人,一个社会,只能自己做到最好,能尽力盛开,至于给谁观看,有没有人赞美,那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最好的诗句,是情景意交融,就是既写景,又抒情,还能给人以哲思。
繁华过后的衰败,总是让人感慨,所以姜夔虽未亲眼见过山河沦陷,但读过杜牧笔下繁华的扬州,看到今天破落的军营,同样有了黎黍之悲。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能如此老到的使用今昔对比,利用景物反衬,足以让这首词成为他的代表作了,虽然这时他风格还未定型。他是南宋词人,所以主题虽是怀念故园,但其实是看不出丧国败家之痛的,只是隐然有反战的思想,所以他是肯定不会主张讨伐金贼,还于旧都的。这就是他和辛弃疾那帮两宋之交的词人的区别,辛弃疾如果看到扬州的衰败,一定是痛恨金贼,力主北伐,而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爱国,其实也是需要经历的,我们现代人再接受教育,也比不上我们的爷爷辈,那些亲身经历过逃难、死亡、战争的人,他们对日寇的仇视和对新中国的感情,是我们无法拥有的。
最后一曲《扬州慢》,记游瘦西湖往事:明媚春光,波纹潋滟,画船镜面微拂。看闲云倒影,片片碎珍珠。过两岸,森森绿色,鸟鸣时有,白鹭鸠鸪。小桥平,漫掷竹篙,抬手轻扶。姜生悲切,再归来,把酒倾沽。见荠菜犹青,生辉乔木,大好宏图。廿四桥边芍药,人如玉,竞艳丹朱。想月中青女,笙箫歌舞情抒。